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能源 > 核电资料 > 详细内容
铀238做核电材料实验
发布时间:2009/10/10  阅读次数:5724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在《论燃烧之十一 ——燃烧问题根系宇宙》中我说:
“一、燃烧前后物质质量不变违背物理基本规律:
一切燃烧过程都释放光和热,光和热都是电磁波,都是能量的释放。爱因斯坦质能公式告诉我们,一切能量都和质量等价,宇宙间能量的 循环转化就是质量转变为能量,转变为光和热,再由光和热的能量形式积聚为质量形式。拉瓦锡以一个不完备的煅烧实验得出的一个错误 结论阻碍了我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现在是澄清这一问题的时候了。请问有哪一个科研机构或科学家对可燃烧物质做过全封闭燃烧实验, 收集全部燃烧生成物质和剩余物,对燃烧过程作过一个科学鉴定?我始终不理解,人们何以相信非理性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清 楚地看到科学界科学认识的等级差异。一般人认为光和热与物质质量没关系,但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却不这么看,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索尔 伯会议)爱玻之争就是例证,这个案例我们还会使用多次。……
二、燃烧问题根系宇宙:
光子无静止质量,所以按常人的观点,光和热仅是化学能的释放,与物质质量无关,但用大师们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过于浅薄,不符合 客观实际,需知化学能也是和物质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能对利用化学能的干电池的质量进行精密测试,一定会发现未用过的(不 可充电的)新电池与用完的电池有微小质量差异。在上述光子箱的理想实验中,爱因斯坦直接把若干光子看成若干质量,释放出光子就等 于质量减少。依此类推,我们可以把燃烧器看成一个光子箱,燃烧释放出光和热,是不是也应该认为燃烧器中的燃料质量有所减少?在反 驳爱因斯坦时玻尔也是同样看法,他更进一步把光子箱置于引力场中,认为质量的减少会使物体在引力场中移动,同时产生红移效应和相 对论钟慢尺短效应。他的这些观点正是方悟论证天体轨道变化和密度问题的理论根据:质量减少,物体在引力场中移动,是不是也可反过 来说在引力场中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必然减少(在找不到其他动因的情况下)。同时由于减少的质量都是外层轻物质,它又意味着物体整体 密度的加大。根据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同一,引力大等于惯性大,即速度快,高速下物体自身的空间缩小,使同等 质量的物体处于强引力区的要比处于弱引力区的密度大。我在《万岁!伟大的提丢斯波德定则》一文中已对行星为什么按密度排列作过分 析说明,这里不再重复。当天体们集体形成之初,引力作用就使它们按照密度形成自然排列,同时天体质量的变化造成它们在引力场中的 移动,大师们给了我们破解“第一推动力”的钥匙。例如地球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按密度大小在系内空间就位,同时就会产生质量变化。 地球大气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许多人认为是太阳风造成的,实际它是所有达到一定质量的天体都具有的层次,也就是说,所有的天体都按 能级构造形成,像地球大气层上部的能级密度必须小于原子,气体原子就裂变为等离子体,形成电离层,太阳风只对电离层的变化有影响 ,而不是它存在的原因。当稀疏的等离子体不断逸失到太空中时,地球的质量就减少,以抛物线向太阳坠落,所以一切天体在它形成同时 就开始了它围绕中心质点的运动,它不需任何外力推动,它是自身的运动,符合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辩证原理。行星是这样,彗星是这样 ,恒星围绕星系核的运动也是如此。彗星虽然太小不足以形成电离层,但由于太阳系能量释放导致的空间收缩,使得那些原本远离太阳的 小行星逐步靠近太阳,太阳也因燃烧的加剧而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小行星外层的冰雪结构融化升华,那些气态物质因没有足够的引力吸 引,便直接融入太空。小行星逐渐脱离原有轨道,变成彗星,彗星轨道变化就成为天体质量变化的明证,它把行星几十亿年的生命历程用 几十万年浓缩起来展现给我们。恒星因为质量和体积足够大,所以在电离层之外又加了一层等离子体裂变燃烧层,即核子,正等离子体完 全裂变为电子对与中微子,电子对湮灭变为光子,形成表面高温燃烧层,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聚变。……一个小小的燃烧竟涉及整个宇宙 的变化,我们怎能轻视这个问题,我依然希望是中国人,是中国的科研机构完成这个燃烧实验(如果我是专业科研人员,绝对会利用单位 的科研设备做做燃烧质量缺损实验,业余研究者只能望洋兴叹),哪怕是否定的结果也是世界第一,可悲的是,中国的科研体制和政治体 制一样是养懒人的,他们连一步都懒得往出迈。”我最终只能建议美国人来做这个实验,该实验的重大意义,使其必然在谷歌创想中脱颖 而出,只可惜中国在科技竞赛中要被人超越。意义重大在何处?实验一旦成功,一切涉及核材料的生产方式都将改变,占铀原料99%的 铀238不再是难以处理的乏燃料,铀矿藏就身价百倍,美国35个州的核电站存有大约6万吨乏燃料,全球有近40万吨的乏燃料(以 往被误称为核废料)。据说美国政府承诺投资240亿美元将在内华达州尤卡山建造一座核废物地下处置库,乏燃料可以发电变废为宝的 这项技术岂不受到青睐!全球有440 座商用核反应堆,需要6.7 万吨铀燃料,2004年世界铀产量仅为40248吨,铀产量占世界核电站需求总量不足60%,使铀价几年中上涨十几倍。世界铀的 主要生产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非洲的尼日尔和纳米比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资源 国和第二大铀生产国,占有全球全部铀矿资源的比率为44%;其次是哈萨克斯坦,占有比率为20%;第三位是加拿大,占有比率为1 8%;第四位是南非,占有比率为8%。 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日本综合商社在世界各地积极获取各种战略资源的开采权和控制权,他们的频繁行动使铀价从2003年的每磅7美 元,到2004年的20美元,再到 2006年的35美元直至90美元,最近仍保持在60美元,日本人赚大了。 以目前兴建新核电厂的速度,到2025 年,铀燃料需求估计介乎8.2 万至10 万吨,中国潜在的铀矿需求占全球产量的近1/10。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在2 020年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千瓦。至2005年,中国已探明铀储量为7万吨,年消费量为1500吨,到2020 年预计将达到7000吨左右,2050年则会达到3.5万吨,中国现有的铀矿资源十多年就将耗尽。日本第一劝银财团的伊藤忠商事 (综合商社)透露,该公司要在五年内把每年4000吨的铀交易量扩大到7000吨到8000吨。一家商社贸易量超过中国15年后 最高的需求量,不能不让人佩服。国际核电以日系为中心,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富士财团的日立―美国通用、日本三井财团的 东芝―美国西屋、日本三菱财团的三菱重工―法国阿海珐,日本在核电技术和市场的垄断雏形已经出现,中国加快发展核能应用的能源战 略调整受制于日本,下游在为上游打工。日本公司的全球资源收购活动,对于中国以及它的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日本利用整合的优 势加紧控制世界核电市场、核原料和核技术,将在新科技革命中成为最大赢家。顺便说一句,中国的外汇应放弃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而收 购矿业资源,日本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中国必须走这条路,才能降低发展成本。战后,日本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 ”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 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日本通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既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后 盾,不怕原材料涨价,也在此后的全球商品牛市行情中赚得盆盈钵满。日本过去几十年的全球资源布局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这 是日元坚挺的原因,留给中国的空间不多,目前的金融危机在向我们提供一个“机会窗口”,如果我们不能控制产业链上游,则永远在末 端为人打工。中国应在铀238电激实验成功同时设计出新的核电站建造方式和生产方式,全部申请专利,使新一代核技术完全为中国拥 有,打破日本的垄断,那么仅凭转让专利就可创造千亿产值。
实验如果成功,所带来的不仅是一次动力革命,而且是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核电将在十年内取代其他电力生产方式,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火力发电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电力行业十几万亿资产,电厂占一半,更新换代不可避免,它不需要政府制定什么投资规划,市场自 会引来资金,电力紧缺成为历史。它将开启电动汽车时代(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做好准备,以便后来居上,这是中国领跑制造业的唯一机 会),使核动力成为所有大中型舰船的动力源,石油行业面临结构调整,产油国影响力衰萎,东亚话语权增大,全球政治、经济的新秩序 建立起来。由于铀238也能成为制造原子弹核原料,制造原子弹甚至可以成为个人行为,世界各国面临要么全面禁止核武器,要么是大 规模核扩散,世界将最终走上全面禁核,但重元素将进入各种爆炸物中。它同时还是一场科技革命,旧的燃烧说废止,新的宇宙观在一系 列实验基础上确立,物理学的形而上学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进步同时带来哲学变革,对立性思维没有了市场,提倡“合二为一”的中国 之道彰显于世,二十一世纪成为人类变革的伟大时代。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涉核科研人员积极动员自己的单位做这个实验,使成果落于中华大地,实在不希望为他人做嫁衣。)

上一篇:时代呼唤核能 下一篇:核能与裂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1/2/21 14:52:02] IP:[159.226.222.2*]
  • 这也太不专业了,基本的原子与原子核的原理都没有弄清楚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