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仪器的3Q验证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由于长久以来,国内制药界普遍对于产品品质系统的轻忽,导致我们对于各项认证的内含,亦感到相当陌生与疑惑,本文将对分析仪器的各项验证作概略性的介绍,并提出关键性的策略,供药界先进参考。
概述
严格说来,药品在制造生产的过程当中均需透过层层严密的确认,来证实药品的安全性及其品质确实有效、可靠,而欲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对各种生产有关的事项,作一连串符合科学性的评鉴,包括各种仪器、分析方法、支援系统与制造过程的验证等,而我们将这些过程统称为确效(Validation)。换句话说确效是对产品的各项相关事项作出科学性的评价及书面记录的过程,因此仪器的验证只是确效作业中的一环,其目的是保证仪器在使用的过程当中,符合原设计的要求并达到原拟的目的,亦即产生可信赖的量测结果。
欲达到上述的要求,我们就必须设计出一套审慎周密的验证(Qualification)计划及有效的测试(Test)方法;但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验证与测试并不相同,验证是着重于评鉴系统是否按预期的功能运行,它的重点在于核对文件是否完整正确,而测试则是指对系统中误差的鉴定,重点在于评估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说验证包含测试;而一套完整的仪器验证计划书通常包含三个部分,亦即我们所熟悉的:安装验证IQ、操作验证OQ及性能验证PQ。
仪器验证的内含
在使用者的层阶,合理的仪器验证应包含上述三个的进程,但实际上仪器在出厂前,还必须历经所谓的设计及开发验证DQ(Design and Development Qualification)才能真正算是通过合格的仪器测试,如表1所示:
表1、4Q关系表
|
设计 ----→ |
安装 ----→ |
调整 ----→ |
开机 ----→ |
使用 ----→ |
|
|
|
Design and Development Qualification (DQ) 设计及开发验证 |
Installation Qualification
(IQ) 安装验证 |
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
(OQ) 操作验证 |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PQ) 性能验证 |
|
|
因此,我们很清楚的从上图中,区分出整个确效的三个阶段,DQ部分完全是仪器供应商的工作,而IQ/OQ则必须由供应商与使用者共同来参与,至于PQ则应由使用者来完成,而且执行的顺序不能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