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路线的重要性
发起人:dajiangjunwang  回复数:0  浏览数:3159  最后更新:2009/10/3 18:21:44 by dajiangjunwang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09/10/3 17:32:37
dajiangjunwang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3631
注册时间:2009/6/9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路线的重要性
眼下生物质

能发电技术

路线有两大类:一是把生物质能

发电厂做成万千瓦级的直燃式小火电厂,燃料

是秸秆

、谷壳等散料,用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来发电。一般装机容量在2-4万千瓦。二是中等规模气化

发电机组,以气化炉

和煤气内燃发电机组来发电。
把生物

质能发电厂做成万千瓦级的直燃式小火电是前一时期从国外引进的模式。这种模式属于集中化、大电网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电厂规模做不小,因为小机组的蒸汽参数低,热效率更低。而且此类电厂管理和技术水准的要求比较高。规模小了,相应的管理成本会显得很高。只能往大里做。尽管如此,受燃料收集范围的制约,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高温高压等级,而这种蒸汽参数的发电机组,因其效率低、排放大、在燃煤火电已属关停范围。


这种电厂都是固定式的。这就带来另外一项风险,那就是:一旦电厂周边地域内农业转产,电厂就将面临燃料来源问题。
由于生物质能低密度的特点,大量收购必然带来长途搬运,运输成本高昂,原料采集范围大到几十公里,其运输规模庞大,甚至出现运输业大于发电业的喧宾夺主现象。长途搬运耗费大量油料,使得这种发电方式的“绿色”受到质疑。



大量收购的另一个问题是抬高整体燃料价格。原本运距较短的近区燃料供不应求,必然会以远区燃料的高位价码为参照,从而抬高了近区燃料价格。



更成问题的是,生物质原本存在多种用途,如:肥料、饲料、造纸、燃料等等。真正成为废物或有害废物的只是一部分。发电企业介入收购,必然对其他产业已经形成的供应链和价格体系形成巨大冲击,造成原料市场价格非理性化。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老乡从烧秸秆改烧煤炭的情形,这与节能

减排背道而行。
原料采集范围大了,还可能加重技术上的困难:原料采集范围越大,品种越混杂,使得灰融点进一步下降,造成炉膛严重结焦,难以连续运行,电厂难以为继。还可能产生高温、低温金属腐蚀,降低可用率,增加维修成本。
这条路线的另一个问题是需要消耗相当多的淡水,当然如果把电厂建在有相当大的持续热用户的城市,可以热电联供。但是必然带来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要取代已经存在的供热产业链,而且,一般说,供热半径小不了,使得供热管网建设和运行成本上升。



这种电厂的燃料储藏也是一件大事。燃煤电厂的存煤,一般考虑15至25日的消耗量。可是生物质的存量需考虑青黄不接,总要按数月设计。不论集中一处或多处,必然占用大量土地。其消防也成为大事。



这类电厂因其附属设施庞大、料场占用大片土地,其单位造价比起燃煤火电单位造价要高出一倍多;一般说单位千瓦造价在万元以上。因为技术原因,其效率却只有燃煤火电的80%;加上燃料昂贵;用人多;运维费用高等等。即便有电价津贴,仍然无利可图。一般说,生物质能电厂的上网电价盈亏平衡点在0.8元/千瓦时左右。远高于风力发电上网电价。(一般说,风力发电的正常上网电价盈亏平衡点在0.60元/千瓦时)。因此,把生物质能发电厂做成万千瓦级的直燃式小火电的技术路线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路线。
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另一条技术路线,中等规模气化发电模式,应该说其规模比前者要现实得多。但是经过多年开发,始终难以推广。究其原因是燃气净化这一关难以逾越。内燃机是一种对燃料十分挑剔的机械。这就要求对燃气作精细的净化,这样就会造成燃气净化设施比气化设施大许多倍,庞杂的净化设施提高了投资额,运行维护复杂,需要大量用水,还要处理含焦油废水。



燃气在净化过程中温度下降,已经造成很大的热损失,使其总体效率不高。一般说发一度电需1.5至2公斤燃料。倘若燃料价0.2元/公斤,燃料成本达到0.3至0.4元/千瓦时,相应上网电价可想而知。



此类电厂管理和技术水准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用人也很多,这种发电企业的规模也不能做得太小,否则管理成本会显得过高。同样存在运费高昂的问题。



气化发电推广缓慢,它的上游供应商,如:燃气内燃机供应商,对技术开发不敢大量投入,使整个产业链不成熟,难以期望在短期内有重大突破。
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久攻不克,使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事业发展

不理想。近来读到不少文章要求给生物质能发电以更多政策优惠。本人认为除了政策优惠,技术路线也很重要。技术路线的失误,同样产生灾难性后果。似乎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


甄长红 版权所有 单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05-200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