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宾会员zhuh提供----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李春艳
火力发电企业燃煤进厂后,部分燃煤通常要在煤场储存一段时间才会入炉燃烧。煤场储存的煤量通常根据燃料供应市场形势、季节特点、机组每天燃煤数量等因素决定,存煤太少有因缺煤停机的危险,存煤太多则会增加煤的损失、占用过多资金。特别是褐煤,成煤时间短,煤化程度低,热稳定性差,风干时易爆裂成碎煤,在煤场储存过程中更易因氧化而发生发热、自燃,导致煤质下降。为了研究褐煤在自然露天条件下储存的煤质、煤量变化规律,以确定褐煤在煤场最佳存放条件,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以及为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特对国电双辽发电公司燃用的霍林河褐煤进行了单独组堆存放。在与其日常煤场完全相同的堆放条件下,存放3 个半月,每天观测气象参数,测定煤堆不同部位温度,定点采样并测定各项
煤质特性指标,从而研究褐煤储存过程中煤质、煤量的变化规律,用于指导和改进燃料管理。
1 试验准备
1.1 试验用煤的选择和组堆
在煤场一侧清理出一块约1400 ㎡(40m×35m)的空地作为试验煤的组堆场地。并对试验场所进行了清理,确保没有陈旧煤。
试验场所选定后,将2 整列褐煤单独堆放在试验场所。堆放时,按照煤场日常堆放方式,每列煤堆二层,每层高度在1.5~2 米,每堆放一层碾压一次,共堆四层,总高度平均为8.41 米,煤堆四侧均为梯形。
保证试验用煤与电厂日常用煤是在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堆放。试验用煤的煤量及煤质指标见表1。
1.2 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校准
在组堆过程中,预埋测温热电偶。自距地面1、3、5 m 时,分别在煤堆各层面四角及中心预埋5 支镍铬-镍硅热电偶。在其瓷套管外用两端开口的金属管保护,将其平置于煤面上。冷端与补偿导线连结,并用防水自粘绝缘胶带密封,补偿导线一端裸露于煤堆外,并对正负极作好标记。
为保证煤堆采样的代表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经过调研采购了便携式采样枪并在实践过程中自制了锤击式采样头和插入式采样头。试验所用计量器具、表计、仪器设备都经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试验前进行校验确认合格后投入使用。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气象参数观测
在试验煤堆顶部设立气象参数测试站,用以观测每天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的气温、气压和湿度,取前后两次测定均值作为当天的气象参数值。
2.2 温度测定
将各热电偶补偿导线引出端用砂纸打磨,以除去表面氧化层,连接到便携式电位差计上,记录电势值并换算成对应温度。每天监测距地面1、3、5 m 三个层面各5 个点的温度值。
2.3 煤的粒度分析
对在煤堆采取的上部样每周做一次筛分试验,分别测出<6 ㎜、>6~13 ㎜、>13~25 ㎜、>25 ㎜的粒度煤样占样品总量的百分率。
2.4 煤炭堆密度测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