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循环水杀菌灭藻的处理方法 | |
![]() |
发起人:dajiangjun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2107 最后更新:2011/4/26 19:14:42 by dajiangjunwang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dajiangjunwang 发表于 2011/4/26 19:10:25
|
电厂循环水杀菌灭藻的处理方法 电厂循环水杀菌灭藻的处理方法
张书芹 (石家庄东方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由于电厂循环水除垢处理多采用有机磷酸盐处理法,对微生物有助长作用。因此,藻类繁殖较为严重,必须对循环水进行杀菌灭藻处理。目前常用的杀菌灭藻剂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两种,前者主要有液氯、漂白粉、二氧化氯、臭氧等,后者主要有氯代酚类、季胺盐类和丙烯醛类等。 [关键词]循环水;杀菌;方法 [中图分类号]TQ 0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95(2008)02~0075—02 电厂循环水中的杂质很多,有无机的、有机的,有机物的形成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因为微生物在成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放出黏液,这些黏液将水中的黏泥和植物残骸黏附在一起形成绿色的黏垢,黏在循环水系统中,导致凝结水温度升高,从而使凝结器真空度下降,影响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由于电厂循环水除垢处理多采用的是有机磷酸盐处理法,对微生物有助长作用。因此,藻类繁殖较为严重,必须对循环水进行杀菌灭藻处理。目前常用的杀菌灭藻剂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两种,前者主要有液氯、漂白粉、二氧化氯、臭 氧等后者主要能新弋酚类、季瞍占瞎铘丙鞴翳鎏廷等。 1氧化性试剂 1.1氯气 在水处理过程中氯气由于其具有高效、广谱、廉价、物源广、使用较方便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是目前用量最大的杀菌剂。但经氯气处理水中易产生三氯甲烷致癌物质,同时其半衰期长,易对环境产生危害,因此各国相继出台法规,日益严格控制余氯的排放量。另外,氯气在高pH(>8.5)的条件下杀菌活性差的缺点也表现出来,因此人们开发出氯的替代物,如ClO2、溴类杀菌剂等。 1.2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较氯强,约为氯的2.5倍,特别适合合成氨替代氯进行杀菌灭藻处理。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将其应用于循环冷却水。但由于其性能不稳定,不宜运输,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人们采用现场发生ClO2和开发稳定性二氧化氯等措施克服了这一难题。 1.3溴类杀菌剂 溴杀菌剂可以弥补氯杀菌剂主要缺点,HOBr比HOCl杀菌速度快,且适用pH范围广,尤其适用于碱性范围;溴氨和HOCl杀菌作用相当,因而可用于被NH3污染的系统中,且溴氨比氯氨类化合物容易降解,不易引起二次污染;Br2比Cl2不易挥发,杀菌时用量可以减少;Br2比Cl2对铜及铜合金的腐蚀要小,但Br2比Cl2价格高。 2非氧化性试剂 2.1氯代酚类 氯代酚吸附于微生物壁上并渗透到细胞质中,与细胞质作用形成胶体溶液,使蛋白质沉淀,从而杀死微生物。加药方便,效果较好;对人的眼、鼻黏膜及皮肤有刺激性,排入水域后造成环境污染。 2.2异噻唑啉酮 其杀菌性能具有广谱性,同时对黏泥具有剥离作用。在低浓度下有效,一般有效浓度在0.5 mg/L,就 能很好地控制细菌的生长。相溶性好,能与缓蚀剂、阻垢分散剂及大多数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相溶。对环境无害,该药剂在水溶液中降解速度快。 对pH值适用范围广,在5.5~9.5均能适用。同时具有投药间隔时问长,不起泡沫等优点。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我国也有多家单位研制出类似国外的同类产品,并投入生产。在冷却水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3戊二醛 几乎无毒,适用范围宽,耐较高温度,是杀硫酸盐还原菌的特效药,其本身可以生物降解。其缺点是与氨、胺类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失去活性。 2.4季铵盐 由于它的阳离子与菌类细胞壁上的负电荷之间形成静电极键,在细胞壁上产生压力,并使细胞壁发生畸变,破坏细胞半渗透膜的组织,从而引起细胞的溶解和死亡。它具有广谱、高效性能,还对菌藻污泥具有剥离作用。早期的季铵盐以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为代表,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洁尔灭和新洁尔灭均属于此类产品。随着技术的进步,该类季铵盐的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药剂持续时间短,细菌易对其产生抗药性且使用时泡沫多、不易清除等缺点。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国外又开发出了有代表性的季铵盐新品种,如双烷基季铵盐、双季铵盐、聚季铵盐等。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已经有~定的生产和应用。 2.5复配 近年来人们仍不断寻找新的非氧化性杀菌剂,广谱高效,对菌、藻均有效,pH影响小,低毒环保、性能/ 价格比好且易于使用和运输。然而,开发新的非氧化性杀菌剂耗资巨大,需要时间长。这样通过复配已有 的非氧化性杀菌剂,使之产生增效、互补作用,药剂投加量减少,费用降低。因此,使用复合非氧化性杀菌剂成为近年来的又一个发展新趋势。 3结论 不同地区所生长的微生物不同,因此各种杀菌灭藻剂的效果也不相同,要经过实验才能确定。但远离氯气和氯化产物,向比较安全的替代产品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性能/价格高的杀菌灭藻剂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张书芹(1977一),女,助工,从事电厂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 |
用户在线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