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气专业 > 详细内容
GB12158-19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发布时间:2011/1/22  阅读次数:1789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B2 表面电位(静电导体或静电非导体)的测量
B2.1 此项测量可用各种类型的静电计如感应型、旋叶型、电离型和振动电极型等。测量前先将仪表的接地端子接地,然后将探头对着接地金属板调整仪表零位。
B2.2 开始测量时先将仪表灵敏度置于较低档,并缓慢地将探头移近被测物至规定的距离,取得大致的数据后,再调整相应的测量档。
B2.3 当被测物体的平面表面积较小时,测得数值将比实际电位偏小,此时应作必要的修正。
B2.4 当被测电位数值很高时,应使探头与带电体保持较大的距离,以免引起意外放电。
B3 静电电量(静电导体或静电非导体)的测量
B3.1 通常采用法拉第筒法,如图B1 所示。用于测量内筒电位的静电计应符合B1.1 的要求。
GB12158-19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 冷雪 - 冷雪的博客
B3.2 除非用全封闭式法拉第筒(测量时内外筒都用上盖密闭)否则内筒应大大高出被测带电体,外筒应比内筒高出10%以上。
B3.3 当被测带电体放人内筒进行测量时,须严防与其他物体碰触。
B3.4 由于法拉第筒所测得的电量值是带电体上正负电荷的代数和,因而对同时存在正负两种电荷的带电体,不能测得某一极性的电量。
B3.5 接于法拉第筒内外筒间的电容宜选用绝缘性能良好的聚苯乙烯或复合膜电容。
B4 静电非导体绝缘电阻的测量
通常用高阻计进行测量,其测量电压应大于或等于500V,并避免对同一试样短时间进行反复测量,若测量电流在10—9A 以下,要对被测物体和测量系统进行屏蔽。
  
附录C静电起电极性序列表(参考件)
金属
纤维
天然物质
合成树脂
(+)
(-)
(+)
羊毛
尼龙
人造纤维
木棉
玻璃纤维
乙酸酯
维尼纶
聚酯
丙纶
聚偏氯乙烯
(-)
(+)
石棉
人毛、毛皮
玻璃
云母
木材
人的皮肤
橡胶
硝化纤维、象牙
玻璃纸
(-)
(+)
硬橡胶
聚苯乙烯
聚丙烯
聚乙烯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
注:本表中列出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处在表中上面位置的物质带正电,下面位置的带负电(属于不同种类的物质相互摩擦时,也是如此),且其带电量数值与该两种物质在表中所处上下位置的间隔距离有关,即在同样条件下,两种物质所处的上下位置相隔越远,其摩擦带电量就越大。
  
附录D管状液体静电消除器(参考件)
当绝缘性液体流速较高时,可在管线末端装用此项消电器,以减少出口后的静电。其构造是在1m多长的钢管内,衬以壁厚约50mm 的聚乙烯塑料套筒,其内径与输油管道相同。穿过套筒壁在周围分别插入尖针五环,每环三枚,针用耐高温材料制作,末端固定在钢管上,并与地相接,当带电油流过时,针尖附近发生电离,使静电中和,其构造见图D1 所示,使用中应注意定期清洁和维修,以保持消电效率。
  
附录E高压排气静电消除器(参考件)
高压排气静电消除器适用于压力高容量大的易燃气体(如液氢的放空)。该消电器装设在排放口,其结构为一金属支架,支架上附设若干接地尖针如图E1 所示。其设计原则是使消电器对带电气流的电容量最小,同时使消电器支架和附近的接地物体对针尖的屏蔽作用最小。且为了避免摩擦碰撞火花和腐蚀,要在金属支架外层喷涂一层塑料膜。针尖宜用耐腐蚀耐高温材料。
GB12158-19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 冷雪 - 冷雪的博客GB12158-19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 冷雪 - 冷雪的博客
图E1
附录F人体带电电位与静电电击程度的关系(参考件)
人体电位,kV
电击程度
备 注
1.0
2.0
2.5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O
12.0
完全无感觉
手指外侧有感觉,但不疼
有针触的感觉,有哆嗦感,但不疼
有被针刺的感觉,微疼
有被针深刺的感觉,手指微疼
从手掌到前腕感到疼
手指感到剧疼,后腕感到沉重
手指和手掌感到剧疼,稍有麻木感觉
从手掌到前腕有麻木的感觉
手腕子感到剧疼,手感到麻木沉重
整个手感到疼,有电流过的感觉
手指剧麻,整个手感到被强烈电击
整个手感到被强烈地打击
  
发出微弱的放电声
  
  
见到放电的微光
指尖延伸出微光
  
注:人体的静电容量约为100pF。
  
附录G爆炸性气体、蒸气及悬浮粉尘的点燃危险性表(参考件)
G1 爆炸性气体、蒸气的点燃危险性(和空气混合)表G1
物质名称
闪点℃
爆炸极限体积,%
最小点燃能量mJ
分类和级别
下限
上限
丙烯乙醛(丙烯醛)
丙烯腈
乙炔
乙醛
丙酮
氮杂环丙烯(氮丙环)
异丁烷
异丙胺
异丙硫醇
异戊烷(2—甲基丁烷)
乙烷
乙胺
乙烯
环氧乙烷、氧丙环
烯丙基氯
2—氯丙烷
氯丁烷
氯丙烷
甲酸甲酯
乙酸乙酯
乙酸乙烯
二异丙醚
二乙醚
环丙烷
环已烷
环戊二烯
环戊烷
二氢吡喃
二甲基醚
二甲亚砜
2,2—二甲基丁烷(新已烷)
噻吩
四氢呋喃
四氢吡喃(戊撑氧,氧己环)
三乙胺
2,2,3—三甲基丁烷
2,2,4—三甲基戊烷(异辛烷)
二硫化碳
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
乙烯基乙炔
1,3—丁二烯
丁烷
呋喃
2—丙醇(异丙醇)
丙烷
丙烯
氧化丙烯甲基氧丙环
丙炔(甲基乙炔)
己烷
庚烷
1—庚炔
戊烷
2—戊烯
甲醛二甲醇缩乙醛(二甲氧基甲烷、甲缩醛)
甲醇
甲烷
甲基环己烷
硫化氢
<-17.8
-1
(气体)
-37.8
-19
-11
(气体)
-37.2 1)
-51
(气体)
<-17.8
(气体)
-20 1)
-31.7
-32.2
-9.4
<-17.8
-18.9
-4.4
-7.8
—27.8
—45
(气体)
一20
—42.0
—15.6
95 1)
一47.8
(气体)
>—1
—14.4
—20
—6.7 1)
-12.2
-30
<—7
(气体)
(气体)
(气体)
一40 1)
11.7
(气体)
(气体)
—37.2
(气体)
—21.7
—3.9
—11.1
—49
—18
—17.8 1)
11.1
(气体)
—3.9
(气体)
2.8
3.0
1.5
4
2.5
3.6
1.8
2.0
1.3
3.0
3.5
2.7
3.0
2.9
2.8
1.8
2.6
5.0
2.1
2.6
1.4
1.7
2.4
1.2
1.4
2.0
2.6
1.2
4.0
1.5
1.2
1.0
1.0
1.0
1.3
2
1.1
1.5
2.3
2.0
2.1
2.0
1.9
1.7
1.1
1.0
1.2
1.4
1.4
5.5
5.0
1.2
4.0
31
17
100
60
13.0
46
8.5
10.4
7.6
15.5
14.0
36
100
11.2
10.7
10.1
11.1
23
11.5
13.4
21
48
10.4
8.3
27
28.5
7.0
75.6
12
8.0
6.0
60
7.5
100
12.5
8.5
14.3
12
9.5
11.7
37
7.5
6.7
8.0
7.8
8.7
36
15
45.5
0.13
0.16
0.017
0.37
1.15
0.48
0.52
2.0
0.53
0.21
0.24
2.4
0.07
0.06
0.77
1.55
1.24
1.08
0.4
1.42
0.7
1.14
0.19
0.17
0.22
0.67
0.54
0.36
0.29
0.48
0.25
0.011
0.22
0.54
0.22
0.75
1.35
0.009
1.57
1.57
0.082
0.13
0.25
0.22
0.65
0.25
0.28
0.13
0.11
0.24
0.24
0.56
0.2
0.22
0.18
0.42
0.14
0.28
0.27
0.068
ⅡB
ⅡC
ⅡA
ⅡA
ⅡA
ⅡA
ⅡB
ⅡB
ⅡA
ⅡB
ⅡA
ⅡA
ⅡC
ⅡA
ⅡA
ⅡC
ⅡB
ⅡA
ⅡA
ⅡA
ⅡA
ⅡA
ⅡA
ⅡA
注:1)表示由开放式测定的闪点,其他是用密闭式测定。
G2 各种爆炸性气体的点燃危险性(和氧混合)
表G2
物质名称
爆炸极限体积,%
最小点燃能量mJ
下限
上限
乙炔
乙烷
乙烯
二乙醚
丙烷
甲烷
2.8
3.0
3.0
2.0
4.0
2.3
5.1
100
66
80
82
94
55
61
0.0002
0.0019
0.0009
0.0012
0.0012
0.0021
0.0027
  
G3 爆炸性悬浮粉尘的点燃危险性
表G3
物品名称
爆炸下限浓度g/m3
最小点然能量mJ
己二酸
乙酰纤维素
硫磺
乙基纤维素
环氧树脂
树木(枞树)
可可树
玷钯(脂)
橡胶(合成硬质)
橡胶(天然硬质)
小麦粉
小麦淀粉
大米(种皮)
软木粉
对酞酸二甲酯
马铃薯淀粉
肥皂
紫胶
纤维素
玉米
玉米糊精
玉米淀粉
甘油三硬脂酸铝
尼龙
肉桂皮
仲甲醛
苯酚甲醛
六次甲基四胺、乌洛托品
季戊四醇
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腈
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
聚乙烯
聚氧化乙烯
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
聚碳酸酯
聚苯乙烯
聚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邻苯二甲酸酐
棉花
木质素
40
35
35
25
35
60
25
20
35
75
30
30
25
50
25
45
35
35
30
45
40
35
45
20
45
45
45
40
40
75
15
30
60
40
25
15
30
40
25
25
20
30
40
25
15
20
30
20
15
50
40
30
60
15
10
15
45
10
15
20
10
30
30
50
50
20
40
35
30
20
20
5
30
60
10
35
10
40
40
20
5
15
20
30
20
15
10
10
30
20
15
10
30
35
25
15
25
20
40
15
25
20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及复旦大学物理系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录臻、史崇岳、周锡忠、陈建林、潘刚、周子平。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