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气专业 > 详细内容
20kV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10/12/14  阅读次数:1421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江苏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
Q/GDW-10-320-2007
20kV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2007-09-24 发布 2007-09-24 实施
江苏省电力公司 发布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使用环境条件......................................................................... 1
4 技术参数及要求....................................................................... 2
5 试验.................................................................................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典型的20kV电缆的技术参数........................................ 6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江苏省电力公司推广应用20kV电压等级中压配电网的需要而编制。由于现行国标、行标和企业标准等一般未涉及20kV电压等级设备的内容,为保证20kV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满足要求,特此编制《20kV配电设备技术规范》。本标准是同时编制的15个20kV配电设备技术规范之一,这15个技术规范分别是:
20kV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20kV架空绝缘电缆技术规范
20kV中压环网开关设备技术规范
20kV油浸配电变压器技术规范
20kV干式变压器技术规范
20kV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
20kV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
20kV复合外套交流无间隙氧化物避雷器技术规范
20kV户外柱上六氟化硫负荷开关技术规范
20kV户外柱上真空断路器技术规范
20kV户外柱上隔离开关技术规范
20kV柱上隔离负荷开关技术规范
20kV户外跌落式熔断器技术规范
20kV柱式绝缘子技术规范
20kV电力电缆附件技术规范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规则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DL/T 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苏州供电公司、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仲华、翁岳明、李鸿泽、李长益
20kV 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20kV电力电缆的使用条件、主要技术参数、功能设计、结构、性能、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20kV系统所需的20kV交联聚乙烯(XLPE)、乙丙橡胶(EPREPDM)和高硬度乙丙橡胶(HEPR)绝缘电力电缆。
本技术规范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设备生产厂家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范、电力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的优质产品。
本技术规范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设备生产厂家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2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为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标准的有关条文,当这些标准修订后,使用本标准者应引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有关条文。
GB 311.1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 2952 电缆的护层
GB/T 12706.112706.4 额定电压1kV(Um=1.2kV)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GB/T 2951.1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第1: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 2951.5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第2部分:弹性体混合料专用试验方法
GB/T 304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
DL/T 401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
DL/T 5221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江苏省电力公司 苏电生[2002]320号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
3 使用环境条件
3.1 海拔高度 1000 m
3.2 最高环境温度 + 40
3.3 最低环境温度 -25
3.4 日照强度 0.1W/cm2 (风速:0.5m/s
3.5 最大日温差 25K
3.6 户内相对湿度: 日平均值≤95%,月平均值≤90%
3.7 耐地震能力
地面水平加速度0.2g;垂直加速度0.1g同时作用。采用共振、正弦、拍波试验方法;激振5次,每次5波,每次间隔2s。安全系数不小于1.67
3.8 系统额定频率: 50Hz
3.9 安装位置:户内/户外
4 技术参数及要求
4.1 电缆技术参数
4.1.1 额定电压U:20kV
4.1.2 最高运行电压Um:24kV
4.1.3 额定频率50Hz
4.1.4 电缆额定电压标示方法
U0/UUm)表示电缆的额定电压,这些符号的意义如下:
U0 — 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每一导体与屏蔽层或金属套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 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任何两个导体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Um — 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任何两个导体之间的运行最高电压,但不包括由于事故和突然甩负荷所造成的暂态电压升高;
4.1.5 电缆的绝缘水平(单位:kV):
电缆额定电压
工频耐压
BIL
外护套冲击耐压
12/2024kV
42
125
20
BIL — 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每一导体与屏蔽层或金属套之间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之峰值。
4.2 电缆技术要求
4.2.1 导体
导体采用符合 GB/T3956 的第2种裸退火铜导体或镀金属层退火铜导体,或裸铝导体或铝合金导体。导体采用紧压绞合圆形导体,紧压系数不小于0.9。导体截面应从GB/T3956列出的标称截面中选取。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屏蔽无损伤及绝缘无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
4.2.2 导体屏蔽
导体屏蔽由半导带和挤包半导电层复合组成,先绕包半导电带,然后再挤入半导电层屏蔽
挤包半导电层应均匀地包覆在导体上,和绝缘紧密结合,表面光滑,无明显绞线凸纹,不应有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在剥离导体屏蔽时,半导电层不应有卡留在导体绞股之间的现象。导体屏蔽标称厚度应为0.8mm,厚度偏差不超过±0.1 mm
4.2.3 绝缘种类选择
a)20kV 电缆选用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缆,导体屏蔽、绝缘、绝缘屏蔽采用三层共挤全封闭化学交联工艺,三层共挤后偏心度不应大于6%。在防水要求高的场合也可考虑采用乙丙橡胶或类似绝缘混合料(EPR EPDM)和高弹性模数或高硬度乙丙橡胶(HEPR)绝缘电力电缆。交联聚乙烯和乙丙橡胶绝缘混合料的导体最高温度见下表。
绝缘混合料
导体最高温度/
正常运行
短路(最长持续 5s
交联聚乙烯(XLPE
乙丙橡胶(EPR HEPR
90
90
250
250
b) 交联聚乙烯和乙丙橡胶绝缘标称厚度见下表,导体或绝缘外面的任何隔离层或半导电屏
蔽的厚度应不包括在绝缘厚度之中。每一段绝缘线芯,绝缘厚度测量值的平均值应不小于规定的标称厚度,厚度偏差不超过±0.5 mm
交联聚乙烯(XLPE) 乙丙橡胶(EPR)和硬乙丙橡胶(HEPR)绝缘标称厚度
  
  
  
  
导体标称截面/mm2
额定电压U0/UUm)下的绝缘标称厚度/mm
12/20(24)kV
35
50185
240
300
400
5001000
5.5
5.5
5.5
5.5
5.5
5.5
  
4.2.4 绝缘屏蔽
a)绝缘屏蔽由挤包的可剥离半导电层与金属屏蔽组合而成,半导电层应均匀地包覆在绝缘上,表面应光滑,不应有尖角、颗粒、炼焦或擦伤的痕迹。绝缘半导电层的标称厚度0.8mm,厚度偏差不超过±0.1mm
b)金属屏蔽采用铜丝屏蔽或铜带屏蔽。铜丝屏蔽由疏绕的软铜线组成,其表面应用反向绕包的铜丝或铜带扎紧 ,相邻铜丝的平均间隙应不大于4mm,任何两根相邻铜丝间隙应不大于6mm。铜带屏蔽由一层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也可采用双层铜带间隙绕包.铜带间的平均搭盖率应不小于25%。铜带标称厚度:单芯电缆0.12mm,三芯电缆0.10mm,铜带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金属屏蔽的标称截面应满足短路电流容量要求。
c)三芯电缆半导电层与金属层之间应有沿缆芯纵向的相色(黄绿红)标志带,其宽度应不小于2mm
4.2.5 填充物及内衬层
a) 缆芯采用非吸湿性材料填充,应紧密无空隙。缆芯中间也应填充,三芯成缆后外型应圆整。
b) 内衬层采用挤包高密度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护套料,其标称厚度应符合GB/T12706.28章的规定,且不小于2mm,内衬层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缆芯在挤包内衬前可采用合适的带子以间隙螺旋的方式绕包扎紧。
c)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和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
4.2.6 铠装
a)三芯电缆铠装采用双层镀锌钢带或钢丝,钢丝铠装应很紧密,钢带铠装应螺旋绕包两层,外层钢带的中间大致在内层钢带间隙上方, 钢带间隙应不大于钢带宽度的50%。镀锌钢带或钢丝的尺寸应符合GB12706.2 13 章的规定。
b)单芯电缆铠装应采用非磁性材料。考虑到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铠装如采用某种特殊结构,电缆载流量仍将大为降低,应慎重选用。
4.2.7 外护套
外护套采用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90℃聚氯乙烯(ST2)或聚乙烯(ST7),护套的标称厚度应符合GB 2952.3的规定,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最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5%。对于有防水要求的电缆,在缆芯和护套之间应采用可靠的防水结构,其防水性能应符GB/T12706.2 的要求。
4.2.8 电缆不圆度
电缆不圆度=(电缆最大外径-电缆最小外径)/电缆最大外径×100%,电缆不圆度应不大于10%
4.2.9 成品电缆标志
成品电缆的外护套表面应连续凸印或印刷厂名、型号、电压、导体截面、制造年份和计米长度标志,标志应字迹清楚、容易辨认、耐擦。
5 试验
5.1 根据最新版的IEC 标准和国家标准(GB)进行试验。试验中,要遵循并执行下列附加要求和IEC的补充说明。
5.2 型式试验
GB12706.2的要求进行电气型式试验和非电气型式试验。
5.3 出厂例行试验
每批电缆出厂前,制造厂必须对每盘电缆按GB/T12706 以及下述要求进行出厂试验。
5.3.1 导体电阻测量
应对每一根电缆长度所有导体进行测量。成品电缆或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试样,应在保持适当温度的试验室内至少存放12h 后测量。若怀疑导体温度是否与室温一致,电缆应在试验室内存放24 h 后测量。也可选取另一种方法,即将导体试样浸在温度可以控制的液体槽内,至少浸入1 h后测量电阻。
电阻测量值应按 GB/T 3956 规定的公式和系数校正到 20℃下 1 km长度的数值。每一根导体 20℃时的直流电阻应不超过 GB/T 3956 规定的相应的最大值 。
5.3.2 局部放电试验
应按GB/T 3048.12 规定进行局部放电试验。三芯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都要进行试验,电压施加于每一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在1.73U0电压下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10pC
5.3.3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电压试验
试验应在超过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5℃到10℃的温度下进行。按GB/T3048.13 规定的步骤施加冲击电压,其电压峰值为125kV。电缆的每一个绝缘线芯应在经受10 次正级性和10次负级性冲击电压后不击穿。冲击电压试验后,电缆试样的在每一个绝缘线芯在室温下应经受工频电压,时间为 5min,工频试验电压试验15min。试验电压为42 kV,绝缘不击穿。
5.4 抽样试验
5.4.1 导体检查和尺寸检查
导体检查,绝缘和护套厚度测量以及电缆外径的测量应在每批同一型号和规格电缆中的一根制造长度的电缆上进行,但应限制不超过合同长度数量的10%
5.4.1.1 导体检查
GB/T 3956 规定的导体结构要求应采用目测,如有可能可采用测量方法进行检查。
5.4.1.2 绝缘和外护套厚度的测量
应按GB/T 2951.1 8 章的规定方法进行测量。为试验而选取的每根电缆长度可用一段电缆来代表 ,如果必要 ,这段电缆应在已去除可能受到损伤的部分以后,从电缆的一端截取。
5.4.1.3 铠装金属丝和金属带的测量
a) 铠装金属丝的测量
使用具有两个平测头精度为 ±0.01mm的千分尺来测量圆铠装金属丝的直径和扁铠装金属丝的厚度,圆金属丝测量应在同一截面上两个互成直角的位置上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金属丝的直径。
b) 铠装金属带的测量
测量时应使用具有两个直径为 5mm平测量头,精度为 ±0.01 mm 的千分尺,宽为 40mm及以下的金属带应在宽度中央测其厚度,对于更宽的带子应在距其每一边缘 20mm处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金属带厚度。
5.4.1.4 外径测量
应按 GB/T 2951.1 规定进行。
5.4.2 局部放电试验
应按GB/T 3048.12 规定进行局部放电试验。三芯电缆的所有绝缘线芯都要进行试验,电压施加于每一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在1.73 U0 电压下局部放电量应不超过 10 pC
5.4.3 4h 交流耐压试验
在室温下,每一导体与金属屏蔽间应施加工频电压 4h ,试验电压为4U0
5.4.4 XLPEEPRHEPR 绝缘热延伸试验按 GB/T2951.5 9 章规定进行。
5.4.5 外护套工频耐压试验
在电缆外护套上加工频15kV/1min
5.4.6 可剥离绝缘屏蔽的可剥离试验
试验应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的样品上各进行三次,可在三个单独的电缆试样上进行试验,也可在同一个电缆试样上沿圆周方向彼此间隔约 120o 的三不同位置上进行试验。应从老化前和老化后的被试电缆上取下长度至少 250 mm的绝缘线芯以用作试验。在每一个试样的挤包绝缘屏蔽表面上从试样的一端到另一端向绝缘纵向切割成两道彼此相隔宽(10±1)mm相互平行的刀痕。沿平行于绝缘线芯方(也就是剥切角近似于 180o)拉开长50mm、宽10mm的一条型带后 ,将绝缘线芯垂直地装在一拉力机上,用夹头夹在绝缘线芯的一端,另一端为10mm条型带,夹在另一个夹头上。拉力分别加在绝缘和10mm条形带上,抖动至少约100mm长的距离,在剥切角近似于180o和速度为(250±50)mm/min 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应在(250±5)℃温度下进行。对未老化和老化后的试样应连续地记录其剥离力数值。从老化前后的试样绝缘上剥下挤包半导电屏蔽的剥离力应不小于4N和不大于45N,绝缘表面应无损伤,并无半导电屏蔽痕迹留在绝缘上。
5.5 现场电气试验
5.5.1 绝缘电阻试验
测量每根导体和金属屏蔽之间绝缘电阻。
5.5.2 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电阻比
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金属屏蔽层和导体的直流电阻。
5.5.3 交流耐压试验
在电缆和与之相配的附件安装完成后,在电缆导体与金属屏蔽间施加0.1Hz耐压试验3Uo/60min30-75Hz谐振耐压试验2Uo/5min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