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浅层地能(热):亟待开发的绿色能源宝库
发起人:dajiangjunwang  回复数:2  浏览数:2527  最后更新:2009/10/3 15:13:48 by dajiangjunwa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09/10/3 15:13:30
dajiangjunwa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3631
注册时间:2009/6/9
热泵有几种?  根据热源不同,热泵可分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缘热泵。据统计,目前已竣工工程中采用水源热泵系统的约占58%,采用地缘热泵的约占37%,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只占5%。

  工作原理是什么?

  热泵主要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膨胀阀四部分组成。热泵机组设备内专置一种吸热介质——冷媒,它在液化的状态下低于零下20℃,与外界温度存在着温差,因此,冷媒可吸收外界的热能,在蒸发器内部蒸发汽化,通过热泵机组中压缩机的工作提高冷媒的温度,再通过冷凝器使冷媒从汽化状态转化为液化状态,在转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传递给水箱中的储备水,使水温升高,达到制热水的目的,这便是该产品的独特之处,也是市场潜力的理由所在。

  与其它设备相比,热泵有什么优势?

  1、成熟技术(集成),性能可靠;2、高效、低耗、环保、安全;3、一套设备冬夏两用:冬季从地下水和土壤取热,向建筑物供热,夏季向地下水和土壤放热,向建筑物供冷,年周期内环境系统基本维持热平衡;4、无任何污染排放的绿色环保系统。

  浅层地能的采集技术

  浅层地能(热)的提取方法很多,主要有抽水井式、地埋管式和单井抽灌式。

  1、抽水井式:这是国外在1964年提出的利用浅层地能采暖的方案。工作原理是在地上开凿两眼以上水井,从其中一口井取出地下水进入机组放热,之后地下水温度降低进入第2口井(回灌井)回灌于地下。由于这种方式会破坏地下水的自然分布,对地质、建筑等带来严重影响,引起地下水交叉感染,并且会引起取水井塌陷和回水井堵塞、大大降低系统生命周期,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受到严格限制发展。

  2、地埋管式:这种方式分为水平埋管、垂直埋管和螺旋埋管等形式。对于水平式埋管系统,其优点有:安装费用比垂直式埋管系统低,应用广泛,使用者易于掌握,其缺点有:占地面积大,受地面温度影响大,水泵耗电量大;对于垂直式埋管系统,其优点有:占用土地面积小,管路及水泵用电少,其缺点是钻井费用较高。

  3、单井抽灌式:单井抽灌采集技术是一个以水为介质的密闭循环的热量采集装置。运行过程中没有水资源消耗,对区域地下水状态和地质结构无影响,大大减少从能源开发到能源使用的过程投入;显著提高能源利用率,与传统电锅炉相比节电3/4,大大减少了供电配置。

  地埋管式与单井抽灌式互为补充以解决所有地质条件的土壤取热。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用单井抽灌比较理想,在无水或者少水地区采用地埋管式较为理想。

  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国外

  瑞士Zoelly在1912年首次提出利用浅层地热能作为热泵系统低温热源的概念,并申清了专利,标志着地源热泵系统的问世。但真正意义的商业应用只有10几年的历史,且发展相当迅速。现今,地缘热泵已在北美、欧洲等地广泛应用,技术趋于成熟。美国正在实现每年安装40万台地缘热泵的目标;与美国情况不同,在瑞士、奥地利、丹麦等北欧国家,主要利用浅层地热资源,采用地下土壤中埋盘管的地源热泵,用于室内地板辐射供暖及提供生活热水。据1999年统计,家用供暖设备中,瑞士为96%,奥地利为38%,丹麦为27%,比1996年以前有明显提高。

  国内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变化,在我国暖通空调领域 (论坛 新闻)掀起一股“热泵热”,热泵供暖制冷的应用在一些大城市日益广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些方针政策,地源热泵行业有了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热泵项目,热泵工程应用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形成了成倍数增加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从100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但还是以中小企业居多,这说明地源热泵行业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境内地缘热泵系统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山东3个省、市,约占全国生产企业总量的70%,另外30%主要来自上海、江西、辽宁、内蒙古、四川、天津等地。

  问题与对策

  就目前浅层地能(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政府支持和补贴尚显薄弱,各项法规亟待健全。目前,虽然出台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水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地方性政策,比如北京市9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和近期的“补充说明”等,政府对推动热泵技术比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影响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


甄长红 版权所有 单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05-200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