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厂化学 >
电厂化学 > 详细内容
- 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_DL_T_882-2004
- 发布时间:2011/1/14 阅读次数:32843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工件(主要是铸锻件)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正火,也叫两次正火或多重正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采用强制吹风快冷到珠光体转变区的某一温度,并保温以获得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正火。
淬火;
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持一定时间,使奥氏体化并均匀化后,放入水、盐水或油中(个别
材料在空气中)急冷下来以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一种热处理操作过程。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等温保持一段时间,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亦称为贝氏体等温淬火。
C1Cm之间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保留一定数量未溶颗粒状碳化物,使淬火后钢具有最大的硬度和耐磨性的淬火。
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先在稍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的溶盐中冷却,并在此温度停留一段时间使工件温度均匀一致后,在贝氏体转变未开始前,再移入另一种冷却介质(油或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的淬火,又称为马氏体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在一种淬火剂中冷却的热处理操作过程。
双液淬火;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先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剂中冷却,在组织即将发生马氏体转变时,迅速地将钢件转移到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剂中冷却(如先水后油)的热处理操作过程。
将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用水或乳状液喷射工件表面的淬火。其中包括感应淬火、火焰淬火、电子束淬火等。
电子束淬火
激光淬火;laser transformation hardening
火焰淬火;
利用温度高达3200℃左右的氧乙炔火焰快速将工件表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AC3
)
将工件放入铜制的线圈里,然后线圈通以高频交流电(频率为10kHz~500kHz),依靠工件表面
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工件表面迅速达到淬火温度,随后快速冷却,仅使工件表面发生马氏体相变,使工件表面淬硬的淬火。
电解液淬火
将工件预淬硬部位浸入电解液中接阴极,电解液槽接阳极,通电后由于阴极效应而将浸入部位加热奥氏体化,断电后被电解液冷却的淬火。
光亮淬火;
工件在可控气氛、惰性气体或真空中加热,并在适当的介质中冷却,或盐浴加热后在碱浴中冷却,以获得光亮或光洁金属表面的淬火。
工件热加工成形后,直接由高温淬冷的淬火。常用的是锻造余热淬火。
冷处理;
将淬火后的钢件立即置于O℃以下的低温介质~)中继续冷却,然后在空气中恢复
到室温,使淬火工件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一种热处理操作过程。
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来表征的材料特性,也叫可硬性。
表征钢在淬火时能够得到的淬硬层深度,也称可淬性,是衡量不同钢种接受淬火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为便于用金相和硬度鉴别,人为规定以50%马氏体处为淬硬层深度。
淬硬层;
有效淬硬深度
从淬硬的工件表面量至规定硬度值(一般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
C1以下的某一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在油中或空气中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操作过程。
低温回火;
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或油中冷却的回火。
中温回火 medium temperature tempering
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或油中冷却的回火。
高温回火 high temperature tempering
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或油中冷却的回火。9.5.5
s点较高而白发地发生回火的现象。低碳钢在淬火冷却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淬硬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值下降即抵抗软化的能力,又称抗(或耐)回火性。
调质 quenching and high temperature tempering
将工件加热到比淬火温度高1O℃~,保温后进行淬火,然后在~下进行高温回火,即淬火后随即进行高温回火的一种复合热处理操作过程。
含一种或数种足够浓度钨、钼、钒、铬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后,
当回火温度上升到450℃~,出现材料硬度下降趋势显著减缓或重新上升的现象。这种硬化现象是由于碳化物弥散析出和(或)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工件经固溶处理或淬火后,在室温或高于室温的适当温度下保温,以达到沉淀硬化的目的一种热处理操作过程。耐热钢或耐热合金制的高温部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从过饱和固溶体内析出一些强化相质点而使金属的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和蠕变极限等)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时效。它是固溶体脱溶过程或脱溶分解的简称。
将工件长时期(半年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放置在室温或露天条件下发生的时效。
将钢加热到O℃~并长期保温(10h~20h)后随炉或取出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的时效。
在塑性变形时或变形后钢中的溶质组元(如碳、氮)与位错交互作用而引起钢的性能变化过程。
性能的变化发生在变形之后的称为静态应变时效,性能的变化与塑性应变同时发生的称为动态应变时效。
工件经固溶处理后,用比能获得最佳力学性能高得多的温度或长得多的时间进行的时效处理。
化学表面热处理
将钢件放在活性介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足够时间后,使钢件的表面层渗入活性元素,以改变钢件表面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一种热处理操作过程。
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的含碳量并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将工件装入密闭的渗碳炉内,通入气体化学剂或液体化学剂,在高温下分解出活性碳原子渗入到工件表面,以获得高碳表面层的一种渗碳工艺。
固体渗碳;solid carburizing;box carburizing;
将工件放在填充粒状渗碳剂的密闭渗碳箱中,再将箱放入加热炉中加热到渗碳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使活性碳原子渗入到工件表面的一种渗碳工艺。
渗碳层;
渗碳层深度;
由渗碳工件表面向内至碳含量为规定值(一般为0.4%C)处的垂直距离。
渗氮;
在一定温度和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亦称氮化。
在奥氏体状态下,同时将碳和氮渗透入工件表层,并以渗碳为主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α/dN fatigue crack growth rates dα
载荷循环一次的疲劳裂纹扩展量,是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的函数。
th fatigue crack growth threshold th
在疲劳试验中,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接近于零或裂纹停止扩展时所对应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即当ΔK降至ΔKth时疲劳裂纹停止扩展。工程中定义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于周所对应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值为ΔKth
利用宏观力学原理,定量研究含裂纹部件裂纹开始扩展的条件和扩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以材料内部不可避免存在原始裂纹为前提,根据线弹性理论和弹塑性理论,分析裂纹体受载后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和应变场,提出描述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的力学参量和裂纹失稳扩展的力学判据,确定材料性质、裂纹尺寸和试件几何形状、工作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新的断裂判据,为合理选材、建立无损探伤验收标准以及进行强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断裂力学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建立在线弹性力学基础上的线弹性断裂力学;其二是建立在弹性力学基础上的弹塑性断裂力学。
线弹性断裂力学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
用固体线弹性理论分析固体中已存在裂纹附近的应力场,基本原则是从分析线弹性均匀和各向同性连续体中个别裂纹(假定构件只含有一个裂纹且其顶端只有一个塑性区)行为出发,得到的是各向同性的二维弹性理论的结果,因其对裂纹顶端进行的力学分析符合线性条件,故称线弹性断裂力学。
应力强度因子
均匀线弹性体中特定型式的理想裂纹尖端应力场的量值。根据受力情况可分为Ⅰ型(张开型)、
Ⅱ型(剪切型)和Ⅲ型(撕裂型)应力强度因子三种。分别用符号KⅠ、KⅡ和KⅢ表示,单位为。
含裂纹构件抵抗裂纹失稳扩展(从而导致构件断裂)的能力,是量度裂纹扩展阻力的通用术语。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 plane-strain fracture toughness
满足平面应变条件的裂纹试样在Ⅰ型加载条件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KⅠ达到临界值K时,裂纹发生失稳扩展,K叫材料的平面应变断裂韧度。单位为。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 (CTOD) crack tip opening displacement
弹塑性体受Ⅰ型(张开型)加载时,原始裂纹尖端由于弹性和塑性变形而引起的裂纹张开位移。
特征CTOD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COD
启裂、失稳或最大载荷的CTOD值。表征材料抵抗裂纹的启裂或扩展的能力。
表观启裂CTOD值 apparent crack initiation CTOD
条件启裂CTOD值 conditional crack initiation CTOD
脆性启裂CTOD值 brittle crack initiation CTOD
稳定裂纹扩展量Δα脆性失稳断裂点或突进点所对应的CTOD值。
脆性失稳CTOD值
稳定裂纹扩展量Δα脆性失稳断裂点或突进点所对应的CTOD值。
最大载荷CTOD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