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600MW机组锅炉设计的改进及其燃烧特性分析 | |
![]() |
发起人:dajiangjun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1456 最后更新:2011/5/25 18:40:16 by dajiangjunwang |
发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dajiangjunwang 发表于 2011/5/25 18:34:29
|
国产600MW机组锅炉设计的改进及其燃烧特性分析 国产600 MW 机组锅炉设计的改进及其燃烧特性分析
吴锦江 ,杨建兴 ,朱信钊 ,沈小兵 ,李乃钊! (1.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广东台山529228;2.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以台山发电厂第一期工程2×6()()Mw 国产机组锅炉为例,阐述了该型锅炉设计的改进及其燃烧特性,对其改进设计后投产初期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该型锅炉优化燃烧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锅炉;优化燃烧;神华煤 中图分类号:TK227.1 文献标识码:B Design amelioration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n domestic 600 M W unit boilers WU Jin-jiang ,YANG Jian-xing’,ZHU Xin—zhao ,SHEN Xiao-bing ,LI Nai—zhao! (1.Guangdong Guohua Yudean Taishan Power Generation Co,Ltd.,Taishan,Guangdong 529228,China;2.Guangdong Power Test&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5 1 0600,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two 600 MW domestic unit boilers in Phase 1 of Taishan Power Plant for exampl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amelioration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 ilers,detailedly analyzes the ope r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meliorated Unit 1 bo iler right after commissioning,and finally makes suggestions on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bo ilers. Key words:bo iler;amelioration;combustion optimization 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厂第一期工程首2台 600 Mw 国产机组,是上海锅炉厂引进ABB.CE技术制造的SG.2026/17.5.M905型锅炉,它是在总结上海吴泾第二发电厂2台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控制循环燃煤汽包炉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基础上,按创优、创名牌的要求进行设计改进和制造的,其中1号机组于2003年12月9日提前顺利通过168 h满负荷试运后投产。 1 锅炉设备简况 1.1 主要参数 锅炉各项主要参数见表1。锅炉顶标高73 000mm,宽度19 558 mm,深度16 940.5 mm,深宽比为1:1.154。 表1锅炉各项主要参数 1.2 燃烧器及制粉系统 锅炉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向燃烧,燃烧方式为“对冲同心正反切布置”,四组燃烧器的中心线近乎对冲,假想切圆直径近于0,以控制锅炉出口的左右烟温偏差。锅炉共配置6台HP一983中速磨煤机,分别接至四角燃烧器(自上而下共六层),间隔布置七层二次风喷嘴,顶部为OFA燃尽加消旋二次风。燃烧器采用摆动结构,除oFA层单独摆动外,其余喷嘴连在一起成为摆动系统。 设计的一次风风速为24 m/s,风率为19.8% ,风温为77 ℃ ;二次风速为54 m/s, 风率为80.2% ,风温为321℃ ;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温为132℃ ,二次风燃烧器阻力为1.10 kPa,过量空气系数为1.2,锅炉燃料消耗量为230.90 t/h。炉膛断面热负荷为4 679.51 kW/m:,炉膛体积热负荷为87.63 kW/m 。炉膛局部最大热负荷标高在33.36 m,最大值为1 574.4×10 kJ/(h·m!),最大平均热负荷标高在38.49 m,吸热修正后的热负荷为74().8×10 kJ/(h·m!),而最上层燃烧器中心线标高为34 780 mm。 投产前,对锅炉进行了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完成了一次风速测平、标定、二次风挡板特性试验和水平烟道风速分布测量,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最大不均匀系数为0.11。炉内无贴壁风,强、弱风区界面清晰,强风环居中,电除尘烟气流量偏差较小,总体达到了设计性能要求。 1.3 锅炉燃煤特性 锅炉设计燃用tO0%神华煤(神华活鸡兔矿2号煤),低位发热量为24 280 kJ/kg,全水分(质量分数)为14.2%,空气干燥基水分(质量分数)为8.64% ,收到基灰分(质量分数)为6.48%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质量分数)为32.93% 。哈氏可磨系数为61。煤灰开始变形温度为1 120℃ ,开始软化温度为1 200℃ ,开始熔化温度为1 230℃ 。 煤中CaO的质量分数为26.97% ,Fe O{的质量分数为14.89%。为便于分析,计算出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的一些比较参数,见表2。 通过对表2各项特性指标的分析可知,神华煤煤种具有以下特性:属高发热量、中高挥发性、低灰分、低硫分、中高水分煤。煤种的结渣性、沾污性较强,传热特性较差。煤种的着火、燃烧稳定性及燃尽特性较好,但煤种易自燃,爆炸特性较强,煤种的磨损性较轻。 表2 设计煤种与校核煤种的比较参数 2 锅炉改进设计及其特点分析 为提高锅炉的可靠性和可用率,在总结上海吴泾第二发电厂2台600 Mw 已投产机组的基础上,对台山电厂的首2台600 Mw 机组锅炉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改进,具体可归纳成以下几方面: a)根据设计煤种,在同类型机组设计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煤质和灰分分析资料,确定了适当的炉膛几何尺寸、容积,特别是炉膛容积热负荷、炉膛有效投影辐射受热面热负荷、炉膛断面热负荷、燃烧器区炉壁面积热负荷、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后屏底烟气温度等,以防止炉膛结渣,并保证着火稳定和燃尽。 b)为防止热负荷局部集中和防结焦,炉膛断面结构尺寸选择较大。最上层燃烧器中心至分隔屏底的距离达到20 130 mm,使受热管屏底部的热负荷有所降低,并控制炉膛出口烟温在1 032℃ 以下(第一期后3台机组改进设计中,炉膛出口温度控制在1 000℃ 以下),这对防止管壁超温和降低排烟温度有利。锅炉厂设计方认为此距离已足够大,如采用过大的屏底高度和过低的炉膛出口烟温会导 致汽温偏低、汽温特性变差。 c)合理选用优质管材,特别在设计末级过热器、末级再热器等受热面时,选择了足够的安全裕,防止超温爆管和高温氧化,并在高温区域增加了T91耐热钢材料的使用比例,部分管材使用TP347H不锈钢。 d)汽水系统中采用多次混合和改进结构,减小了热偏差,在壁温计算时,考虑各种热偏差因素。采用合适的炉膛宽深比,燃烧器大切角布置,改善射流出口两侧补气条件,防止气流贴壁,形成良好的空气动力场,使出口温度场较均匀,保证炉膛出口两侧的烟温差不超过5()℃ 。 e)炉膛断面积选择合适,保证上层燃烧器至屏底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烟气在炉膛出口前有足够的行程来减弱旋流强度。在炉膛出口设置分隔屏及后屏,减弱烟气的残余旋转动量,减小炉膛出口的左右烟气偏差和汽温偏差,使煤粉颗粒在炉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f)采取一次风对冲、二次风同心正反切的燃烧方式。通过模化试验,确定燃烧器上部的oFA层、顶部AB层喷嘴分别反切25 和2()。,下部DE层起转二次风正切15。。合理配置正反切风的动量矩比,以减弱炉内气流的残余旋转强度,有效地控制转向室两侧的烟温偏差和避免结渣。 g)配置性能良好的燃烧器二次风门执行机构和风门挡板,实现每一层二次风和周界风四角均匀,保证炉内具有良好的速度场,使旋转动量均匀。 h)根据上海吴泾第二发电厂机组锅炉燃烧情况,同时考虑神华煤易燃、易结焦特性,对受热面管屏布置和吹灰布置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3 1号锅炉投产初期燃烧工况分析 2003年12月2日,1号锅炉开始整机满负荷试运行,顺利通过了168 h试运行,并连续稳定运行至今。到目前为止,均燃用100%神华煤,6台磨煤机均为同一煤种。根据负荷、主蒸汽、再热蒸汽参数和炉膛参数等自动控制调整煤量和风量,单磨出力、通风量变化、煤粉细度(R )等经调整、测试均达到设计要求。从投产初期的情况看,锅炉主要参数能达到正常的设计指标,机组在168h满负荷试运期间,机组平均负荷为604.418Mw,负荷率为100.736% ,热工电气仪表、保护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投入率100% 。分析近期运行工况,在完全不投减温水的情况下,锅炉左右两侧的主蒸汽温度偏差和再热蒸汽温度偏差不大于15℃ ;在投入减温水后,锅炉左右两侧汽温的温差能控制到()~3℃之内,一次汽温、二次汽温偏差可控制在0~2℃之内,这些说明锅炉设计的改进是取得成效的。但是, 目前该锅炉也存在几个问题: 主汽温度偏低(在分隔屏人口汽温达到设计温度395℃时,后屏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经常达不到设计的出口汽温515℃ ,导致主蒸汽温度偏低,波动范围为525~54()℃ ,全面吹灰时可降至520℃左右,甚至更低);尾部排烟温度高于设计值(与上海吴泾发电厂机组投产期相近);分隔屏处有较明显的结焦;再热器需投入的减温水量较大等不利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3.1 炉内结焦情况 透过锅炉不同标高各层的看火孔,对炉内结焦情况进行观察。在52 Ill层观察到炉前分隔屏式过热器(6大屏)粘有两层焦渣(最内圈绕底管处挂焦较大),2~5屏的结焦比1屏、6屏多,结焦程度属于中等并趋于严重。在46 Ill和42 m层,可隐约看到水冷壁和壁式再热器管表面有一层薄灰;因火焰亮度高,在36 ill层看不清水冷壁的情况;32 m层、29层和26 ill层分别是A-B煤层、C_D煤层和E—F煤层,可观察到投煤层的着火情况,着火稳定,无发现结焦。在A-B层2号角看火孔门有焦块,但比较疏松,很容易除掉。后屏过热器的管与管间隙上可见有夹焦;底部斜坡水冷壁前后坡无堆焦,从投运至今,此处尚未发生过堵焦。炉膛折焰角上也未见有堆焦,经停炉检查后,发现有局部积灰严重的现象。 3.2 炉内燃烧情况 炉内火焰亮度较高,特别是在燃烧器上部至屏底区域,炉内火焰呈亮黄色。分隔屏观焦孔能见度较好,其它地方由于火焰太亮不易看清管壁,但在四角喷燃器处可看清喷嘴燃烧情况。 3.3 捞渣机的运行 捞渣机落渣细小、均匀而疏松,未发现有熔融的焦块和大焦。捞渣机载荷和水封槽温度正常。磨煤机一次风量、一次风压、磨碗差压、磨煤机人口 ![]()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号锅炉投产初期燃烧情况的检查,可以认为锅炉运行的状态总体是正常的,达到了大部分预想的设计改进要求,但是,存在锅炉结焦严重和排烟温度偏高的问题,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利用。虽然通过频繁吹灰能有效控制锅炉结焦的发展并调节烟温,可对锅炉长期的运行是不利的。锅炉的主汽温、再热汽温的控制、锅炉的配风还需进一步处理。因此,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 要消除结焦,降低炉膛出口温度,并通过优化燃 烧调整试验,使锅炉性能更理想。考虑到燃用煤 种的特性,具有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煤种易自 燃、易结渣特点,应继续做好煤质分析、灰渣成 分分析、飞灰分析、炉内温度场测试分析、配风 分析、锅炉吹灰变化的分析等工作,为将来有可 能进行的煤种配烧试验做好准备。根据目前机组 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a)主蒸汽温度偏低、空气预热器人口风温度偏高,这可能与炉膛上部结焦、受热面吸热不足和后烟井堵灰等因素有关,使再热器事故减温水经常大量投入。为此,应及时进行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确定最佳的燃烧方式,尽量使炉膛出口温度降低到1 032℃ 以下,具体办法是首先控制结焦,然后找出造成排烟温度高的其它主要因素。 b)调整制粉系统,及时对运行磨的煤粉细度及配风进行测量分析,检查煤粉颗粒细度是否满足要求。该型磨一般按煤粉细度尺 的值来考核其性能.从提高燃烧性能的角度考虑,应按煤粉细度尺 的值来考核,尽量提高煤粉的细度,保证磨煤机出口一次风的煤粉浓度均匀。 C)确定锅炉运行的最佳氧量。适当提高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结焦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3~5℃ 。 d)坚持吹灰,保持受热面清洁,以调节出口烟温,但全面吹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应通过试验找出不同部位吹灰对烟温的影响。炉膛上部分隔屏及后屏未布置有吹灰器,可以考虑在机组检修中增加,将是一个有利的调节手段。目前3号、4号、9号、1()号长吹灰器最靠近分隔屏,必要时,可增加这4条吹灰器进行吹灰工作。 e)可考虑将未投煤层的起转风关小,顶层磨尽量不投入,将上两层燃烧器负荷降低些,下三层增加负荷,形成正宝塔方式,使燃烧中心降低,以减轻分隔屏处的结焦和降低排烟温度。 f)应对空气预热器烟温测点、磨煤机风量测点等仪表及显示值进行定期校核,确保测量的精度。需把在就地显示的工质温度点引入DCS,如后屏出口工质点、低温过热器出口测点,校对各级受热面的工质温度和烟气温度,确认是哪一级受热面的问题。 g)控制人炉煤的煤质(即使是同一煤种也有差异),尽量选择软化温度大于1 200℃的煤。 h)对于新投产的机组,运行调节经验尚未完全成熟,应积极做好1、2号机组工况的对比分析工作,研究其变化规律,为新投产机组服务。 作者简介:昊锦江(1973 ).男.广东丰顺人.锅炉工程师.工学学士.台山发电厂生产准备部专工,从事电力生产管理工作。 |
用户在线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