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说明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分析水中悬浮颗粒在沉淀池内运动规律,Haen和Camp提出了理想沉淀池这一概念。理想沉淀池划分为四个区域,即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及污泥区域,并作下述假定:
(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根据上述的假定,悬浮颗粒自由沉降的迹线可用下图表示。
自由沉淀示意图
当某一颗粒进入沉淀池后,一方面随着水流在水平方向流动,其水平流速v等于水流速度。
另一方面,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方向下沉,其沉速即是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U0颗粒运动的轨迹为其水平分速v和沉速u的矢量和。在沉淀过程中,
qv/A——反映沉淀池效力的参数,一般称为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或称沉淀池的过流率,用符号q表示,
U0=qv/A
q=qv/A
由上式可以看出,理想沉淀池中,U0与q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概念不同:U0的单位是m/h;q表示单位面积的沉淀池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单位是m3/m2·h。可见,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U0,就可以求得理想沉淀池的过流率或表面负荷率。
此外,上式还表明,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池的水面面积A有关,与池深H无关,即与池的体积v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