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阻垢剂的阻垢效果都随水温的增高而下降,它们各有其临界温度,超过此温度,阻垢作用消失。
被处理水的水质对阻垢剂的阻垢效率有较大影响。大致情况为:水中中性盐、Mg2+含量增大时,阻垢效率增高;补充水的碳酸盐硬度增大时,循环水的极限碳酸盐硬度也增大,但循环水的允许浓缩倍率减小;补充水中HCO3— 或Ca2+过多,会使极限碳酸盐硬度降低;各种阻垢剂都有其适用的pH值范围。当循环水中加有阻垢剂时,如其浓缩倍率过大,以致水中碳酸盐硬度超过容许的极限值时,仍然会有CaCO3沉积物生成,但此沉积物的晶态发生了变化,往往变得疏松,较易除去。
(2)阻垢原理。阻垢处理不是单纯的化学反应,它包括若干物理化学过程,用以解释的有晶格畸变、分散与絮凝等理论。
晶格畸变理论认为,阻垢剂干扰了成垢物质的结晶过程,从而抑制了水垢的形成。如当溶液中CaCO3的过饱和度很大时,由于其结晶的倾向加大,微晶可以在那些没有吸取阻垢剂的慢发育表面上成长。从而把活性点上的阻垢剂分子上覆盖起来,于是晶体又会增长。但此时生成的晶体受阻垢剂的干扰,会发生空位、错位或镶嵌构造等畸变。
有些阻垢剂在水中会电离。当它们吸附在某些小晶体的表面时,其表面形成新的双电层,使它们稳定地分散在水体中。起这种作用的阻垢剂可称为分散剂。分散剂不仅能吸附于颗粒上,而且也能吸附于换热设备的壁面上,因而阻止了颗粒在壁面上的沉积,而且一旦发生沉积现象,沉积物与接触面也不能紧密相粘,只能形成疏松的沉积层。
有些阻垢剂为链状高分子物质,它们与水中胶体或其他污物形成凝絮。凝絮的密度较小,易被水流带走,因此可阻止它们在冷却水系统中沉积。用作絮凝剂的高分子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 107的链状聚合物,在它的长链上有许多具有吸附能力的基团。
(3)常见的阻垢剂。目前使用较广泛的阻垢剂有以下几种:
1) 聚磷酸盐。磷酸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其分子内有两个以上的磷原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原子和氧原子结合的物质的总称。如三聚磷酸盐和六偏磷酸盐。
其阻垢机理是:其在水中生成的长链—O—P—O—P—阴离子,容易吸附在微小的碳酸钙晶粒上,并与晶粒上的CO32—置换,阻碍碳酸钙晶粒的进一步长大。也有人认为,微量的聚合磷酸盐干扰碳酸钙晶体的正常成长,使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被扭曲,把水垢变成疏松、分散的软垢,还有人认为,由于聚合磷酸盐能与钙、镁离子螯合,形成单环或双螯合离子,然后依靠布朗运动或水流作用分散于水中。
微晶吸取水质稳定剂的反应主要发生在其成长的活性点上。只要这些活性点被覆盖,结晶过程便被抑制,所以阻垢剂的加药量不需很多,投加量为2 ~ 3mg/L。此种水质稳定剂具有加药剂量低,价格便宜,使用方便,阻垢性能较好等优点,但其在水中会发生水解,生成正磷酸盐。如三聚磷酸钠:
Na5P3O10 + H2O = Na4P2O7 + NaH2PO4
Na4P2O7 + H2O =2Na2HPO4
水解后变成短链的聚合磷酸盐及一部分正磷酸盐,从而降低了阻垢能力。这种水解作用除了与pH值、时间和水温有关外,还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分泌的磷酸酶有关。
2)有机膦酸盐。有机膦酸盐用于工业冷却水系统,与无机聚合磷酸盐相比,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易水解,加药量低等特点。
有机膦酸盐可看作是磷酸分子中的一个羟基取代的产物,常用的有ATMP(氨基三甲叉膦盐)、EDTMP(乙二胺四甲叉膦酸盐),HEDP(1—羟基乙叉—1.1二膦酸)等。
上述三种物质它们都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酸碱所破坏,不易水解成正磷酸盐,而且能耐较高的温度,也有一定的耐氧化能力。
其阻垢原理是:能与钙镁等金属离子生成很稳定的络合物,因而可以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减少CaCO3析出的可能性。有机膦酸盐还能与已形成的CaCO3晶体中的钙离子发生络合作用,使CaCO3晶核难以形成大的晶体。也有人认为,CaCO3是一种离子晶格,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严格的次序排列,形成很致密的垢层,当加入有机膦酸盐后,对晶格的生成起着一定的干扰作用,使CaCO3晶体结构发生很大的畸变而不再继续增长。
有机膦酸盐的加药量与稳定极限间的关系与聚合磷酸盐类似,一般加2 ~ 4mg/L。稳定极限值为7.0 ~ 8.0 mmol/L。
此外,有机膦酸盐对铜和铜合金有一定的侵蚀性,为此,投加有机膦酸盐的同时,还应加入防止铜腐蚀的抑制剂,如MBT或采用FeSO4镀膜。
3)有机低分子聚合物。这类药剂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量的大小和官能团的性能,而官能团所具有的电荷则决定于聚合物在水中的电离特性。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阴离子型,尤其是聚羟酸类最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聚丙烯酸、聚马来酸、聚甲基丙烯酸。
这类化合物对循环水中的胶体颗粒起分散剂作用,其阻垢性能主要与其分子大小、官能团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间隔有关。
分散剂是一种包围胶体颗粒的物质,为了得到较好的包围效果,分散剂应该是一些比胶体颗粒小很多,同时又呈线状结构的物质。分散剂的分子量在聚合物中是属于低分子量的。
高分子聚合物也有较好的阻垢作用。它能把许多胶体颗粒吸附在链上,形成一种低密度的絮凝物,即矾花,矾花的表面积比胶体颗粒小,粘着力大为削弱,从而抑制了结垢过程。
(二)杀菌处理
为了防止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滋长而形成污泥,必须对冷却水进行抑制微生物的处理,此类处理常简称为杀菌处理。实际上,只要能抑制菌类的繁殖,不让它们附着在器壁上,就无需完全杀死。杀菌的方法很多,如加氯、硫酸铜或臭氧等,其中常用的是氯,称为氯化处理。
二氧化氯处理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色的气体,具有类似于氯的刺激性气味。二氧化氯无论是液体(沸点11℃),还是气体,二者都很不稳定,具有爆炸性。
由于二氧化氯容易发生爆炸,而且在强光下易氧化,极不利于运输与贮存,所以必须在现场制备和使用。现场制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用亚氯酸钠溶液与强氯溶液混合产生。
(2)在小设备中也可以通过混合盐酸、次氯酸和亚氯酸钠来产生。
(3)选用电解装置二氧化氯发生器,电解盐水或海水,在现场制备二氧化氯。随着此项技术的日趋完善,在电厂冷却水处理中将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当用二氧化氯作冷却水的杀菌剂时,与用氯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1)在各种情况下,二氧化氯至少与氯同样有效,且当用作杀孢子和杀病毒的药剂时,它比氯更有效;
(2)由于二氧化氯的杀菌性质与水的pH值无关,所以在pH较高的水中,它比氯有效得多;
(3)与氯不同,二氧化氯既不与氨反应,也不与大多数胺发生作用,即使在有氨的情况下,它仍能杀菌,这对某些工业冷却水处理是相当有利的。
由于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比氯好,用量少,防止黏垢的形成和提高换热设备传热性能的效果也好,所以它比用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