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发起人:dajiangjunwang  回复数:3  浏览数:5623  最后更新:2009/8/8 15:49:06 by dajiangjunwa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09/8/8 15:13:45
dajiangjunwa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3631
注册时间:2009/6/9
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坩埚的恒重

  用坩埚进行沉淀的烘干、灼烧和称量时,应预先将空坩埚灼烧至恒重。空坩埚灼烧的温度和时间,冷却的时间,干燥剂的种类以及称量的时间等条件,应与装有沉淀时相同。

  将洗净并经干燥的空坩埚放入已恒温的马福炉中进行第一次灼烧,约 30 分钟取出 (注意,为了防止灼烧坩埚骤冷炸裂,夹坩埚时,应先将坩埚钳的头部预热) 。取出后,待其红热状态消失后,约等待一分钟,将坩埚放入干燥器内,在天平室内冷却。由于各种沉淀的灼烧温度、坩埚大小和坩埚璧厚薄等不同,坩埚的冷却时间应由具体实验确定,一般约需30分钟。坩埚冷却后称量。然后再在同样条件下灼烧、冷却和称量,第二次灼烧时间可短些,约 15~20 分钟。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 0.2~0.3 mg ,可认为坩埚已达到“恒重”。

  如果两次称量结果相差超过 0.2~0.3 mg,应再灼烧、冷却,称量,直至恒重。


沉淀

  准备好干净的烧杯,杯的底部和内壁不应有纹痕,配上合适的玻璃棒和表面皿,三者一套,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套之间不得互换。

  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的性状 (晶型或非晶型) 选择适当的沉淀条件。

  沉淀所需试剂应事先准备好。加入液体试剂时应沿烧杯璧或沿搅棒加入,勿使溶液溅出。 沉淀剂一般用滴管逐滴加入,并同时搅拌,以减少局部过饱和现象,搅拌时不要用搅捧敲打和刻划杯壁。若需要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最好在水浴上加热。


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1. 滤纸和漏斗的选择

  若沉淀需经灼烧称重则应选无灰定量滤纸过滤。

  过滤前应根据沉淀的性状选择合适大小和致密程度的滤纸。如 BaSO4 , CaC2O4 等细晶型沉淀应选直径较小 (7~9 cm) ,致密的慢速滤纸。 Fe2O3X·H2O 等疏松的无定形沉淀,沉淀体积庞大,难于洗涤,需选用直径较大的 (9~1l cm) 疏松的快速滤纸。

国产定量滤纸的类型

类型

滤纸盒上色带标志

滤速
(s/100 mL)

适用范围

快速

60~100

粗结晶及无定形沉淀,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

中速

100~160

中等粒度沉淀,如大部分硫化物、磷酸铵镁

慢速

160~200

细粒状沉淀,如硫酸钡



  重量分析使用的漏斗是长颈漏斗。漏斗锥体角度 600 ,颈的直径通常为 3~5 mm ,颈长为 15~20 cm 。滤纸放入漏斗后,其边缘应比漏斗低 0.5~l cm 。将沉淀转移至滤纸中后,沉淀高度不得超过滤纸的 1/3 。

  2. 滤纸的折叠和安放

  漏斗洗净后,用洁净的手取一张滤纸整齐地对折,便其边缘重合,再对折叠一次 (注意第二次对折时不要折死) 。滤纸在漏斗中展开后如果漏斗正好是600,滤纸叠成 900 恰好与漏斗的圆锥形内璧密合(此时再压死第二次折线)即可(如图 2-19所示)。但漏斗的圆锥角常常不合规格,不恰好是 600,这就要改变第二次折叠时的角度,使滤纸和漏斗紧密贴合。为了将滤纸的双折部分紧密贴在漏斗而不留空隙,把贴着漏斗壁的外层滤纸折角撕下一点 (保留撕下的部分,擦烧杯时用)。展开滤纸成圆锥状,放在尽可能干燥的漏斗上,以少量蒸馏水润湿。用洁净的手指紧压滤纸,把留在滤纸和漏斗间隙中的气泡赶走,使滤纸紧贴在漏斗上。如果滤纸不紧贴漏斗或有皱痕,则表示滤纸折叠得不合适,应重新折叠,否则过滤速度较慢,在过滤中易冲破滤纸,沉淀颗粒也易透过滤纸。

  滤纸放好后,在漏斗中灌满蒸馏水,任水流出,并用手指紧压滤纸边缘,不让空气“钻入”缝隙,待漏斗中全部水流出后,漏斗颈部仍充满水,形成“水柱”。由于“水柱”的重力产生的抽滤作用,加快了过滤的速度。

  把有水柱的漏斗放在漏斗架上,用一洁净的烧杯承接滤液。漏斗下口紧贴烧杯壁,以免滤液飞溅。漏斗架的高低以过滤过程中漏斗颈的出口不接触滤液为准。漏斗应放正,使其边缘在同一水平上,否则洗涤沉淀时,较高的地方不易洗涤到,影响洗涤效果。

  3. 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沉淀的过滤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 用倾注法过滤上层清液,并洗涤沉淀数次,为加速过滤和提高洗涤效率,过滤时尽可能不搅起沉淀;

  (2) 把沉淀转移到漏斗上;

  (3) 洗净玻棒和烧杯内壁。

  过滤前,把有沉淀的烧杯倾斜静置,但玻棒不要靠在烧杯嘴处,因为烧杯嘴处可能粘有少量沉淀。待沉淀下降后,轻轻拿起烧杯,勿搅动沉淀,进行过滤。

  过滤时,左手拿起烧杯到漏斗正上方,右手轻轻从烧杯中拿出玻棒,将玻棒下端碰一下烧杯内壁,使悬在玻棒下端的液体流回烧杯,然后将烧杯嘴紧贴着玻棒 ; 并使玻棒垂直向下,玻棒的下端对着滤纸三层处但不接触滤纸 (图 2-20)(不要将玻棒对着滤纸锥体的中心或一层处,以免液流将滤纸冲破)。慢慢地沿玻棒将溶液倾注于漏斗上,每次最多加到滤纸边缘以下约 5 mm 处。滤液再多,沉淀就可能“爬出”滤纸到漏斗上部。应控制倾注的速度,便沉淀上层清液的倾注过程最好一次完成,当停止倾注时,应先把烧杯扶正,扶正时要保持玻棒垂直且与烧杯嘴紧贴,便烧杯嘴沿玻棒向上提起后,才可与玻棒分开,这样才能使最后一滴液体顺着玻棒流下,不至沿着烧杯嘴流到烧杯外面去。

  过滤开始,就要注意观察滤液是否透明,如果滤液浑浊,可能有沉淀透过滤纸,应检查原因,采取措施,必要时应弃去重做。

  沉淀先用倾注法洗涤,在沉淀上每次沿玻棒加 20~30 mL 蒸馏水或洗涤液,充分搅拌,放置,待沉淀下降后,用倾注法过滤。此阶段洗涤的次数根据沉淀的性质而定,晶形沉淀洗 3~4 次,无定形沉淀 5~6 次。

  最后将沉淀定量地转移到滤纸上,这是工作的关键。如果失去一滴悬浊液,就会使整个分析失败。

  转移沉淀时,在沉淀上加入 10~15 mL 洗涤液 (加入量应不超过漏斗一次能容纳的量) ,搅起沉淀,小心地使悬浊液顺着玻棒倒在滤纸上。这样重复 4~5 次,即可将沉淀转移到滤纸上。烧杯中留下的极少量沉淀,可用图2-21 所示的方法转移:把烧杯倾斜并将玻棒架在烧杯口上,玻棒下端对着滤纸的三层处,用洗瓶压出洗液,冲洗烧杯内壁,将残余的沉淀完全转移到滤纸上。

  然后,用洗瓶压出洗涤液自上而下螺旋式地洗涤滤纸上的沉淀 (图 2-22) ,便沉淀集中到滤纸的底部,便于以后滤纸的折卷。洗涤前,应将洗瓶中玻管内的气体压出,使洗瓶的出口管充满液体以免冲洗时,气体和液流同时压出,冲在沉淀上溅起沉淀。

  如果烧杯壁和玻棒上还附着少许沉淀不易洗下,把折叠滤纸时撕下来的滤纸角用水湿润后,先擦玻棒上的沉淀,再用玻棒按住滤纸角将烧杯壁上的沉淀擦下,将滤纸角放在漏斗中。对着光线检查烧杯璧上是否还有沉淀颗粒残留,用洗瓶吹洗一次。

  洗涤沉淀时,为了提高效率,应在前一份洗涤液流尽后,再加入新的一份洗涤液。还应注意,同样量的洗涤液分多次洗涤效果较好。这通常称为“少量多次”的洗涤原则,可通过下列计算说明。

  设过滤以后,沉淀上残留的溶液体积为 V0 mL ,其中杂质含量为 a mg 。如果每次洗涤时加入洗液 V mL ,洗涤后残留溶液的体积仍为 V0 mL ,则每次洗涤后杂质含量为 :

  第一次洗涤:

    

  第二次洗涤:

    

  第n次洗涤:

    

  从上式可以看到,沉淀上残留溶液的体积 V0越小,洗涤液的体积 V 越大,洗涤次数 n 越多,则洗涤效果越好。但洗涤液体积 V 不能过大,否则沉淀因溶解损失较多,而且洗涤时间过长。

  “少量多次”洗涤原则,不仅适用于沉淀的洗涤,也适用于用蒸馏水或标准溶液洗涤定量分析用的玻璃仪器。

  沉淀一般至少洗涤 8~10 次,无定形沉淀洗涤次数还要多些。当洗涤 7~8 次以后,可以检查沉淀是否洗净。如果滤液中的成份也要分析时,检查过早会损失一部分滤液而引入误差。

  检查时用一洁净的试管承接 1~2 滴滤液,根据不同实验的要求,选择杂质中最易检验的离子,用灵敏、快速的定性反应来检查,例如用 AgNO3 检验 Cl-等。


沉淀的包裹和烘干

  用顶端细而圆的玻棒,从滤纸的三层处,小心地将滤纸与漏斗壁拨开。用洗净的手从滤纸三层处的外层把滤纸和沉淀取出。

  若是晶形沉淀,可按图 2-23(a) 所示包裹沉淀,沉淀包好后,放入已恒重的坩埚内,滤纸层数较多的一边向上。

  若是无定形沉淀,因沉淀量较多,把滤纸的边缘向内折,把圆锥体的敞口封上,如图 2-23(b) 所示,然后小心取出,倒转过来,尖头向上,放入已恒重的坩埚中。

  然后将沉淀和滤纸进行烘干。烘干时应在煤气灯 (或电炉) 上进行。在煤气灯上烘干时,将放有沉淀的坩埚斜放在泥三角上 (注意,滤纸的三层部分向上) ,坩埚底部枕在泥三角的一边上,坩埚口朝泥三角的顶角,调好煤气灯。为使滤纸和沉淀迅速干燥,应该用反射焰,即用小火加热坩埚盖中部,这时热空气流便进入坩埚内部,而水蒸汽则从坩埚上面逸出,如图 2-24(a) 所示。


滤纸的炭化和灰化

  滤纸和沉淀干燥后 (这时滤纸只是被干燥,而不变黑) 将煤气灯逐渐移至坩埚底部,使火焰逐渐加大,炭化滤纸,如图2-24(b) 所示。如温度升高太快,滤纸会生成整块的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其灰化,故不要使火焰加得太大,炭化时如遇滤纸着火,可立即用坩埚盖盖住,使坩埚内的火焰熄灭 (切不可用嘴吹灭) 。着火时,不能置之不理,让其燃尽,这样易使沉淀随大气流飞散损失。待火熄灭后,将坩埚盖移至原位置,继续加热到全部炭化 (滤纸变黑) 。炭化后可加大火焰,使滤纸灰化,滤纸灰化后,应呈灰白色而不是黑色。此时,坩埚也可直立。

  为使炭化较快地进行,应该随时用坩埚钳夹住坩埚使之转动,但不要使坩埚中的沉淀翻动,以免沉淀飞扬损失。使用的坩埚钳,放置时注意使嘴向上,不要向下。

  沉淀的烘干,炭化和灰化也可在电炉上进行。应注意温度不能太高。这时坩埚是直立,坩埚盖不能盖严,其他操作和注意事项同前。

沉淀的灼烧

  沉淀和滤纸灰化后,将坩埚移至高温炉中 ( 根据沉淀性质调节适当温度 ) ,盖上坩埚盖,但留有空隙。与灼烧空坩埚时相同温度下,灼烧 40~50 分钟,与空坩埚灼烧操作相同,取出,冷至室温称重。然后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灼烧,直至坩埚和沉淀恒重为止。一般第二次以后的灼烧, 20分钟即可。

  从高温炉中取出坩埚时,将坩埚移至炉口,至红热稍退后,再将坩埚从炉中取出放在洁净瓷板上,在夹取坩埚时,坩埚钳应予热。待坩埚冷至红热退去后,再将坩埚转至干燥器中。放入干燥器后,盖好盖子,随后须启动干燥器盖 1~2 次。

  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一般须 30 分钟以上。但要注意,每次灼烧、称重和放置的时间都要保持一致。

  此外,某些沉淀在烘干时就可得到一定组成时就无须再灼烧,而热稳定性差的沉淀也不宜灼烧,这时,可用微孔玻璃坩埚烘干至恒重即可。

  微孔玻璃坩埚放入烘箱中烘干时,应将它放在表面皿上进行。根据沉淀性质确定干燥温度。一般第一次烘干灼 2 小时,第二次约 45 分钟到 1 小时。如此,重复烘干,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干燥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干燥器带有磨口的玻璃盖子。为了使干燥器密闭,在盖子磨口处均匀地涂上一层凡士林。干燥器中带孔的圆板将干燥器分为上下二室,上室放被干燥的物体,下室装干燥剂。干燥剂不宜过多,约占下室的一半即可,否则可能沾污被干燥的物体,影响分析结果。因不同的干燥剂具有不同的蒸气压,常根据被干燥物的要求加以选择。最常用的干燥剂有硅胶、CaO、无水 CaCl2 、 Mg(ClO4)2 、浓 H2SO4 等。硅胶是硅酸凝胶(组成可用通式 xSiO2·yH2O 表示) ,烘干除去大部分水后,得到白色多孔的固体,具有高度的吸附能力。为了便于观察,将硅胶放在钻盐溶液申浸泡,使之呈粉红色,烘干后变为兰色。兰色的硅胶具有吸湿能力,当硅胶变为粉红色时,表示已经失效,应重新烘干至兰色。

  启盖时,左手扶住干燥器,右手握住盖上的圆球,向前推开干燥器盖,不可向上提起 ( 见图 2-25a) 。搬动干燥器时必须按图 2-25b 的方法,防止盖子跌落打碎。

  经高温灼烧后的坩埚,必须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与天平室温度一致后才能称量。若直接放在空气中冷却,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而影响称量结果。当高温坩埚放入干燥器后,不能立即盖紧盖子。一方面因为干燥器中的空气因高温而剧烈膨胀,推动干燥器盖,有时甚至会将器盖推落打碎;另一方面,当干燥器中的空气从高温降到室温后,压力大大降低,器盖很难打开。即使打开了,也可能由于空气流的冲入将坩埚中的被测物冲散使分析失败。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


甄长红 版权所有 单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05-200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