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循环水系统的结垢与防止…………………………………………………………
第二节 循环水系统的腐蚀与防止…………………………………………………………
循环水处理
在火力发电厂中,做功后的乏气要全部凝结为水,重新进行二次利用,而用于冷却蒸汽的循环水,不仅水量大,且对其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若循环水水质不好,会导致凝汽器铜管内产生水垢、污物、微生物等,同时对铜管产生腐蚀。造成铜管内水流阻力增大,循环水量减小,传热性能降低,如果冷却水塔或冷却水池喷嘴、填料等结垢,将会降低冷却效果,使循环水温度升高,最终导致凝结水温度升高,凝汽器真空度下降,汽轮机组出力降低,效率下降。若凝汽器铜管腐蚀严重,将会造成循环水泄漏至凝结水中,使水汽品质超标准,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火电厂均要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
第一节 循环水系统的结垢与防止
一、结垢
(一)铜管内的结垢及结垢判断
发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大多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由于水中含有各种盐类,特别是Ca2+、Mg2+的重碳酸盐,冷却水在循环过程当中,由于温度的升高、盐类的浓缩等原因,往往会形成比较坚硬的碳酸盐水垢。
1.碳酸盐水垢的形成
(1)循环水的浓缩作用。循环水在循环冷却过程中,由于不断蒸发而使水中含盐量增大,使得碳酸盐硬度总是大于补充水的碳酸盐硬度。
(2)重碳酸盐的分解。循环水中钙、镁的重碳酸盐和游离的CO2之间的平衡关系为
Ca (HCO3)2 CaCO3↓+ CO2↑+ H2O
当循环水在冷却塔中与空气接触时,水中游离的CO2就向空气中大量流失,破坏了上述平衡关系,使反应向生成碳酸钙的方向移动。因此,重碳酸盐的分解,促使碳酸盐从水中析出,并附着在铜管内壁。
(3)循环水温度的升高。由于循环水在冷却蒸汽的过程中,水温的升高,导致钙、镁碳酸盐溶解度的降低,使碳酸盐平衡关系进一步向右移动,所以又促使碳酸盐垢从水中析出。
2.析出碳酸盐水垢时的水质判断
(1)极限碳酸盐硬度法。任何一种水质在实际运行中,都有一个不结垢的碳酸盐硬度值,此值称为极限碳酸盐硬度,其数值的大小不仅与水质有关,而且还与运行条件有关。
为了防止循环水系统结垢,控制浓缩倍率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控制循环水的碳酸盐硬度低于极限碳酸盐硬度,循环水系统就没有结垢条件。
利用该法判断是否有碳酸盐水垢生成,对大多数电厂比较适合,但对于循环水中碳酸盐较低或碱性较大,则测量误差较大。
(2)碳酸盐饱和指数。碳酸盐饱和指数是表示碳酸钙析出的倾向性。其表达式为
IB = pHyu — pHB
式中 IB——碳酸钙饱和指数;
pHyu——循环水在运行条件下实测的pH值;
pHB——循环水在使用温度下被CaCO3饱和时的pH值。
当IB>0时,水中CaCO3处于过饱和状态,可能有CaCO3析出,称结垢型水。
当IB<0时,水中CaCO3处于未饱和状态,而有过量的CO2存在,可以将原来附着在受热面上的碳酸钙溶解下来,甚至使金属裸露于水中,发生腐蚀,称腐蚀型水。
当IB=0时,CaCO3刚好达到饱和平衡状态,既不会有CaCO3析出,也不会有CaCO3溶解,称稳定型水。
利用饱和指数判断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否有CaCO3析出,虽然有严格的理论根据,但实际使用中,常常出现与实际情况相反的情况,原因是:
1) 饱和指数是在一个确定大水温下测出的,但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各点的温度并不一致,特别是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端,有时相差十几度,因而造成测量误差较大。
2) 根据饱和指数的判断式可以判断出各种组分是否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但并不能判断这些组分达到或超过平衡浓度时,是否一定会结垢。一般这些组分在水中的浓度超过平衡浓度的几倍或几十倍时,才发现有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晶体的结晶过程还受晶体形成条件、水中杂质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3)碳酸钙稳定指数。稳定指数是一种经验指数,其表达式为
IW = 2pHB — pHyu
式中 IW——稳定指数;
pHB——循环水在使用温度下被CaCO3饱和时的pH值;
pHyu——循环水在运行条件下实测的pH值。
(4)临界pH值法。当微溶性盐类如碳酸钙的浓度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时,就开始有沉淀析出,与其对应的pH值称为临界pH值。如果实测pH值超过它的临界pH值,就会结垢。小于临界pH值就不会结垢。
(二)冷却水系统污泥的形成及微生物的污染
污泥是指那些比较疏松的、多孔的或呈凝胶状的沉积物,它们常常含有泥砂、各种腐蚀产物、微生物或其分泌的粘液、生物的代谢产物及其腐烂物等。
有时,冷却水系统中形成的沉积物是水垢和污泥的混合体,难以区分。
在热力发电厂中,冷却水系统的特点有:水量大,处理比较困难;运行温度较低,故对水质的要求比锅炉水低的多;热交换器管材为黄铜,耐腐蚀性较强。因此,冷却水的处理和锅炉给水的处理有很大的差别,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
污泥是循环水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可以遍布于冷却水系统的各个部位,特别是水流滞缓的部分,如冷却塔水池的底部。污泥的组成主要是冷却水中的悬浮物与微生物繁殖过程中生成的粘泥。
1.冷却水中的悬浮物
冷却水悬浮物的来源有:
(1)采用未经处理的地面水作为补充水,或澄清处理的效果不佳,以致有泥砂、氢氧化铝和铁的氧化物等悬浮物进入冷却水系统。
(2)因冷却水处理的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生成的沉淀物。
(3)水通过冷却塔时,将空气中的杂质带至冷却水中,这是常见的污染根源,特别是在风沙较大的地区。实际上,在冷却塔的工作过程中,约有90%的空气含尘量进入冷却水中。
为了减少循环水中悬浮物的含量,除了应做好补充水的水处理工艺外,还可将一部分循环水通过滤池过滤,以去除这些杂物,这称为旁流过滤,旁流过滤的水量决定于循环水的污染情况,一般为循环水流量的1% ~ 5%,所用设备可以是砂粒过滤器,必要时可添加混凝剂,以提高过滤效率。
2.微生物的滋长
天然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属于植物界的有藻类、真菌类和细菌类;属于动物界的有孢子虫、鞭毛虫、病毒等原生动物。
(1)藻类。藻类可分为蓝藻、绿藻、硅藻、黄藻和褐藻等。大多数藻类是广温性的,最适宜的生长温度约为10~20℃。藻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为N、P、Fe,其次是Ca、Mg、Zn、Si等,当水中无机磷的浓度达0.01mg/L以上时,藻类便生长旺盛。藻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和OH—。反应结果,水中溶解氧量增多和pH值上升。在藻类大量繁殖时,循环水的pH值可上升到9.0。
(2)细菌。在冷却水系统中生存的细菌有多种,对它们的控制比较困难,因为对一种细菌有毒性的药剂,对另一种细菌可能没有作用。
(3)真菌。真菌的种类很多,在冷却水系统中常见的大都属于藻状菌纲中的一些属种,如水霉菌和绵霉菌等。真菌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真菌大量繁殖时形成棉团状物,附着于金属表面或堵塞管道。有些真菌可分解木质纤维素,使木材腐烂。
影响微生物在冷却系统内滋长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点:
1) 温度。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最合适的温度是20℃或比20℃稍高一点。如高于35℃,在凝汽器中常见的大部分微生物就要死亡。因此,凝汽器中有机质污泥的生长,以春秋季为最严重。在夏季,因为水温高,其冷却效果本来已比较差,如在凝汽器铜墙铁壁管内再积有黏垢,凝结水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就会明显地使凝汽器的真空恶化,所以危害性更大。
2) 冷却水含砂量。当冷却水中夹带有大量的粘土和细砂等杂质时,会把有机物冲掉。所以在用江河水作为冷却水时,遇到洪水时期,凝汽器铜管内不会有有机物附着物。但若含砂量大又会使铜管遭受冲刷腐蚀。
3) 铜管的洁净程度。实践证明,在洁净的铜管内,微生物不易生长。实验还证明,在同一时期和同一条件下,不洁净的旧铜管内附着的有机物量约为洁净新铜管的四倍,这可能是因为新铜管壁上有一层的氧化物,可以杀死微生物,而在旧铜管内这种氧化物被外来的附着物覆盖了。
4) 光照。水中常见微生物藻类的繁殖与光照强度有很大关系。即光照越强,藻类越易繁殖,则会降低其冷却效率。脱落的藻类会促进铜管内或其他部位黏垢的形成。
二、防止
(一)铜管内碳酸盐水垢的防止
由于循环冷却水系统Ca(HCO3)2分解、循环水温度的上升、循环水的浓缩以及冷却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