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明 韩 莺
(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0137)
[摘要] 水分是煤中最容易改变的组分,由于水分变化引起煤中其它组分和发热量等煤质常规数据的变化,容易给燃料管理工作带来误解和麻烦。本文对商品煤全水分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开展分析,对煤炭验收结算及运力的影响,对进场和入炉煤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对煤炭水分检测和管理。
前言:
煤的化学组成由有机的烃类物质和无机矿物质组成,其中煤中的水分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分。煤的水分是评价煤炭经济价值的最基本的指标,因为煤中水分的变化会造成其它组分的含量或发热量的变化,对煤的检质、计量、验收、管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煤中有大量水分时, 不仅煤的有用成分减少, 而且大量水分在煤燃烧时, 吸收大量的热成为水蒸气被白白地蒸发掉,并使烟气量增加,加大了排烟
损失及排风机的能耗,据统计水分对燃烧的影响比灰分还大。
煤的水分随煤种会有变化。一般褐煤水分高,烟煤次之,无烟煤水分最低。电力用煤的水分一般控制在5%~8%,如煤的外在水分超过8%,就可能导致输煤、给煤系统运行障碍,也会造成采样装置堵塞,水分
损失增加等问题。煤中水分含量过低也有不足,一是锅炉火焰中含有水汽对煤粉的悬浮燃烧能起催化作用,二是煤中含有适量的水有助于降低煤尘的污染。
我厂主要煤种水分情况
全水分Mt,% 内水分Minh,% 外在水分Mf,%
神木煤 11~15 5~7 6~8
大同煤 5~9 2~4 4~6
印尼煤 20~30 8~13 10~20
1 煤中水分存在状态和基准的概念
1.1 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根据其结合状态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两大类。游离水是以物理状态(如附着、吸附等形式)同煤结合;化合水是以化合方式同煤中的矿物质结合,即通常所说的结晶水和结合水,如硫酸钙(CaSO4·2H2O)中的结晶水和高岭土[Al4(Si4O10)(OH)8]中的结合水。煤中的游离水,在105~110℃的温度下经过1~2h后一般即可全部蒸发掉。这是因为煤中游离水几乎完全是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表面的缘故,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以上才能分解析出。但煤中含量很少的硫酸钙二水化合物的分解失水温度仅163℃, 而高岭土组分中的结合水的分解失水温度高达560℃。根据水分存在的不同结构状态又可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2种。吸附和凝聚在
煤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称为内在水分,附着在煤粒表面上的水,称为外在水分。由于毛细孔吸附力的作用,内在水分比外在水分较难蒸发。如外在水分在45~50℃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即能蒸发掉,而内在水分需要100℃以上(105~110℃)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蒸发。煤粒内部毛细孔吸附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内在水分达到最高值,这种水分称为煤的最高内在水分(MHC)。由于煤的孔隙度与其煤化程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煤化程度、粘结性和发热量等煤质特征。
1.2 水分的基准
水分是煤中不可燃成分,常用的有收到基水分(Mar)和空气干燥基水分(亦称分析水分),在煤质检测活动中报出的检验值都是有基准的,干燥基灰分(Ad)等一系列结果就是以假想无水状态的煤为基准,即所有干燥基结果都是通过用分析基准换算出来的。分析水分测值不仅与煤化度有关,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下测定的分析水分值是有变化的。煤质分析中灰分、挥发分、全硫、碳氢值、发热量等常规项目都是报出的干基或干燥无灰基结果(公司在结算时采用收到基),分析水分测定结果准确与否则影响其它各项指标的报告值,简单地说,分析水分没有测准,其它项目测定值再准确,对化验室报出的结果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明白这个道理了,那么我们在进行煤质数据比对时一定不能忽视数据所表示的状态——基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