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氯离子干扰的解释
1. 电化学反应:
氯离子会被氧化还原成氯气。
2CL-→CL2+2e –
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氯会转变成氯离子和次氯酸根:
CL2+OH- →CL-+CLO-+H2O
在高氧化电位的OH-基的作用下,次氯酸根会被氧化成氯酸根
(+5)和高氯酸根(+7):
CLO-+4OH→CLO3-+2H2O
CLO-+6OH→CLO4-+H2O
2. 标准电位:
氯与氯离子的标准转化电位是1.358V,比二氧化铅工作电极的电势低400mV。这就意味着,以热力学观点来看,氯离子会被氧化,而成为仪器测量信号的一部分。但此论点,在动力学中不被考虑。
3. 反应动力学:超电势
在二氧化铅电极为氯的转化提供了超电势,甚至比石磨和铂金电极还要高。换句话说,从动力学观点来看,在二氧化铅电极作用下,氯的转化作用极慢。因此,次氯酸根的产生几乎可以忽略,在通常应用下可以不与考虑。
4. 氯离子干扰的计算:
若溶液中含1000ppm氯离子,需3.61克氧,以转成高氯酸根:
CL-+2O2→CLO4-
因此,实际上的COD会变成3610ppm。事实上,在COD重铬酸盐测定法中如果不去除氯离子,则无法测量。在超电势测量中,氯离子的干扰会小50倍,也就是说,在1000ppm氯离子含量的葡萄糖溶液中,此干扰在0~75ppmCOD,确切的值无法得到,不同的电极特性不同,而且也无法在制作过程中控制。因此,LAR对每只电极都仔细测试,在2000ppm氯离子含量下,最大不会超过150ppmCOD。并且对于特殊使用要求,也能将电极的超电势提高而降低氯离子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