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电厂化学 > 详细内容
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_DL_T_882-2004
发布时间:2011/1/14  阅读次数:32650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氩弧焊   argon shielded arc welding
脉冲氩弧焊   argon shielded arc welding-pulsed arc
利用基值电流保持主电弧的电离通道,并周期性地加一同极性高峰值脉冲电流产生脉冲电弧,以熔化金属并控制熔滴过渡的氩弧焊。
   钨极脉冲氩弧焊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pulsed arc
     熔化极脉冲氩弧焊   gas metal arc welding-pulsed arc
等离子弧焊
       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弧进行焊接的方法。
      
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所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的方法。根据使用的电极形状,可分为丝极电渣焊、板极电渣焊和熔嘴电渣焊等。
  
       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非真空中的焊件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焊接的方法。
      
厚板对接接头,焊前不开坡口或只开小角度坡口,并留有窄而深的间隙,采用气体保护焊或埋弧焊的多层焊完成整条焊缝的高效率焊接法。
使一个不转动的部件与一个转动的部件在恒定或逐渐增加的压力下保持接触,直到接触面达到焊接温度,然后停止转动,使部件焊接在一起。
将两个焊件组合后置于两电极之间,施以压力并通以电流,利用焊接表面的接触电阻热进行焊接。
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点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
为修补部件(铸件、锻件、机械加工件或焊接结构件)的缺陷而进行的焊接。
母材金属;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要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检验接头性能应考虑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甚至母材等不同部位的相互影响。
两部件表面构成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夹角的接头。
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但未熔化)的影响而发生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
角焊缝的横截面中,从一个直角面上的焊趾到另一个直角面表面的最小距离。
构成焊缝的金属。一般指熔化的母材和填充金属凝固后形成的那部分金属。
在焊接接头横截面上测量的焊缝金属的区域。熔焊时,由焊缝表面和熔合线所包围的区域。电阻焊时,指焊后形成的熔合部分。
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材料、焊接方法、构件类型及使用要求四个因素的影响。
把钢中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换算成碳的相当含量。可作为评定钢材焊接性的一种
制造焊件所有有关的加工方法和实施要求,包括焊接准备、材料选用、焊接方法选定、焊接参数、操作、要求等。
焊接工艺评定   welding procedure assessment
为确保焊接接头的性能能够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按相关的焊接工艺评定规程,对拟定的焊接工艺进行评定的工艺过程。
焊接工艺规范(程)   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制造焊件所有有关的加工和实践要求的细则文件,可保证由熟练焊工或操作工操作时质量的再现性。
焊接时,为保证焊接质量而选定的各项参数(例如: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线能量等
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
焊后热处理
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焊接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评定母材焊接性的试验。例如:焊接裂纹试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接头腐蚀试验等。
由于焊接加热和冷却不均匀而引起的焊件和接头尺寸和外形上的变化。
焊接残余变形   weld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衡量焊接接头刚性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拘束度有拉伸和弯曲两类。拉伸拘束度是焊接接头根部间隔产生单位长度弹性位移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受力的大小;弯曲拘束度是焊接接头产生单位弹性弯曲角变形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所受弯矩的大小。
涂料;
在焊条制造过程中,由各种粉料、粘结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待压涂的药皮原料。
焊接过程中用于保护金属熔滴、熔池及焊缝区的气体,使高温金属免受外界气体的侵害。
焊接时,能够熔化形成熔渣和气体,对熔化金属起保护和冶金处理作用的一种物质。用于埋弧焊的为埋弧焊剂。
焊接过程中,焊(钎)剂和非金属夹杂互相熔解,经化学变化形成覆盖于焊(钎)缝表面非金属物质。
根据设计或工艺需要,在焊件的待焊部位加工并装配成的一定几何形状的沟槽。
使用石墨棒或碳棒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使金属熔化,并用压缩空气将其吹掉,实现在金属表面上加工沟槽的方法。
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中产生的金属不连续、不致密或连接不良的现象。
未焊透   incomplete joint penetration
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对于对接焊缝也指焊缝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现象。
未熔合;
熔焊时,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
由于焊接冶金反应产生的,焊后残留在焊缝金属中的微观非金属杂质(如氧化物、硫化物等)。
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气孔可分为密集气孔、条虫状气孔和针状气孔等。
由于焊接参数选择不当,或操作方法不正确,沿焊趾的母材部位产生的沟槽或凹陷。
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淌到焊缝之外未熔化的母材上所形成的金属瘤。
单面熔化焊时,由于焊接工艺不当,造成焊缝金属过量透过背面,而使焊缝正面塌陷,背面凸起的现象。
在焊接应力及其他致脆因素共同作用下,焊接接头中局部地区的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所产生的缝隙。它具有尖锐的缺口和大的长宽比的特征。
焊接过程中,焊缝和热影响区金属冷却到固相线附近的高温区产生的焊接裂纹。包括结晶裂纹、
在焊缝金属结晶后期,由于低熔点共晶形成的液态薄膜削弱了晶粒间的联结,在稍高于固相线的温度区间产生的沿奥氏体晶界开裂的裂纹。
在固相线以下再结晶温度区间,由晶格缺陷发生移动和聚集而形成的二次边界处于低塑性状态,
在焊接热循环峰值温度作用下,在焊接热影响区和多层焊的层间发生重熔,在固相线以下稍低温度和焊接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沿晶裂纹。
s
焊接接头冷却到室温后,在淬硬组织、氢和拘束应力作用下,并经一定时间(几小时、几天、甚
淬硬脆化裂纹
低塑性脆化裂纹
在较低温度下(约以下),由于被焊材料的塑性储备不足而产生的裂纹。
厚钢板焊接结构,于600℃~ 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在热影响区的粗晶区产生的沿晶裂纹。
消除应力裂缝
焊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再次加热时,由于高温及残余应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晶间裂纹。
焊接时,在焊接构件的热影响区附近,沿钢板轧层形成的呈阶梯状的一种裂纹。
将熔融状态的喷涂材料,通过高速气流使其雾化喷射在零件表面上,形成喷涂层的一种金属表面加工方法。
利用氧乙炔气混合的爆炸能量产生的冲击波,将粉末材料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到材料的基体表面。
由于速度高、冲击力大,形成的涂层十分坚硬、光洁、致密、结合强度高。
超音速喷涂是爆炸喷涂的一种,其差异在于超音速喷涂的设备简便,粉末冲击到材料的基体表面的速度高于爆炸喷涂。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工艺。
钢加热和冷却时发生相转变的温度。α铁加热到以上就变成为γ铁,如果再冷却到以下又变为α铁,此转变温度称为A3转变温度,对于碳含量小于0.77%铁碳合金,该转变温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碳含量为0.77%时的转变温度称为转变温度;碳含量大于0.77%时的转变温度称为 AcmC1C3r1r3代表冷却时的转变温度。这些转变温度简称为临界点,或叫临界温度。有时还把AC3
C1C3以上以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的过程。进行奥氏体化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称为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化时间。奥氏体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奥氏体长大直至全部形成奥氏体,残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的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transformation diagram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描述钢经奥氏体化后,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温度区域时,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开始和结束与温度(纵坐标)、时间(横坐标)关系的综合动力学曲线图。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r1r3)以下某一温度,然后在该温度保持等温,使奥氏体过冷至该温度并在该温度下发生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curve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奥氏体转变产物的类型及其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之间的关系曲线。等温转变曲线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时间(对数坐标)故又称为时间一温度转变曲线,即TTT曲线(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curve)。由于等温转变曲线通常呈S形状,故又称为S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urve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工件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及转变终止的时间、温度及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又称CCT曲线。
奥氏体稳定化处理   austenite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使溶质原子从固溶体中以化合物形式充分析出,以减少材料的室温时效硬化倾向,增加尺寸稳定性和抗晶间腐蚀性的热处理方法。通常用于不锈钢的处理。
将固溶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合金,加热到单相固溶体相区内的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以使原组织中的脱溶(析出)相溶入固溶体。有时人们把此工序与随后的急冷处理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固溶处理。
交货金属材料的最终塑性变形加工或最终热处理的状态。可分为经热处理交货和不经热处理交货两大类。经热处理交货的,按其最终热处理方式又分为退火、正火和高温回火等多种状态;不经热处理交货的,按其最终塑性变形加工方式可分为热轧(锻)、冷轧(拉)等多种状态。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透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局部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
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工件在真空炉中加热,使其表面基本不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热处理。
保护气氛热处理   heat treatment in protective gases
高能束热处理   high energy heat treatment
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的总称。
稳定化处理;
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将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结合,以提高工件力学性能的复合处理工艺。
将多种热处理工艺合理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改善工件使用性能的复合工艺。
恢复热处理   restoration heat treatment
指对长期运行后的热处理件(工件)在尚未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之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
使其组织结构得以改善,使用性能或(和)几何尺寸得以恢复,服役寿命得以延长的热处理技术。
为减少畸变、避免开裂,在工件加热至最终温度前进行的一次或数次阶段性保温的过程。
加热速度;
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工艺规定温度下恒温保持一定时间的操作。恒温保持的时间和温度分别称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
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在某一指定温度区间或某一温度下,工件温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前者称为平均冷却速度,后者称为瞬时冷却速度。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随炉冷却的方式。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在空气中冷却的方式。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3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
C3线以上30℃~,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退火。
不完全退火;
C1C3(C1Cm(
将钢加热到或线以上30℃~,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快速冷却到稍低于线的温度(约640℃~),并在此温度下再保持一定时间(约2h~4h),使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类组织后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退火。
球化退火;
将钢加热到稍高于的温度(约740℃~),随后冷却到稍低于约680℃~700℃)的温度,再升温到稍高于的温度(约740℃~),随后再冷却到稍低于线的温度(约640℃~),如此重复冷却和加热数次,将工件中碳化物球状化一种退火。
扩散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高于以上200℃~(约1050℃~)的温度,并经过长时间保温(约10h~15h),使元素扩散均匀以减轻或消除化学成分及显微组织(枝晶)偏析,达到均匀化目的的一种退火,又称为均匀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
为去除工件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将钢加热到,线以下某一温度(约500℃~)经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的退火。
将经冷加工变形后的金属部件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温后,金属内形成新晶粒并长大,从而获得没有内应力和加工硬化的组织的软化过程。
再结晶退火   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
将冷加工变形过的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经一定时间保温后,通过再结晶使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晶体学缺陷基本消失,重新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
工件在可控气氛、惰性气体或真空中加热,使工件表面基本不被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退火工艺。
预防白点退火
为防止工件在热变形加工后的冷却过程中,因氢呈气态析出而形成发裂(白点),在形变加工完结后直接进行的退火,其目的是使氢扩散到工件之外。
在工件组织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通过低温加热、保温,使工件内的氢向外扩散进入大气中的退火。
   中间退火;intermediate annealing;
为消除工件形变强化效应,改善塑性,便于实施后续工序而进行的工序间退火。
为使含钛或铌的不锈钢工件中形成碳化钛或碳化铌以代替碳化铬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例如某些奥氏体不锈钢在附近进行稳定化退火,沉淀出TiC、NbC、TaC,以防止耐晶间腐蚀性能降低。
晶粒粗化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比正常退火较高的温度,保持较长时间,使晶粒粗化以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的退火。
石墨化退火
   为使铸件内莱氏体中的渗碳体或(和)游离渗碳体分解而进行的退火。
晶粒细化处理
将钢加热到AC3Cm以上~,使钢全部奥氏体化,并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中冷却,使之得到珠光体型组织的热处理。
r1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