- 贵宾会员zhuh提供----浅谈火力发电厂露天储煤场的管理
- 发布时间:2010/2/24 阅读次数:4737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2) 取煤作业形成的陡坡、陡崖,应安排推煤机及时平整。
(3) 取煤过程中对“三块”及杂物必须随时发现随时清理。
根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煤炭贮存过程中,因风损,雨损,
自燃损失及
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每年达3000 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另据估计,就是总贮量较小的电厂
露天煤场,因雨水冲淋和大风引起的煤尘飞扬造成的损失也接近0.95%,所以减少存煤损失,是火电行业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煤炭储存中的损失,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煤的
自燃机理:煤堆的
自燃是基于当煤堆中在堆存时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所生成的热量速率大于煤堆本身热量散失速率时,煤的氧化作用加剧,有研究表明温度每增加8-10℃,煤的氧化速率就会加快一倍,煤堆在有空气存在的情况下,煤堆内温度逐渐升高,煤质发生变化,当煤堆内部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没就会燃烧。
对于煤的
自燃机理的研究国内外都做过大量的研究,煤中有机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组成,低煤阶煤中碳含量较低而氧含量高,高煤阶煤则相反;氢和氮的含量变化不大,硫的存在形式除煤中的有机硫外还有无机硫,包括黄铁矿硫和硫酸盐硫。这些成分中易氧化的成分主要为碳和硫。长期以来,一般都认为煤中黄铁矿的存在是
自燃的原因,由于黄铁矿氧化成为三氧化二铁及三氧化硫时能放出热量,在有水分参加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硫酸,它是很强的氧化剂,更加速煤的氧化,促进煤的
自燃。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含有黄铁矿的煤,虽经过长期放置,并不一定发生
自燃,而不含或少含黄铁矿的煤也有
自燃现象。因此,煤的
自燃并非完全因含有黄铁矿而引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使煤的组成物质氧化产生热量,再被水侵润,就会放出更多的侵润热,也会加速煤的
自燃。
1) 受煤炭本身所含黄铁矿(硫化铁矿)的影响。煤炭中往往夹杂着黄铁矿和其它硫化物,它们与氧结合能够迅速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促进煤炭的氧化过程,同时还会使煤炭膨胀、分裂,扩大煤炭的氧化范围。
2) 水分和湿度的影响。含水分多的煤炭,因空隙被水分填塞,给热量积聚提供了条件,所以当空气干燥、温度小时。其中的水分容易蒸发,煤炭便不易
自燃,空气温度大时,煤炭中的水分不容易蒸发,这样便容易造成煤炭的
自燃。
3) 粒度大小和煤化程度的影响。粒度大的与空气接触面小,易通风散热。
自燃可能性就小;粒度小的煤炭,与空气接触面大,易氧化,又不易散热,
自燃的可能性就大;
4) 外部因素有煤堆的形状、高低、堆积条件、杂物情况、风向和风力等。
1) 煤堆冒汽和出汗;
2) 煤堆在清晨时可以看到有潮湿点;
3) 在发热点附近能闻到煤油、汽油或松节油的气味或恶臭气味,人员产生头痛等轻度中毒征兆;
4) 当煤堆附近热气逼人时,那煤堆内部已经开始
自燃了
(4)导致煤堆
自燃各步骤情况(以年轻烟煤和褐煤为例)
1) 当温度为 15-30℃存煤就开始氧化,随着温度升高氧化速度加快。
2) 温度每升高 8-10℃时,氧化速度加快一倍,这就进一步导致温度的升高,在温度达到100-138℃时,氧化过程就相当快。根据测温统计,在煤堆温度超过77℃以后,煤堆在3 天内即可能发生
自燃。
3) 在温度达到 138℃时,放出CO、CO2 和水蒸气。
4) 当温度达到 232℃时,煤的氧化过程进行激烈,CO2 和水的释放速率增加很快,此时煤的
自燃很快就要发生。
5) 在温度达到 350℃煤的着火点时,煤就会发生
自燃。这时煤中各种硫化物就会加速煤堆
自燃的作用。
1) 在储煤区域内,应清除所有易着火的可燃杂物,如木片、纸张、油品和易燃化学品等。
2) 储煤场地应当干燥并有坚固的地面,不应堆存炉渣、干煤粉或其它多孔物质,地面还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
3) 应当避免来自地下的蒸汽管线、热水管道、下水道或其它热源的热量,减少煤堆的向阳面和受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