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题库 > 电气专业 > 详细内容
继电保护部分试题
发布时间:2011/1/23  阅读次数:10392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1. 什么叫电力系统的稳定和振荡?P1
  答: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原动机供给发电机的功率总是等于发电机送给系统供负荷消耗的功率。当电力系统受到扰动,使上述功率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时,电力系统应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运行状态,或者凭借控制设备的作用过渡到新的功率平衡状态运行,即谓电力系统稳定。这种电力系统维持稳定运行的能力,是电力系统同步稳定(简称稳定)研究的课题。
   电力系统稳定分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静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受到微小的扰动(如负载和电压较小的变化)后,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运行状态的能力。暂态稳定对应的是电网受到大扰动的情况。
   下面我们以单机对无穷大系统为例,说明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的概念。
  正常运行时,发电机轴上作用着两个力矩:一个是由原动机功率PM决定的原动矩TM(或称主力矩);另一个是由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E决定的制动力矩(或称阻力矩)。
  发电机的输出有功功率(为简单起见,忽略发电机定子电阻,故认为电磁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可表示为
  PE= EAU sinδ (1)
   XΣ
   式中 EA —— 发电机电动势;
   U —— 无穷大系统母线电压;
   XΣ—— 包括发电机阻抗在内的发电机到无穷大母线的总阻抗;
   δ—— 发电机电动势与无穷大系统电压U之间的夹角。
  
  图1为功角特性曲线,即表征发电机的输出有功功率PE随EA、U之间的夹角δ的变化关系曲线。图中,PM为原动机供给发电机的功率。由图可见,功率直线和正弦曲线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对应δ1角,另一个交点对应δ2角。δ1角是稳定平衡角,δ2角是不稳定平衡角。正常运行时,发电机稳定运行在δ1角。
  在δ1角运行时,发电机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是平衡的。如系统一小扰动使δ增加,引起PE增加时,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E大于原动机的输入功率,由PE产生的制动力矩大于PM产生的原动力矩,发电机轴上作用着减速的剩余力矩,发电机就减速;使δ角减小,PE减小,使运行状态又恢复到原来的稳定运行角δ1。反之,当系统小扰动使δ减小时,发电机轴上将出现加速的剩余力矩,使δ加大,使运行状态又恢复到原来的稳定运行角δ1。
  在δ2角运行时,如小扰动使δ略增,引起PE减少时,发电机轴上就作用着加速的剩余力矩,使发电机加速,δ角增大,而当δ角增大后,输出功率PE更减少,功率得不到平衡,从而使发电机不能稳定运行。如小扰动使δ减小,则发电机减速,δ进一步减小,一直回到δ1才达到稳定运行,
  对应于δ=90°时的功角特性曲线的最大值Pmax代表单机向无穷大电源系统输送有功功率的极限值。称谓静态稳定的极限值。传送的功率和极限值Pmax相差越大,系统稳定运行能力越大。
  当双回线切除一回线后,线路电抗增大了一倍,回路的综合电抗XΣ变大,根据式(1),功率极限值将变小,功角特性将由曲线1变为曲线2,如图2所示。
  
  由于发电机的转子存在惯性,转子的转速不能突变,故在切除线路瞬间δ角不变,发电机的运行点将由曲线1的a点落到曲线2的b点上。但是,在b点运行时,功率是不平衡的。这时,原动机供给发电机的功率仍为PM,但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E却减少了,于是,发电机轴上作用的原动力矩将大于制动力矩,故发电机加速,δ角增大,运行点将由b点沿曲线2向c点移动。与此同时,转子的相对速度v(相对速度指的是发电机转速相对无穷大电源系统等效发电机的转速)也由零逐渐增大,至c点时,功率PM和PE又达到平衡。由于剩余功率为零,故转子没有加速,但此时发电机的相对速度v为最大值,δ角继续增大。过c点后,由于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大于输入功率,发电机轴上将出现减速的过剩力矩,故从c点开始,转子的相对速度v将逐渐减小,转子速度逐渐变慢,但仍大于同步转速,故δ角继续增大。直至d点,减速面积cde等于加速面积abc,转子的相对速度v减至零,发电机转速达到同步转速。但此时发电机轴上仍作用着减速的剩余力矩,故发电机的转速继续减小。从d点起,相对速度v变负,因而δ角开始减少。至δ角又开始摆回c点时,功率又达平衡,负的加速度为零,反向的相对速度v达最大。过c点后,发电机轴上又出现加速的剩余力矩,正向的加速度使反向的相对速度v又逐渐减小。V减至零后,由于功率不平衡,发电机的转子又开始新的摆动。
  由于阻尼作用,δ角在c点摆动的幅度将会越来越小,最后稳定在c点以δ2运行,这种情况称为电力系统保持了暂态稳定。反之,如果短路开始时加速的剩余力矩很大,δ角摆动得超过了临界角δf(不稳定平衡角,对应图2中的f点),则加速的剩余力矩会随δ角的增大而越来越大,δ达180°,PE为0,加速更大,系统失步,电网处于异步振荡的情况。
  
  2. 电力系统振荡和短路的区别是什么?P2
  答:电力系统振荡和短路的区别是:
  1) 振荡时系统各点电压和电流值均作往复性摆动,而短路时电流、电压值是突变的,无周期性摆动。此外,振荡时电流、电压值的变化速度较慢,而短路时电流、电压值突然变化量很大、很快。
  2) 振荡时系统任何一点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角都随功角δ的变化而改变;而短路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角度是基本不变的。
  3) 振荡时三相电流和电压是对称的,没有负序和零序分量出现;而短路时系统的对称性破坏,即使发生三相短路,开始时,也会出现负序分量。
  
  3. 电力系统振荡时,对那些继电保护装置有影响?哪些保护装置不受影响?P3
  答:电力系统振荡时,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流继电器、阻抗继电器有影响。
  (1)对电流继电器的影响。图1为流入继电器的振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见, 当 振荡电流达到继电器的动作电流IOp时,继电器动作;当振荡电流降低到继电器的返回电流
  Ire时,继电器返回。图中tk表示继电器的动作时间(触点闭合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电流速断保护肯定会误动作。一般情况下振荡周期较短,当保护装置的时限大于1.5一2s时,就可能躲过振荡误动作。
  (2)对阻抗继电器的影响。周期性振荡时,电网中任一点的电压和流经线路的电流将随
  两侧电源电动势间相位角的变化而变化。振荡电流增大,电压下降,阻抗继电器可能动作;振荡电流减小,电压升高,阻抗继电器返回。如果阻抗继电器触点闭合的持续时间长,将造成保护装置误动作。
  原理上不受振荡影响的保护有相差动保护和电流差动纵联保护等。
  
  图1:流入继电器的振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 何谓最大运行方式、最小运行方式和事故运行方式?对继电保护来说,最大运行方式和最小运行方式有什么意义?(500题P6)
  答:最大运行方式是指系统中投入运行的机组最多、容量最大时,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短路电流为最大数值的那种方式。
   最小运行方式是指系统中投入运行的机组最少、容量最小时,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短路电流为最小数值的那种方式。
   事故运行方式是指在事故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少有的运行方式。
   对继电保护来说,通常是在最大运行方式下校核保护装置的选择性和可靠性,并选定是在最小运行方式下校核保护装置的灵敏度。
  
  5. 试分析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的相位关系。P6
  答: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的相位关系只与变电所有关支路的零序阻抗角有关,与故障点有无过渡电阻无关。
  1) 正方向接地故障。图1为正方向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的相量关系。
  
  2) 图1(a)中,k点故障时,零序网络中线路M侧流过零序电流IMO,母线M侧零序电压UMO为
  UMO=-IMOZMO (1)
  式中 ZMO—— M侧零序电源阻抗。
   ZMO主要决定于变电所中性点接地变压器的零序阻抗,所以阻抗角约在85°以上。零序电压与零序电流的相量关系如图1(b)所示,零序电压滞后零序电流约95°
  3) 反方向接地故障。图2为反方向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的相量关系。图2(a)中,k点故障时,M侧保护的零序电流为对侧所供电流,即
  IMO=-INO
   如果线路上没有插入任何感应零序电压,则M侧母线零序电压为
  UMO=-INO(ZnO+ZLO) =IMO(ZnO+ZLO) (2)
   式中 ZnO—— 对侧变电所的零序电源阻抗;
   ZLO—— 线路零序阻抗。
  ZnO+ZLO主要取决于线路阻抗,所以阻抗角约在80°左右。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的相量关系如图2(b)所示,零序电压超前零序电流80°左右。
  
  
  6. 大接地电流系统接地短路时,电压、电流、功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P7
  答:大接地电流系统接地短路时,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和零序功率的分布与正序分量、负序分量的分布有显著的区别。主要特点如下。
  1) 当系统任一点单相及两相接地短路时,网络中任何处的三倍零序电压(或电流)都等于该处三相电压(或电流)的相量和,即3UO=UA+UB+UC或3IO=IA+IB+IC。
  2) 系统零序电流的分布与中性点接地的多少及位置有关。图1为系统接地短路时的零序等效网络。单相接地短路时
  IO=E∑/(Z1∑+Z2∑+Z0∑) (1)
  IO1=IO(ZO2+ZOT2)/(ZO2+ZOT2+ZO1+ZOT1) (2)
   上两式中 E∑—— 电源的合成电动势;
   ZOT1 、ZOT2—— 变压器T1、T2的零序阻抗;
   ZO1 、ZO2 —— 线路的零序阻抗。
  
   当发电厂A的变压器中性点增多时,ZOT1将减小,从而使IO和IO1增大,IO2减小;反之,IO和IO1将减小,IO2增大。如果发电厂B的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则ZOT2=∞,IO1也将增大且等于IO。两相接地短路时,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3) 故障点的零序电压UO最高,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处的电压为0。保护安装处的电压UOA=-IO1 ZOT1 ,IO超前于UOA的相角约等于95°。
  4) 零序功率SO=IO UO。由于故障点的电压UO最高,所以故障点的SO也最大。愈靠近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处,SO愈小。在故障线路上,SO是由线路流向母线。
  
  7. 什么情况下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三相短路电流?P9
  答:系统中X1=X2,计算故障电流的公式如下:
  三相短路电流 I(3)K1=UK/ZK1 (1)
  单相接地故障电流 I(1)K1=3IKO=3UK/(2ZK1+ ZKO ) (2)
   式中 UK—— 故障前瞬间故障点对地电压;
   ZK1—— 故障点正序综合阻抗;
   ZKO —— 故障点零序综合阻抗。
   由式(1)、式(2)可以看出
   当 ZKO>ZK1时,I(1)K1<I(3)K1
   ZKO=ZK1时,I(1)K1=I(3)K1
   ZKO<ZK1时,I(1)K1>I(3)K1
   也就是说,故障点零序综和阻抗ZKO小于正序综合阻抗ZK1,即ZKO<ZK1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三相短路电流。
  
  8. 什么情况下两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流大于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流?P9
  答:接地故障时,计算零序电流的公式如下:
  单相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电流 I(1)ko= Uk (1)
   2Zk1+Zko
  两相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电流 I(1,1)ko= Uk (2)
   Zk1+2Zko
  从式(1)、(2)可以看出
  Zk1<Zko时,I(1)KO>I(1,1)KO
   Zk1=Zko时,I(1)KO=I(1,1)KO
   Zk1>Zko时,I(1)KO<I(1,1)KO
   也就是说,故障点零序综和阻抗ZKO小于正序综合阻抗ZK1,即Zk1>Zko时,两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流大于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流。
  
  9. 怎样用对称分量法把三相不对称相量分解为正序、负序、零序三组对称分量 ?P13
  答:设A、B、C三个相量(它们可以是三相电压或三相电流)不对称,即它们大小不相等、相位不互差120°。根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把A相分解为A1、A2、A0三个相量,把B相分解为B1、B2、B0三个相量,把C相分解为C1、C2、C0三个相量,即
  A=A1+A2+A0 } (1)
  B=B1+B2+B0
  C=C1+C2+C0
  继电保护中最常用的一种分解方式是对称分量法,即取式(1)中A1、B1、C1的三个相量的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并且是顺相序,即B1=a2A1、C1= aA1,我们把A1、B1、C1称为正序分量;A2、B2、C2三个相量的大小相等、相位互差 120°,但是逆相序,即B2=aA2、C2=a2A2,我们把A2、B2、C2称为负(逆)序分量;A0、B0 、C0三个相量的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即A0=B0 =C0,我们把A0、B0、C0称为零序分量把这些关系代入式(1),则得
  A= A1+A2+A0 } (2)
  B=a2A1+aA2+A0
  C= aA1+a2A2+A0
  式(2)中,假定A、B、C是已知相量,a=ej120°=-1/2+j√3/2,a2=ej240°=-1/2-j√3/2,只有A1、A2、A0是待求的未知相量。式(2)包含的三个方程式是独立的,它有三个未知量,故求解式(2),即可得出A1、A2、A0的解为
  A1=1/3(A+aB+a2C) } (3)
  A2=1/3(A+a2B+aC)
  A0=1/3(A+B+C)
  可见,当已知A、B、C三个不对称相量后,就可用式(3)求出相量A的正序分量A1、负序分量A2和零序分量A0,也就等于求出了B的正序分量B1=a2A1、负序分量B2=aA2、零序分量B0 = A0和C的正序分量C1= aA1、负序分量C2= a2A2、零序分量C0 = A0。式(3)也告诉我们,可用作图法求出A1、A2、A0,具体作法如下:
  1) 求A1。根据式(3)中的A1=1/3(A+a B + a2 C),先把相量B逆时针旋转 120°(相当于得到aB ),再把相量C逆时针旋转240°(相当于得到a2 C),最后使它们与相量A相加求出合成相量(A+a B + a2 C)。该合成相量的1/3就是A1的模值,A1的方向就是合成相量的方向。
  2) 求A2。根据式(3)中的A2=1/3(A+ a2 B + a C),先把相量B逆时针旋转 240°以得到a2 B 再把相量C逆时针旋转120°以得到a C,最后使它们和A相量相加求出合成相量(A+ a2 B + a C)。该合成相量的1/3就是A2的模值,合成相量的方向就是A2的方向。
  3) 求A0。根据式③中A0=1/3(A+ B + C),把A、B、C直接按相亮相加,其合成相量的1/3就是A0的模值,合成相量的方向就是A0的方向。如果已知A、B、C三个不对称相量的正序、负序、零序分量A1、B1、C1,A2、B2、C2和A0、B0 、C0,就可用式(1)求出A、B、C三相量。
  
  10. 什么是计算电力系统故障的叠加原理?P14
  答:电力系统是多电源的网络。这些电源电动势的幅值和相位都不相同,因而故障计算复杂。在假定是线性网络的前提下,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叠加原理。对于短路故障,可在短路状态的复合序网图的故障支路中引入副值和相位都相等但反向串联的两个电压源,如图1(a)所示,图中附加阻抗△Z的意义见表1。
   令这两个附加电动势的数值等于短路前F1点的电压UF|O|,再把图1(a)分解图1(b)和图1(c)两种状态。图1(b)中正序网络是有源网络,外接电压源UF|O|与正序有源网络在F1点的开路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流出电流为零,只在正序网络内部有电流(即负荷电流),所以图1(b)即短路前的负荷状态,简称短路前状态。图1(c)称为短路引起的附加状态。把短路前状态和短路附加状态叠加起来,就得到短路状态。
  
   短路前状态对短路计算来说,可以认为是已知的,也可以引用系统潮流计算的结果。短路附加状态中的正序网络是无源网络,其中任何一支路的电流可用故障支路中的正序电流按网络分配得到。把两种状态下的电流叠加起来就得到短路状态下的电流。如果短路前状态是空载的,所有支路电流均为零,那么短路附加状态的电流就是短路状态的电流。但计算短路状态的电压时仍需将短路前状态和短路附加状态的电压叠加起来,因为短路前状态电压不为零(空载时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需要指出,用叠加原理计算的只是短路初瞬间t=0时刻的电气量。
  
  11. 用对称分量法分析中性点接地系统单相、两相金属性接地短路情况。并画出复合序网图和电流、电压向量图。P15
  答:1)单相接地短路。A相接地短路的接线图如图1所示。此时故障点的边界条件为
  UKA=0;IKB=0;IKC=0 (1)
  将式(1)用对称分量法表示,则
  UKA= UKA1+UKA2 +UKo=0 (2)
  因为 IKA1= 1 (IKA +aIKB+a2IKC)= 1 IKA
   3 3
   IKA2= 1 (IKA +a2IKB+aIKC)= 1 IKA
   3 3
   IKO= 1 (IKA +IKB+IKC)= 1 IKA
   3 3
  所以 IKA1= IKA2= IKO (3)
  式(2)和式(3)就是以电压和电流对称分量形式来表示的故障点的边界条件。
  根据故障点的边界条件,可以将A相为基准的各序网络连接成一个复合序网,如图2所示。
  
  根据复合序网,可以求得故障点电流和电压的各序对称分量为
  IKA1= IKA2= IKO= EAΣ (4)
   Z1Σ+Z2Σ+Z0Σ
  假定:①电流均以母线流向故障点的方向为正方向;②各点的各序电压均指对地电源电压,其正方向为地对母线,则应用对称分量法,可得如下公式
  UKA1= EAΣ-IKA1 Z1Σ=-UKA2-UK0= IKA1(Z2Σ+Z0Σ) } (5)
  UKA2=-IKA2 Z2Σ=-IKA1 Z2Σ
  UK0=-IK0Z0Σ=-IKA1 Z0Σ
  则 IKA= IKA1+ IKA2+IKO=3 IKA1
  故障点各相的全电压为
  UKA= UKA1+ U KA2+ UK0=0 } (6)
  UKB= UKB1+ UKB2+ UK0=a2 UKA1+ aU KA2+ UK0
  = a2 IKA1(Z2Σ+Z0Σ)+a(-IKA1 Z2Σ)+(-IKA1 Z0Σ)
  = IKA1 [(a2 —a)Z2Σ+(a2 —1)Z0Σ]
  UKC= UKC1+ UKC2+ UK0=a2 UKA2+ aU KA1+ UK0
  = aIKA1(Z2Σ+ Z0Σ)+ a2(-IKA1 Z2Σ)+(-IKA1 Z0Σ)
  = IKA1 [(a—a2 )Z2Σ+(a—1)Z0Σ]
  故障点的电流电压相量图如图3所示,母线电压UW相量图如图4所示,在这些向量图中未计及电力系统各个元件的电阻。
  
  
  1) B、C相接地短路时接线图如图5所示。此时故障点的边界条件为
  IKA =0;UKB=0;UKC=0 (7)
  
  将式(7)用对称分量来表示,则
  IKA1 + IKA2 + IKA0 =0 (8)
  UKA1 =UKA2=UKA0 (9)
   式(8)和(9)就是以电流和电压对称分量来表示的故障点的边界条件。
  根据故障点的边界条件,可以将A相为基准的各序网络连接成一个复合序网如图6所示。
  
  根据复合序网,可以求得故障点电流和电压的各序对称分量为
  IKA1 = EAΣ } (10)
   Z1Σ+ Z2ΣZ0
   Z2Σ+ Z0Σ
  IKA2= -IKA1 Z0Σ
   Z2Σ+ Z0Σ
  IK0=-IKA1 Z2Σ
   Z2Σ+ Z0Σ
  UKA1= U KA2=UK0= EAΣ-IKA1 Z1Σ= IKA1 Z2ΣZ0Σ (11)
   Z2Σ+ Z0Σ
   利用对称分量法,可以求得故障点各相的全电流和全电压
  IKA =0 } (12)
  IKB = IKA1(a2 — Z2Σ+ aZ0Σ )
   Z2Σ+ Z0Σ
  IKC = IKA1(a — Z2Σ+ a2Z0Σ )
   Z2Σ+ Z0Σ
  UKA=3 IKA1 Z2ΣZ0Σ
   Z2Σ+ Z0Σ
  UKB=UKC=0
  故障点电流电压向量图如图7所示,母线电压相良图如图8所示。
  
  
  
  12. 继电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25
  答:对被保护对象实现继电保护,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被保护对象正常运行状态和拟进行保护的异常或故障状态下,有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可供进行状态判别的量、质或量与质的重要变化,这些用来进行状态判别的物理量(例如通过被保护电力元件的电流大小等),称为故障量或起动量;②将反应故障量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按规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实现状态判别,发出警告信号或断路器跳闸命令的硬件设备。
  (1)故障量。用于继电保护状态判别的故障量,随被保护对象而异,也随所处电力系统的周围条件而异。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是工频电气量。而最基本的是通过电力元件的电流和所在母线的电压,以及由这些量演绎出来的其他量,如功率、相序量、阻抗、频率等,从而构成电流保护、电压保护、阻抗保护、频率保护等。例如,对于发电机,可以实现检测通过发电机绕组两端的电流是否大小相等、相位是否相反,来判定定子绕组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对于变压器,也可以用同样的判据来实现绕组的短路故障保护,这种方式叫做电流差动保护,是电力元件最基本的一种保护方式;对于油浸绝缘变压器,可以用油中气体含量作为故障量,构成气体保护。线路继电保护的种类最多,例如在最简单的辐射形供电网络中,可以用反应被保护元件通过的电流显著增大而动作的过电流保护来实现线路保护:而在复杂电力网中,除电流大小外,还必须配以母线电压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实现线路保护,而最为常用的是可以正确地反应故障点到继电保护装置安装处电气距离的距离保护。对于主要输电线路,还借助连接两侧变电所的通信通道相互传输继电保护信息,来实现对线路的保护。近年来,又开始研究利用故障初始过程暂态量作为判据的线路保护。对于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简单的例如以反应母线电压的频率绝对值下降或频率变化率为负来判断电力系统是否已开始走向频率崩溃;复杂的则在一个处所设立中心站,通过通信通道连续收集相关变电所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向相应变电所发出操作命令,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2)硬件结构。硬件结构又叫装置。硬件结构中,反应一个或多个故障量而动作的继电器元件,组成逻辑回路的时间元件和扩展输出回路数的中间元件等,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差不多都是用电磁型的机械元件构成。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发展,陆续推广了利用整流二极管构成的整流型元件和由半导体分立元件组成的装置。70年代以后,利用集成电路构成的装置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得到广泛运用。到80年代,微型机在安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中逐渐应用。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继电保护硬件设备的可靠性、运行维护方便性也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是多种硬件结构并存的时代。
  
  13. 什么是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P23
  答:当电力系统中的电力元件(如发电机、线路等)或电力系统本身发生了故障或危及其安全运行的事件时,需要向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发出警告信号,或者直接向所控制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以终止这些事件发展的一种自动化措施和设备。实现这种自动化措施的成套硬件设备,用于保护电力元件的,一般通称为继电保护装置;用于保护电力系统的,则通称为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是保证电力元件安全运行的基本装备,任何电力元件不得在无继电保护的状态下运行;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则用以快速恢复电力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发生和中止已开始发生的足以引起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重大系统事故,如失去电力系统稳定、频率崩溃或电压崩溃等。
  
  14.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是什么?P23
  答: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是:
  1) 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距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性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能等)。
  2) 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容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15. 试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短路时,电压各序对称分量的变化规律?P21
  答: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短路时,电压各序对称分量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正序电压是愈近故障点数值越小,负序电压和零序电压是愈近故障点数值越大;三相短路时,母线上正序电压下降得最厉害,两相接地短路次之,两相短路又次之,单相短路时正序电压下降最少。
  
  16. 试分析非全相运行时,负序电流与负序电压、零序电流与零序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画出相量图,并讨论与电压互感器安装地点的关系。P21
  答:设在图1(a)所示的电力系统中,A相断相。断相前A相负荷电流为ILAM,它滞后于M侧A相母线电压UAM的相位角为φ,功率由M侧送向N侧,其电压、电流相量图如图1(b)所示。且假设M侧和N侧母线电压的相位一致,系统中各个元件的各序阻抗角都为90°
  
  1) 电压互感器接于线路上。当A相断开时,B相和C相的全电压与断相前相差不大,可以近似地认为与断相前的正常情况相同。如果忽略B相和C相对A相的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影响,则A相线路电压等于零。A相电压的各序对称分量为
  UA1=1/3(UA+aUB +a2UC)=1/3(0+aUB+a2×a2UB) } (1)
  =2/3aUB=2/3UBej120°
  UA2=1/3(UA +a2UB+aUC)=1/3(0+ a2UB+a×a2UB)
  = 1/3(a2UB+ UB)=1/3UBe-j60°
  U0=1/3(UA +UB+UC)=1/3(0+UB+a2UB)
  =1/3(a2UB+ UB)=1/3UBe-j60°= UA2
  由式(1)可见,当系统中各元件的各序阻抗角相等时,断相处A相电流的负序和零序对称分量都与断相前A相负荷电流的相位相反。根据这一结论和式(1),作出图1(c)所示的电流、电压向量图。
  由图1(c)可见,送端(M侧)的负序和零序电流滞后于负序和零序电压的相位角为φL;受端(N侧)的负序和零序电流超前于负序和零序电压的相位角为180°—φL。
  2) 电压互感器接于母线上。在负序和零序网络中
  UA2M=-IA2MjX2M=-jIA2MX2M=IA2MX2Me-j90° } (2)
  UA2N=-IA2NjX2N=-jIA2NX2N=IA2NX2Ne-j90°
  U0M=-I0MjX0M=-jI0MX0M=I0MX0Me-j90°
  U0N=-I0NjX0N=-jI0NX0N=I0NX0Ne-j90°
  式中 X2M、X0M——断相处M侧系统负序、零序电抗;
  X2N、X0N——断相处N侧系统负序、零序电抗。
  根据式(2)作出图1(d)所示的电流、电压向量图。
  由图1(d)可见,送端(M侧)和受端(N侧)的负序和零序电流的相位都超前于负序和零序电压90°
  
  17. 继电保护装置的四个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确定保护配置方案时,应怎样处理四者的关系?
  答: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即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如快速性和选择性有矛盾;选择性与灵敏性有矛盾;可靠性与前三者也有矛盾。因此在考虑保护的四大基本要求时,必须从全局着眼。一般说来,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首先要满足选择性,非选择性动作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为了保证选择性,有时可能使切除故障的时间延长,因而要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时就必须保证速动性而暂时放弃选择性,放弃选择性的部分可以用自动重合闸或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或其它措施予以补救。
   一套保护装置,在满足选择性的前提下,应有较高的灵敏度。然而有时为了保证选择性往往需要适当地降低对灵敏度的要求。例如,有些保护在计算其动作值时,为了保证选择性,就需要考虑保护装置间灵敏度的配合,这往往要适当增加其动作值而降低其灵敏度。总之,在选择保护配置方案时,应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经过全面分析和计算,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基本要求间的关系。
  
  18. 继电器一般怎样分类?试分别进行说明。P25
  答:1)继电器按继电保护中的作用,可分为测量继电器和辅助继电器两大类。
  ① 测量继电器能直接反应电气量的变化,按所反应电气量的不同,又可分为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方向继电器、阻抗继电器、频率继电器以及差动继电器等。
  ② 辅助继电器可用来改进和完善保护的功能,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以及信号继电器等。
   2)继电器按结构型式分类,目前主要有电磁型、感应型、整流型以及静态型。
  
  19. 试述电磁型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按其结构型式可分为哪三种?P26
  答:电磁型继电器一般由电磁铁、可动衔铁、线圈、触点、反作用弹簧和止挡等部分构成。线圈通过电流时所产生的磁通,经过铁芯、空气隙和衔铁构成闭合回路。衔铁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因而产生电磁转矩,如电磁转矩大于反作用弹簧力矩及机械摩擦力时,则衔铁被吸向电磁铁磁极,使继电器触点闭合。
   电磁型继电器按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螺管线圈式、吸引线圈式和转动舌片式等三种。螺管线圈式如时间继电器:吸引衔铁式如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转动舌片式如电流、电压继电器等。
  
  20. 整流型继电器由哪些回路构成?简述其工作原理。P26
  答:整流型继电器一般由电压形成回路、整流滤波回路、比较回路和执行回路构成。
   其工作原理是:电压形成回路把输入的交流电压或电流以及它们的相位,经过小型中间变压器或电抗变压器转换成便于测量的电压,该电压经过整流滤波后变成与交流量成正比的直流电压,然后送到比较回路进行比较,以确定继电器是否应该动作,最后由执行元件执行。
  
  21. 简述绝对比较继电器中均压式比较回路的工作原理。P26
  答:均压式比较回路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送入继电器的两个电量通过电压形成回路转换成电压U1和U2后,再分别经单相全波整流,接到负载电阻R1和R2。执行元件KP是单线圈极性继电器,它所受的电压是|U1|和|U2|的差值,所以称为均压比较电路。Z1和Z2分别为两交流侧的等值阻抗,例如小变压器的阻抗和调节电阻等。R1和R2是为极性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构成通路而设置的电阻。
  
  设U1为动作量,U2为制动量。当|U1|>|U2|时,m点电位高于n点电位,比较回路中的电流Im是从m端流向n端,极性继电器KP动作;当|U1|<|U2|时,m点电位低于n点电位,比较回路中的电流是从n端流向m端,极性继电器KP不动作。
  
  22. 简述绝对值比较继电器中环流式比较回路的工作原理。P27
  答:环流式比较回路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用来进行比较的两个电量U1和U2,分别经过整流后,作为单线圈极性继电器KP的电源,故称为环流式比较回路。设U1为动作量,U2为制动量。当|U1|>|U2|时, I1>I2,极性继电器线圈中的合成电流Im= I1-I2为正值,Im从m端流入,n端流出,极性继电器KP动作;当|U1|<|U2|时, I1<I2,Im= I1-I2为负值,Im从n端流入,m端流出,极性继电器KP不动作。
  
  23. 什么叫比幅器?简述比幅器的工作原理。P28
  答:反应两个电气量之间幅值大小的继电器称为幅值比较继电器,简称比幅器。
   比幅器的动作仅决定于被比较的两个电气量的幅值之比,而与它们的相位无关。这两个量可以是电流、电压,也可以是它们的复合量。用X、Y表示这两个电气量,并规定Y使继电器趋向于动作的,X是使继电器趋向于不动作的(制动的)则继电器的理想动作条件为
  Y/X ≥ Kb (1)
   式中 Y,X—— 分别为相量Y和X的幅值;
   Kb —— 制动系数,是常数。
  
   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当制动量很小,甚至不存在时继电器动作的安全性。比幅器的两种制动特性如图1所示。其中图1(a)是直线特性,其动作方程为
  Y- Kb X-y0≥0
  式中y0为当制动量X=0时Y的动作值,又称最小动作电流(当Y为电流时)。
  图1(b)是折线特性,一般用下面两个判据实现
  Y≥y0 } (1)
  Y≥Kb X
   当两个判据同时满足时才动作。
  
  24. 什么叫比相器?简述比相器的工作原理。P29
  答:比相器的动作仅决定于被比较的两个电气量的相位,而与它们的幅值无关。如用A、B表示这两个电气量,则继电器的理想动作条件一般可写为
  φ2>arg A >φ1 (1)
   B
  符号argA/B表示取复数A/B之相角,当B落后于A时argA/B为正。
  
  图1为比相器的理想动作特性。在A/B的复数平面上,式(1)表示与实数轴成φ2和φ1角的两直线围成的区域,如图1(a)所示。当相量A/B落在图1(a)中绘有阴影的区域时,继电器动作。常用继电器的动作角度范围φ2-φ1=180°,如图1(b)所示。
  比相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当φ2=90°、φ1=-90°时,为余弦型比相器,其动作条件为
  90°>arg(A/B)>-90° (2)
   或者 Re(A/B)>0
   当φ2=180°、φ1=-0°时,为正弦型比相器,其动作条件为
  180°>arg(A/B)>0° (3)
   或者 Im(A/B)>0
  φsen=(φ1+φ2)/2称为比相器的最灵敏角。当φ= arg(A/B)=φsen时,机械型继电器获得最大转矩。静态继电器和数字继电器虽没有转矩问题,但在一般情况下,当φ=φsen时继电器的动作速度仍然是最快的,也能最大限度的容忍A和B的各种误差。因此总是要使比相器在最大灵敏角下工作。
  当A和B中任何一个量为零,即仅有一个输入量时,比相器是不应当工作的。实际上,为了保证比相器正确工作,输入比相器的每一个量的幅值都应大于其最小动作值。当输入量小于其最小动作值时,比相器将出现死区,如果保护对比相器的死区不能容忍,应采取其它措施来消除。一般情况下,仅有一个输入量时比相器动作(称为潜动)是不允许的。
  
  25. 简述反应平均值的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P30
  答:图1示出反应电流平均值的电流继电器的框图。输入电流继电器的交流电流I首先经过电流一电压变换器N1得到单相电压u,再经过全波整流得到脉动电压Ud。再经过滤波器Z得到直流电压。当直流电压超过一定值时,电平检测器N2动作。
  
  26. 什么是触发器?P35
  答:触发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正反馈的两极放大电路,但三极管的正常工作状态并不在放大区,只是在动作过程中短暂经过放大区,由于正反馈的作用,很快即进入导同或截止状态。所以,触发器的输出是跃变的开关信号,即“0”态信号或“1”态信号。
   晶体管继电保护电路电路中通常采用的触发器有下列几种:
  ①继电式触发器; ②单稳态触发器; ③双稳态触发器; ④射极耦合触发器; ⑤差动式触发器。
  
  27. 理想运算放大器有哪些特征?P41
  答:理想运算放大器具有以下特征:
  ①开环差模电压增益A0为∞;②差模输入电阻Rid=∞;③失调电压及失调电流均为零;④频带宽度为∞;⑤共模抑制比CMRR=∞,即共模增益为零。
  
  28. 简述运算放大器的“虚短路”分析法。P41
  答:开环运算放大器的受控源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Rid为差模输入电阻;R0为输出电阻,Un和Ib1分别为反相输入端(n端)的电压和基极电流,Up和Ib2分别为同相输入端(p端)的电压和基极电流,U0为输出电压。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Rid=∞,因此
  Ib1=0 } (1)
  Ib2=0
   根据开环差模电压增益A0的定义
  U0= A0(Up-Un) (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A0=∞,但输出电压U0受电源电压(±Ec)的限制,只能为-Ec~+ Ec这个有限范围内的任意值,因此可从式(2)推论得
   Up-Un=0
   即 Up=Un (3)
   可见,理想运算放大器两个输入端(n、p)的电压相等,其间的电流也为零。从n、p两点间的电压差等于零来看,与电路两点之间短路相符,但两点间的电流为零,即无短路电流,这又与短路不同,因此在电子技术中称它为“虚短路”。
  
  29. 简述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相输入放大器的工作原理。P42
  答:反向输入放大器的原理电路如图1所示。
  
   图中,输入电压Us经电阻Rn接到反相输入端n。由28题中的式(1)可知,Ib2=0,则Up=0;Ib1=0,则In=Ifb。所以
  Us-Un = Us-U0 (1)
  Rn Rfb
  由28题中的式(3)可知,Up=Un,因此Un=0,代入式(1),得
  Us/ Rn=-U0/ Rfb
   由此可得,反相输入闭环电路的电压增益(又称电压放大倍数)A为
  A= U0 =- Rfb (2)
   Us Rn
  从式(2)可见,电压增益A与电阻Rp的数值无关,实际应用中常取 Rp= Rfb Rn /(Rfb +Rn),因为当外界电压源短接时,从反相输入端向外看的等值电阻为Rn //Rfb,为了保证此时电路具有平衡对称的结构,应当选取 Rp= Rfb Rn /(Rfb +Rn)
   在图1所示的反相输入闭环电路中,由于Up=Un=0,因此称n点为“虚地”。这个“虚地”的物理意义是:n点并未直接接地,n点的实际电位只是近似为零,并非完全等于零。因为对理想运算放大器,在开环电压增益A0=∞时,才得到Up=Un的结论,而实际应用的运算放大器尽管A0非常大,但不是∞,所以实际上只是Up≈Un。在反相输入闭环电路中,只是Up≈Un=0。
  
  30. 简述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方波电压形成器的工作原理。P43
  答:在30题中的图1的电路中,当选取Rfb=∞,即运放开环工作时,就成为方波电压形成器电路,如本题图1(a)所示。图1(b)为其波形图。
  
   当输入电压Us为正半周时,U0′为负,二极管V截止,输出电压U0为零;当US为负半周时,U0′为正,V导通,U0为正值。可见,输入微小的正弦交流信号电压US,就能使U0′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方波的输出电压U0。
   为了保证方波的对称性,应采用具有零点补偿调节的运算放大器。通常选择Rp= Rn,必要时也可以用改变Rp的方法来调节零点。
  
  31. 简述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跟随器的工作原理。P44
  答:
  
   由图1可知,同相输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为A=1+(Rfb / Rn )。在Rfb =0、 Rn ≠0或者在Rn=0、Rfb≠∞的两种极限情况下,会出现电压增益A=1的特殊状态,这就是电压跟随器,它的输出电压U0与输入电压Us的大小相等,相位(或极性)相同,即
  Us=Un (1)
  电压跟随器的原理电路示于图2,该图的Rfb =0、Rn =∞,此电路的同相输入端的输入电压为信号电压Us,输入电流Is ≈0,因此闭环输入电阻Rs= Us/ Is ≈∞,有很好的隔离作用;而其输出电阻极低,当负载阻抗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很小,近似为一很恒压源,带负载能力很强。电压跟随器在电子线路中常起隔离和缓冲作用。
  
  
  32. 简述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减法运算器的工作原理。P44
  答:减法运算器又称为“差动输入放大器”或“差动比例放大器”,其原理电路见图(1)。因Ib1 = Ib2 =0,所以
  Up= Rfb Usp (1)
   Rp+ Rfb
  In = Ifp
  即 Usn-Un = Un-U0 (2)
   Rn Rfb
  由29题的式(3)可知
  Un=Up = Rfb Usp (3)
   Rp+ Rfb
  
  将式(3)代入式(2),化简得
  U0= Rfb ( Rn+ Rfb Usp-Usn) (4)
   Rn Rp+ Rfb
  当选取Rn = Rp时,则
  U0= Rfb (Usp-Usn) (5)
   Rn
  可见,采用式(4),可实现两输入电压以不同的比例相减;采用式(5),可实现两输入电压以相同的比例相减,即所谓“直接相减”。
  
  需指出,图1电路中运放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Usp、Usn信号电压,则必有差模信号及共模信号,而式(5)的输出电压U0的表达式中只有差模输出而无共模输出,其原因有二:一是各电阻的匹配严格符合Rn= Rp及两个Rfb 的阻值相等的要求;二是“虚短路”或“奇异子对模型”分析方法都是假设运算放大器为理想运放,它的共模抑制比CMRR=∞。但是实际应用的运算放大器并不是理想运算放大器,CMRR≠∞,而电阻阻值的匹配也不可避免有一些误差,因此直接减法运算器的输出电压U0中除式(5)所表达的差模电压外,实际上还有一定数值的共模电压,它是减法器的误差。为了降低误差,在设计及选配电阻时必须做到:
  1) 为了获得很大的共模抑制能力,应选择CMRR高的运算放大器,并应严格按理论计算要求选配各电阻的阻值。
  2) 减法器的闭环差模电压增益A越低,在设计及选配电阻时就应达到更高的精度。
  3) 在实用中应精心调整各电阻的阻值误差方向,以避免最坏的组合(Rp及Rn的误差一个为正而另一个为负的组合)。
  
  33. 简述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积分运算器的工作原理。P45
  答:图1是一个简单的积分运算器原理电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为“虚地”的概念分析如下。由于Un=0,则
  In= Us-Un = Us
   Rn Rn
  Ic= dQc = d C(Un-U0)=-C dU0
   dt dt Dt
  式中 Qc—— 电容C的电量。
  因为 Ic= In
  所以 -C dU0 = Us
   dt Rn
  U0=- 1 ∫t0 Usdt (1)
   RnC
  式(1)表明,输出电压U0与输入电压Us的积分成比例。
  
  当输入电压Us为一阶跃常数电压时,由式(1)可知输出电压U0为一随时间变化的直线,斜率为“-Us/(RnC)”。由于受运算放大器的饱和导通电压所限制,该直线不能无限制延伸,其特性曲线如图2(a)所示。这条直线特性的物理意义为:由一个恒流源向电容器C充电,RnC称为积分(或充电)时间常数,它的数值越大,达到某一个U0值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当Us为间断的脉冲信号时,U0的波形与输入脉冲宽度之比α有关:当α=1,即Us脉冲宽等于空隙宽时,U0为连续等腰三角波,如图2(b)所示;当α<1,即Us脉冲宽小于空隙宽时,U0为不连续的等腰三角波,如图2(c)所示; 当α>1,即Us脉冲宽大于空隙宽时,U0为幅值随时间不断增大的锯齿波,如图2(d)所示。
  
  34. 什么是电压比较器?P48
  答:电压比较器又称电平检测器,在继电保护中也称继电触发器。它一般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在一个输入端上施加门限电压(或称门槛电压)Ug作为比较的基准,另一个输入端上施加被比较的信号电压Us。当Us大于或小于Ug时,比较器的输出电压U就会立即发生翻转,从低电平翻转到高电平或者从高电平翻转到低电平。高电平相当于逻辑电平“1”,低电平相当于逻辑电平“0”。可见,电压比较器输入的是模拟量,而输出的为数字量(或称开关量),它是连接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一种中间电路,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桥梁,因而在继电保护和其他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压比较器与减法运算器在输入端上都是输入两个电压来进行比较或相减,在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间有本质的区别,即减法运算器的输入及输出都是模拟量,输出电压连续地正比于两个输入电压之差,运行于负反馈的闭环状态;而电压比较器输入的是模拟量,输出的却是数字量,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并无连续的比例关系,只是有一种陡然变化的翻转关系,其电路结构大多是运行于开环状态或为了加速翻转和改善动作特性而接成正反馈电路。
  在继电保护电路中常用的有单限电压比较器和迟滞电压比较器。
  
  35. 简述Ucosφ形成电路工作原理。P48
  答:图1为Ucosφ形成电路。
  
   图中,u为母线电压,φ为电流与电压间的相角。该电路用作电力系统振荡判别元件。
   图1中,电流方波(i)控制电子开关S的开合。电流方波为正时S闭合,电流方波为负时S开路。由此可得M点的电压如下。
  当i与u同极性时:
  若同为正,S闭合,UM=U=|u|;
  若同为负,S开路,UM=-U=|u|。
  当i与u不同极性时:
  若u正i负,S开路,UM=-U=|u|;
  若u负I正,S闭合,UM=U=-|u|。
  设电流相位滞后电压的角度为∮,则上述情况可用图2表示。
  从图(2)可见,当电压与电流极性不同时,UM幅值与输入电压相等,符号相反。当电压与电流极性相同时,UM幅值与输入电压相等,且符号相同。这种脉动波形每半周重复一次,经直流滤波、积分后输出。因此只要求出半个周波内的积分值,即可反应其输出。可得
  
  
  36. 简述工频变化量方向元件电压方波形成回路工作原理。P49
  答:工频变化量方向元件电压方波形成回路采用浮充门坎,具体电路如图1(a)所示。
  
  图中,R1、R2、起分压作用,构成固定门坎,一般取值较小,以使继电器较灵敏。
  图1(a)中,在△u出现正半波瞬间,C1尚未充电,△u+立即出现正信号,随后经V1、R4对C1充电,△u方波输出的门坎自动抬高,此时R4 C1时间常数约为20ms。当正半波转负半波或△u逐渐消失时,C1通过V2、R5放电,R5>>R4,R5 C1时间常数约为120ms。加V2的目的是使其衰减小于V2压降时,减缓衰减速度。
  在△u出现负半波时其构成方式与正方波相同。电压方波形成电路波形如图1(b)所示。
  采用这种浮动门坎后,有以下优点:
  1) 抑制了正常时不平衡分量的影响;
  2) 系统振荡时,△u若有输出,由于有浮充门坎,充电快,放电慢,不会误动;
  3) 短路后初始,△u、△i输出幅值较大,相位正确,以后由于逐渐衰减,变得很小,使不平衡输出与实际的电流电压短路分量混杂,采用浮动门坎后,即可自动关断比相。
  
  37. 简述相电流差突变量△Lфф触发器工作原理。P50
  答:△Lфф触发器电路如图1所示,现以△LAB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图中,|△IAB|、|△IBC|、|△ICA|是经整流后的与相电流差突变量幅值相对应的电流,这三个电流经V1~V3在C1上建立压降,其压降是三个电压中的最大值。该电压经R5接至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R5的选择使制动量为0.2,使该电路构成最大相制动。
   最大相制动的加入是为了防止在大电动机负荷下,当正、负序阻抗不一致,单相接地时,非故障二相电流差有输出造成的误动作。制动系数0.2已考虑到最严重情况。电容C1使最大相幅值保持一段时间,也是为了上述目的,因为电动机在短路初始时正、负序阻抗相等,但随后迅速拉开,使非故障二相电流差出现输出,制动量保持一段时间,即可克服由此误动的可能性。
   △IAB增大时,经R1、R2向C2充电;△IAB减小时,经R1放电。因此充电快,放电慢。UC2经R6接至制动臂,制动量为1。该电路构成浮动门坎。
   △IAB|突然增大时,UR4快速建立,其后C3充电,UR4逐渐降低,直至最后为R3、R4的分压。UR4经R8接至动作臂,动作量为1。
   另外,R10、R11分压构成触发器的门坎,即继电器的整定值。实际整定值分三档,即0.1 In、0.2 In、0.3 In,其值可由改变R11得到。
   在△IAB的稳定状态,UC2>UR4,制动量高于动作量,触发器不会动作。当△IAB突然出现时,UC2尚未建立,UR4=|△IAB||,动作量迅速建立,触发器动作。
   制动臂电压UC2采用充电快、放电慢的措施,解决了系统振荡时继电器误动的问题。
  
  38. 什么是主保护、后备保护、辅助保护和异常运行保护?P66
  答:1)主保护是满足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要求,能以最快速度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故障的保护。
   2)后备保护是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后备保护可分为远后备保护和近后备保护两种。
  ① 远后备保护是当主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由相邻电力设备或线路的保护来实现后备的保护。
  ② 近后备保护是当主保护拒动时,由本电力设备或线路的另一套保护来实现后备的保护;当断路器拒动时,由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实现后备保护。
   3)辅助保护是为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性能或当主保护和后备保护退出运行而增设的简单保护。
   4)异常运行保护是反应被保护电力设备或线路异常运行状态的保护。
  
  39. 为保证电网保护的选择性,上、下级电网保护之间逐级配合应满足什么要求?P72
  答:上、下级(包括同级和上一级及下一级电网)继电保护之间的整定,应遵循逐级配合的原则,满足选择性的要求,既当下一级线路或元件故障时,故障线路和元件的继电保护整定值必须在灵敏度和动作时间上均与上一级线路或元件的继电保护整定值相互配合,以保证电网发生故障时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
  
  40. 一般短路电流计算采用哪些假设条件?P76
  答:一般短路电流计算采用的假设条件为:
  1) 忽略发电机、调相机、变压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等阻抗参数的电阻部分,并假定旋转电机的负序电抗等于正序电抗。66KV及以下的架空线路和电缆,当电阻与电抗之比R/X>0.3时,宜采用阻抗值Z=√R2+X2 。
  2) 发电机及调相机的正序电抗可采用t=0时的瞬态值X”d的饱和值。
  3) 发电机电动势标么值可以假定等于1,且相位一致。只有在计算机线路非全相运行电流和全相震荡电流时,才考虑线路两侧发电机综合电动势间有一定的相位角差。
  4) 不考虑短路电流的衰减。对机端电压励磁的发电机出口附近的故障,应从动作时间上满足保护可靠动作的要求。
  5) 各级电压可采用标称电压值或平均电压值,而不考虑变压器电压分接头实际位置的变动。
  6) 不计线路电容和负荷电流的影响。
  7) 不计故障点的相间电阻和接地电阻。
  8) 不计短路暂态电流中的非周期分量,但具体整定时应考虑其影响。对有针对性的专题分析(如事故分析)和某些装置特殊需要的计算,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某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参数和数据。
  
  41. 解释停机、解列灭磁、解列、减出力、程序跳闸、信号的含义。P66
  答:停机:断开发电机断路器、灭磁;对汽轮发电机还要关闭主汽门;对水轮发电机还要关闭导水翼。
  解列:断开发电机断路器,汽轮机甩负荷。
  解列灭磁:断开发电 机断路器、灭磁,汽轮机甩负荷。减出力:将原动机出力减到给定值。
  程序跳闸:对于汽轮发电机,首先关闭主汽门,待逆功率继电器动作后(本厂是低功率继电器),再跳开发电机断路器并灭磁;对于水轮发电机,首先将导水翼关到空载位置,再跳开发电机断路器并灭磁。
  信号:发出声光信号。
  
  4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整定原则是什么?
  答:1)自动投入装置的电压鉴定元件按下述规定整定:
  ① 低电压元件:应能在所接母线失压后可靠动作,而在电网故障切除后可靠返回,为缩小低电压元件动作范围,低电压定值宜整定得较低,一般整定为(0.15~0.3倍)额定电压。
  ② 有压检测元件:应能在所接母线(或线路)电压正常时可靠动作,而在母线电压低到不允许自投装置动作时可靠返回,电压定值一般整定为(0.6~0.7倍)额定电压。
  ③ 动作时间:电压鉴定元件动作后延时跳开工作电源,其动作时间宜大于本级线路电源侧后备保护动作时间与线路重合闸时间之和。
  2)备用电源投入时间一般不带延时,如跳开工作电源时需联切部分负荷,则投入时间可整定为0.1~0.5s。
  3)后加速过电流保护:
  ① 安装在变压器电源侧的自动投入装置,如投入在故障设备上,后加速保护应快速切除故障,本级线路电源侧速动段保护的非选择性动作由重合闸来补救,电流定值应对故障设备有足够的灵敏系数,同时还应可靠躲过包括自启动电流在内的最大负荷电流。
  安装在变压器负荷侧的自动投入装置,如投入在故障设备上,为提高投入成功率,后加速保护宜带0.2~0.3s延时,电流定值应对故障设备有足够的灵敏系数,同时还应可靠躲过包括自启动电流在内的最大负荷电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