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技术问答 > 详细内容
成层沉淀及其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1/4/14  阅读次数:957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当悬浮物浓度较高时,颗粒互相干扰,小颗粒的沉速加快,大颗粒的沉速减慢,然后以一种集合体形式下沉,颗粒间的距离保持一定,上层清液与下沉污泥形成明显的泥水界面,界面以一定的速度下沉。在沉淀初期,沿沉淀深度从上至下依次存在清水层、受阻沉淀层、过渡层和压缩层。随沉淀时间延长,泥水界面下移,压缩层增厚。至某个时刻,沉淀层和过渡层消失,只剩下清水层和压缩层。界面高度随沉淀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成层沉淀试验界面的变化
图中AB为等速沉淀段,CD为等速压缩段,从BC为沉速逐渐减小的过渡段。
目前,多种经验公式来描述成层沉淀速度与颗粒浓度和自由沉淀速度的关系,如:
Thomas公式:v=u·10-abC
Bond公式:v=u[1-2.78kC2/3]
Cove公式:v=aC-b
Vesilind公式:v=ue-kc
式中:v——在悬浮物浓度为C时的界面沉速;
u——颗粒自由沉淀速度;
kab——常数。
计算压缩过程速度可用Coulson公式,该式假定污泥层高度的减少速度与可压缩污泥层的厚度成正比,即
  
式中:——污泥层的厚度;
h——压缩时间t为∞时的最终污泥层厚度;
φ——速率常数。
对上式积分得
  
  
式中:h0代表时间为t0时的污泥厚度。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面向电厂化学专业人士为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是一个公益性非赢利性的网站,无论是驻站作者原创的作品,还是由读者投稿或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所有使用必须事先征得原作者同意,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他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