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电厂化学 > 详细内容
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_DL_T_882-2004
发布时间:2011/1/14  阅读次数:32842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焊接接头冷却到室温后,在淬硬组织、氢和拘束应力作用下,并经一定时间(几小时、几天、甚
淬硬脆化裂纹
低塑性脆化裂纹
在较低温度下(约以下),由于被焊材料的塑性储备不足而产生的裂纹。
厚钢板焊接结构,于600℃~ 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在热影响区的粗晶区产生的沿晶裂纹。
消除应力裂缝
焊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再次加热时,由于高温及残余应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晶间裂纹。
焊接时,在焊接构件的热影响区附近,沿钢板轧层形成的呈阶梯状的一种裂纹。
将熔融状态的喷涂材料,通过高速气流使其雾化喷射在零件表面上,形成喷涂层的一种金属表面加工方法。
利用氧乙炔气混合的爆炸能量产生的冲击波,将粉末材料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到材料的基体表面。
由于速度高、冲击力大,形成的涂层十分坚硬、光洁、致密、结合强度高。
超音速喷涂是爆炸喷涂的一种,其差异在于超音速喷涂的设备简便,粉末冲击到材料的基体表面的速度高于爆炸喷涂。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工艺。
钢加热和冷却时发生相转变的温度。α铁加热到以上就变成为γ铁,如果再冷却到以下又变为α铁,此转变温度称为A3转变温度,对于碳含量小于0.77%铁碳合金,该转变温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碳含量为0.77%时的转变温度称为转变温度;碳含量大于0.77%时的转变温度称为 AcmC1C3r1r3代表冷却时的转变温度。这些转变温度简称为临界点,或叫临界温度。有时还把AC3
C1C3以上以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的过程。进行奥氏体化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称为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体化时间。奥氏体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奥氏体长大直至全部形成奥氏体,残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的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transformation diagram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描述钢经奥氏体化后,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温度区域时,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开始和结束与温度(纵坐标)、时间(横坐标)关系的综合动力学曲线图。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r1r3)以下某一温度,然后在该温度保持等温,使奥氏体过冷至该温度并在该温度下发生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curve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奥氏体转变产物的类型及其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之间的关系曲线。等温转变曲线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时间(对数坐标)故又称为时间一温度转变曲线,即TTT曲线(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curve)。由于等温转变曲线通常呈S形状,故又称为S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urve of super-cooled austenite
工件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及转变终止的时间、温度及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又称CCT曲线。
奥氏体稳定化处理   austenite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使溶质原子从固溶体中以化合物形式充分析出,以减少材料的室温时效硬化倾向,增加尺寸稳定性和抗晶间腐蚀性的热处理方法。通常用于不锈钢的处理。
将固溶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合金,加热到单相固溶体相区内的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以使原组织中的脱溶(析出)相溶入固溶体。有时人们把此工序与随后的急冷处理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固溶处理。
交货金属材料的最终塑性变形加工或最终热处理的状态。可分为经热处理交货和不经热处理交货两大类。经热处理交货的,按其最终热处理方式又分为退火、正火和高温回火等多种状态;不经热处理交货的,按其最终塑性变形加工方式可分为热轧(锻)、冷轧(拉)等多种状态。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透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局部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
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工件在真空炉中加热,使其表面基本不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热处理。
保护气氛热处理   heat treatment in protective gases
高能束热处理   high energy heat treatment
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的总称。
稳定化处理;
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将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结合,以提高工件力学性能的复合处理工艺。
将多种热处理工艺合理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改善工件使用性能的复合工艺。
恢复热处理   restoration heat treatment
指对长期运行后的热处理件(工件)在尚未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之前,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
使其组织结构得以改善,使用性能或(和)几何尺寸得以恢复,服役寿命得以延长的热处理技术。
为减少畸变、避免开裂,在工件加热至最终温度前进行的一次或数次阶段性保温的过程。
加热速度;
工件或加热介质在工艺规定温度下恒温保持一定时间的操作。恒温保持的时间和温度分别称保温时间和保温温度。
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在某一指定温度区间或某一温度下,工件温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前者称为平均冷却速度,后者称为瞬时冷却速度。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随炉冷却的方式。
工件在热处理炉中加热保温后,切断炉子能源,使工件在空气中冷却的方式。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3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
C3线以上30℃~,完全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退火。
不完全退火;
C1C3(C1Cm(
将钢加热到或线以上30℃~,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快速冷却到稍低于线的温度(约640℃~),并在此温度下再保持一定时间(约2h~4h),使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类组织后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退火。
球化退火;
将钢加热到稍高于的温度(约740℃~),随后冷却到稍低于约680℃~700℃)的温度,再升温到稍高于的温度(约740℃~),随后再冷却到稍低于线的温度(约640℃~),如此重复冷却和加热数次,将工件中碳化物球状化一种退火。
扩散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高于以上200℃~(约1050℃~)的温度,并经过长时间保温(约10h~15h),使元素扩散均匀以减轻或消除化学成分及显微组织(枝晶)偏析,达到均匀化目的的一种退火,又称为均匀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
为去除工件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将钢加热到,线以下某一温度(约500℃~)经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的退火。
将经冷加工变形后的金属部件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温后,金属内形成新晶粒并长大,从而获得没有内应力和加工硬化的组织的软化过程。
再结晶退火   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
将冷加工变形过的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经一定时间保温后,通过再结晶使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晶体学缺陷基本消失,重新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
工件在可控气氛、惰性气体或真空中加热,使工件表面基本不被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退火工艺。
预防白点退火
为防止工件在热变形加工后的冷却过程中,因氢呈气态析出而形成发裂(白点),在形变加工完结后直接进行的退火,其目的是使氢扩散到工件之外。
在工件组织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通过低温加热、保温,使工件内的氢向外扩散进入大气中的退火。
   中间退火;intermediate annealing;
为消除工件形变强化效应,改善塑性,便于实施后续工序而进行的工序间退火。
为使含钛或铌的不锈钢工件中形成碳化钛或碳化铌以代替碳化铬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例如某些奥氏体不锈钢在附近进行稳定化退火,沉淀出TiC、NbC、TaC,以防止耐晶间腐蚀性能降低。
晶粒粗化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比正常退火较高的温度,保持较长时间,使晶粒粗化以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能的退火。
石墨化退火
   为使铸件内莱氏体中的渗碳体或(和)游离渗碳体分解而进行的退火。
晶粒细化处理
将钢加热到AC3Cm以上~,使钢全部奥氏体化,并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空气中冷却,使之得到珠光体型组织的热处理。
r1
    
       工件(主要是铸锻件)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正火,也叫两次正火或多重正火。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