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聚硅酸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它是在活化硅酸及传统的铝盐﹑铁盐等无机絮凝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硅酸与金属盐的复合物,用于废水处理时,同时具有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因而絮凝效果较好。且其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点[3]。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聚硅酸氯化铝絮凝剂絮凝性能和稳定性的因素。为工业生产及应用提供可行性报告。
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有生化法﹑絮凝沉降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化学氧化法等。其中絮凝沉降法是应用广,成本低的常用处理方法,它往往决定着后续流程的运行,最终出水质量和成本费用,是一种经济又简便的水处理技术[9]。而高效的絮凝沉降过程关键在于恰当的选择和投加性能优良的絮凝剂。
1.1絮凝沉降过程机理:
废水中所含的悬浮物和溶胶其大小在10-9~10-3m范围内。由于这些微粒不是以分子状态分散到介质水中的,所形成的体系仍具有很大的界面,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但这些颗粒物自动聚集由小颗粒变成大颗粒从分散介质中沉淀出来的速率却很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悬浮物及溶胶表面是带电的,由于颗粒间同性电相斥而不相互聚集。投加絮凝剂是悬浮体或溶胶聚集与介质分开。这种处理叫絮凝分离。絮凝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凝聚作用:在胶体体系中添加化学药剂,使溶胶相互接触脱稳而聚结成一定粒径的聚集体;二,絮凝作用:已经脱稳的聚集体由于碰撞、化学沉积、共同沉淀等作用进一步聚集成絮状体(矾花),成为可借重力下降的粒子。
根据dlvo理论,用胶体颗粒间的吸引能和排斥能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互作用能来解释胶体的稳定性和产生絮凝沉淀的原因。胶体的脱稳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胶体的捕集:在化学处理中,为了捕集胶体,要使用大良的絮凝剂。通常为铝盐和铁盐。在水溶液中铝盐和铁盐无机絮凝剂发生水解,形成水合金属氢氧化合物高分子。其高分子的聚合度取决于水溶液的ph值和温度。
双电层压缩:胶体是带电的,但整个溶液是呈电中性的。故介质中应有相应的反离子存在。表面吸附的离子于溶液中的反离子构成双电层。废水中的电解质能压缩胶体颗粒的双电层,中和颗粒表面电荷。当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双电层厚度变小,两个胶体颗粒相互接近,产生聚集和絮凝沉淀。 胶体双电层的压缩能使胶体颗粒脱稳,产生絮凝沉淀。通过沉降分离可以除去固体的絮凝物。
电中和作用:电中和作用是指胶体颗粒物的z电位降低到足以克服dlvo理论中说的能量障碍而产生絮凝沉淀的过程。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被中和时,胶体颗粒之间距离缩小,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胶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处于第一最小能量值结果形成稳定的絮凝体。电荷作用与双电层的压缩是不同的,电荷中和作用是第一最小能量的吸引力作用的结果,这个作用力是很强的;而双电层的压缩是第二最小能量作用的结果,比较弱。前者产生的絮凝体坚实、体积小、不能再变为胶体,后者作用力产生的絮凝体体积庞大疏松,能够在变回胶体而消失。其作用机理是,加入的化学药剂(絮凝剂)被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上,是胶体颗粒表面电荷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电荷不仅可以降为零而且还可以带上相反的电荷。由于电荷的中和作用而产生吸附,导致胶体颗粒与水界面之间的改变而脱稳沉降。
吸附架桥:架桥(或桥联)是指溶液中胶体和悬浮物颗粒通过有机或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架桥联结形成絮凝体,而沉降下来,桥联的过程即为絮凝过程。桥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带负电荷的胶体颗粒与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絮凝剂的桥联。(2)带相同电荷的物质的桥联.
这一原理考虑到胶体微粒对高分子物质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而提出来的。当废水中加入少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即被迅速吸附结合在胶体表面上,开始时高聚合物分子的链节吸附在一个微粒表面上,该分子未被吸附的一端就伸展到溶液中去,这些伸展的分子链节又会被其他的微粒所吸附,于是形成一个高分子链状物同时又吸附在两个胶体微粒表面的情况。各微粒依靠高分子的连接作用构成某种聚集体结合为絮状物。由高分子架桥形成的聚集体中,各微粒并未到达直接接触,而且也未达到电中和脱稳状态。因此吸附架桥实质上是一种聚合物过量状态,胶体微粒将被过多吸附的聚合物分子所包围,反而会失去同其他微粒吸附架桥的可能性,处于稳定状态。因此,投加高分子聚合物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适量。
低分子电解质以基于双电层压缩作用原理产生凝聚为主。高分子聚合物则以吸附架桥联结作用产生凝聚为主。通常把通过双电层作用而使胶体颗粒相互联结过程的凝聚和通过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体颗粒相互聚合过程的絮凝总称为混凝。
1.2聚硅酸氯化铝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絮凝过程既上最古老的水质净化处理方法,又是当今众多水处理工艺技术中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单元操作工艺技术絮凝过程作为众多处理工艺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前置关键环节,其效果的好坏往往决定后续工艺流程的运行工况、最终出水质量和成本费用,因此它始终是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化学絮凝作用机理及工艺过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和阐述。混凝技术与理论研究已经从定性阐述发展到半定量或定量模型及模式,并已建立了各种化学条件下颗粒的脱稳与传输模式的数学方程。混凝工艺技术的使用范围、出水水质及其处理效能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饮用水质微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现有水处理厂的净化难度,同时也暴露了现有水处理的不适应性。因此当前亟需强化水处理工艺过程,研究开发新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强化絮凝过程需要提高两个方面的技术,一是发展新型高效能絮凝剂,另一方面是发展高效能絮凝反应器,技术是取得突破。同时做到相互协同发展,进而将两个方面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絮凝工艺技术系统,从整体上改变水处理絮凝过程的质量和面貌。
聚硅酸氯化铝是在聚硅酸及铝盐絮凝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它同时具有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由于具有混凝效果好,处理低温、低浊水有特效,价格便宜,在水中的残留铝底等特点。引起水处理界的极大关注。聚硅酸氯化铝(pasc)的制备方法简单,但由于它的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它的使用和推广。
聚硅酸铝盐的开发与研制在国外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国内始于90年代初期。该类混凝剂研制的思路是基于带负电的聚硅酸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水体中的胶体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铝盐在水中可以水解形成系列带正电的荷的水解羟基铝离子,具有较强的电中和能力。把二者复合成一种产品,可使其成为同时具有电中和作用及吸附架桥能力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4]。
加拿大铝土公司生产的硫硅聚铝是一种流动性很好的絮状物,保存一年仍然有很好的絮凝性。国内高宝玉等人对这中体系进行过红外测试,电镜摄像分析。但对其酸根离子的作用机制和体系的稳定性没有作出判定。唐永星等人合成了稳定性较好的硫硅聚铝和氯硅聚铝,进行了光谱分析,表明so42-、hso4- 和cl-对硅聚铝离子的配位影响不同,从而荷移迁移产生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决定了不同体系中硅聚铝胶联性和网状性,从而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1、cl-离子对硅聚铝胶体离子有配位作用,so42-和hso4-对硅聚铝胶体离子无配位作用。2、适宜的cl-离子对硅聚铝胶体离子有稳定作用;so42-和hso4-对硅聚铝胶体离子无稳定作用,超过一定浓度有聚沉作用。由其提出的氯硅聚铝的制备方法是: 用新制的al(oh)3加入到三氯化铝的水溶液中调整ph=3澄清得碱化度50%的氯化聚铝,按al2o3/sio2为1.5的比例加入酸性聚硅,搅拌得一淡黄色荧光的半透明胶体,放2个月后测定使用。
山东大学高宝玉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聚硅氯化铝的制备和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炼油厂含油废水的处理。由其提供的聚硅氯化铝(pasc)的制备方法:
1.复合法 取一定量的0.25mol/l的alcl3·6h2o溶液和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于烧杯中,采用dosimat型精密微量自动滴定仪微量滴加0.5mol/lnaoh溶液(滴碱速度为0.05ml/min),制备铝浓度(alt表示)为0.10mol/l,碱化度b=2.0的pac,然后立即向pac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熟化2h的聚硅酸溶液,可以制备不同al/si摩尔比的pasc的溶液。
2.共聚法 取一定量的0.25mol/l的alcl3·6h2o溶液于烧杯中,按al/si摩尔比分别为5.0、10和15的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新鲜制备的聚硅酸,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然后采用dosimat型精密微量自动滴定仪微量滴加0.5mol/lnaoh溶液(滴碱速度为0.05ml/min),至碱化度b=2.0,可得alt=0.10 mol/l,b=2.0的pasc的溶液。
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颗粒大小及分子量分布,有助于正确解释其絮凝机理以及指导高性能絮凝剂的生产。基于光散射测量技术的光子相关光谱(pcs)方法和超滤膜法,现常被用来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颗粒大小及分子量分布并得到较好的肯定。结果表明pasc聚集体的粒径明显较pac的大,用共聚法制备得到的pasc可能得到粒径更大的聚合物,有利于提高对水体中胶体颗粒的吸附架桥能力。
国内外研制聚硅酸铝盐的方法有三种:(1)以矿石、废矿渣、粉煤灰等为原料进行研制;(2)将铝盐引入到聚硅酸溶液中;(3)用硅酸钠、铝酸钠和硫酸铝等作为原料在高剪切工艺条件下进行研制。不同的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铝絮凝剂的结构与物化性质是不同的。借助于超滤方法、电泳技术、核磁共振技术、透射电镜观察以及化学分析方法等对在强酸性条件下制备的聚硅酸铝盐的物化性质,铝硅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及产品结构形态饿研究表明,聚硅酸铝的相对分之量高达105--106比广泛使用的聚和氯化铝(pac)的相对分之量高2个数量级这意味着聚硅酸铝较pac具有更强的吸附架桥能力。电泳结果表明聚硅酸铝在较低的ph值范围具有普通铝盐混凝剂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铝盐水解产物电中和脱稳作用是第一步,而聚硅酸铝大分子的吸附作用是促进形成可沉淀花的第二步。在较高ph值范围类聚硅酸铝与普通铝盐混凝剂相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凝聚絮凝性质。脱稳作用与粒子之间的架桥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可沉淀的矾花[4]。
一般认为pasc中的硅的引入会使产品中的al含量降低,而目前对聚合铝的研究表明al是聚合铝中中的最佳凝聚絮凝成分其含量可以反映制品的有效性,因此在硅引入的同时尽量减小al的损失应成为pasc制备工艺追求的目标[14]。
目前国内外研制开发的聚硅酸铝絮凝剂有两类:一类是将聚合铝(pac)引入到聚硅酸(hs)中制得聚硅铝絮凝剂(pac—hs);另一类是将聚硅酸引入到聚合铝中制得聚铝硅絮凝剂(hs—pac)。前者制备工艺复杂,对原料、设备均有较高的要求,难以推广应用;后者由于聚硅酸的易胶凝性仅适合现制现用。现在已有人捉手研究以有机硅代替聚硅酸加入氯化铝中溶液中,在快速搅拌条件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备出teos—pac复合絮凝剂。与(pac—hs)和(hs—pac)絮凝效果的比较,取得很好效果[16]。
随着近年来对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与发展,以及水质质量的提高,目前已有一些生产厂开始向现代化生产规模和国际产品质量过渡。预计数年后,高品质的聚硅酸铝絮凝剂在我国将会有更新的发展。
2 实验部分
2.1实验前的准备
2.1.1 试剂的配制
1.重铬酸钾标准液(c/k2cr2o7=0.2500mol/l):称取预先在120oc烘干2h的基准或优质纯铬酸钾12.258g容于水 中,移入1000ml容量瓶,稀释至标线。
2.试亚铁灵指示液:称取1.485g邻菲罗淋(c12h8n2·h2o)、0.695g硫酸亚铁(feso4·7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
3.硫酸亚铁铵标准液[c(nh4)2·6h2o≈0.1mol]:称取39.5g硫酸亚铁铵溶于水中,边搅拌边缓慢加入20ml农硫酸,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临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标定方法:准确吸取10.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于500ml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10ml左右,缓慢加入30ml浓硫酸,混匀。冷却后加入三滴试亚铁灵试剂指示液(约0.15ml),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
c=(0.2500×10.0)/v
式中: 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4.硫酸—硫酸银:于500ml浓硫酸中加入5g硫酸银。放置1—2天,并不时摇动使其溶解。
2.1.2 浊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①硅藻土的浊度标准液的配制
称取10g的硅藻土,于研体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调成糊状并研细,移至1000 ml量筒中,加水至刻度。充分搅拌,静置24 h,用虹吸法仔细将上层800 ml悬浮液移至第二个1000 ml量筒中。向第二个量筒内加水至1000 ml,充分搅拌后再静置24 h。虹吸出上层含较细颗粒的800 ml悬浮液,弃去。下部沉积物加水稀释至1000 ml。充分搅拌后贮于具塞玻璃瓶中,作为浑浊度原液。取上述悬浊液50 ml置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于105 ℃烘箱内烘2 h,至干燥器中冷却30 min,称重。重复以上操作,即,烘1 h,冷却,称重,直至恒重。求出每毫升悬浊液中含硅藻土的重量(mg)。吸取含250 mg硅藻土的悬浊液,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浊度为250度。吸取浊度为250度的标准液100 ml,置于25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浊度为100度的标准液[15]。
②浊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13个250ml容量瓶,分别加入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ml 250 ntu的浊度标准储备液,用去离子水定容后摇匀。以去离子水作参比,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在34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所得结果见表1。
表1 浊度标准曲线值
标准储备液加入量/ml |
浊度/ntu |
吸光度 |
0 |
0 |
0 |
10 |
10 |
0.075 |
20 |
20 |
0.103 |
30 |
30 |
0.121 |
40 |
40 |
0.132 |
50 |
50 |
0.176 |
60 |
60 |
0.191 |
70 |
70 |
0.212 |
80 |
80 |
0.241 |
90 |
90 |
0.272 |
100 |
100 |
0.295 |
110 |
120 |
0.349 |
120 |
150 |
0.408 |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见图1),求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如下:
浊度=吸光度(a) ×384.3941 - 13.0627
相关系数:γ=0.993007
图1 浊度度标准曲线
2.1.3 浊度的测定
浊度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以硅藻土配制浊度标准溶液,在波长340nm(此波长下天然水中存在的淡黄色或淡绿色对测定无干扰)处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相应吸光度值,依据式:浊度=吸光度(a) ×384.3941 - 13.0627 计算浊度。
2.1.4 ph值的测定
水样的ph值的测定采用ph值精密酸度玻璃电极测定,在测量ph值之前,首先得对玻璃电极进行标定,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1.5 cr的测定
水样cr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快速法测定,测定水样的cr时要注意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所取水样为20ml,用玻璃回流装置回流2小时,用硫酸亚铁铵进行标定,从而测定铬的含量。
测定步骤:1.取20ml混合均匀的水样(或适量水样稀释至20.00ml)置于250m磨口回流锥形瓶中,准确加入10.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小玻璃珠或沸石,加热回流2h(自开始沸腾时计时)。
2.冷却后,用90ml水冲洗冷凝管壁,取下锥形瓶。溶液总体积不得少于140ml,否则因酸度太大,滴定终点不明显。
3.溶液再度冷却后,加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既为终点,记录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
4.测定水样的同时,取20.00ml重蒸馏水,按同样的步骤作空白实验。记录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胺标准溶液的用量。
计 算: cr(o2,mg/l)=(v0 – v1)·c × 8 × 1000/v
式中:c——为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0——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1——滴定水样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 ——水样的体积
8——氧(1/2 o)摩尔质量(g/mol)
2.2 聚硅酸氯化铝的制备参数
2.2.1主要的试剂及仪器设备
主要试剂:硅酸钠、氯化铝、浓硫酸、naoh、聚合氯化铝、重铬酸钾、试亚铁灵指示液、硫酸亚铁铵
主要仪器设备: 722型分光光度计
phs-3型精密酸度计
六联搅拌仪
jd-90型强力电磁搅拌仪
2.2.2最佳sio2%的确定:
取一定量的硅酸钠(表3所示),加水200ml稀释成w(sio2)分别为1.0%、1.5%、2.0%的三种溶液,分别加0.1mol/l的稀硫酸酸化至ph值为4.2—5.0。静置2min后加一定量的氯化铝(表1所示),70oc高速搅拌60min然后滴加naoh溶液至其呈粘稠状。静置熟化备用。
表3 絮凝剂制备药品配方
絮凝剂编号 |
sio2%含量 |
al/sio2摩尔比 |
硅酸钠的投加量g |
氯化铝的投加量g |
1 |
1.0% |
1.5 |
4.88 |
6.22 |
2 |
1.5% |
1.5 |
7.32 |
9.34 |
3 |
2.0% |
1.5 |
9.76 |
12.45 |
印染废水各项指标的测定:cr=450.8g/l
浊度=493.98
用上述制备的三种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取200ml印染废水,分别投加相当量絮凝剂。静置10h,取上清液测各项指标其结果如下(表4):
表4 上清液各项指标
絮凝剂
编号 |
sio2%
含量 |
|
去除率
(%) |
浊度 |
浊度去除率
(%) |
1 |
1.00% |
199.2 |
55.65 |
56.1 |
88.64 |
2 |
1.50% |
184.2 |
59.13 |
66.7 |
86.49 |
3 |
2.00% |
180.3 |
60.00 |
11.9 |
97.59 |
由此可得结论,最佳sio2%可取2.0%
1.2.2搅拌时间、强度和温度对絮凝剂的影响。
向稀硅酸溶液中引入氯化铝,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适当的搅拌才能较好得达到复合合成的目的。适当的可以加速絮凝作用,而有利于絮凝剂发挥作用,提高絮凝效果。通过实验,发现搅拌速度应以1200-1300r/min为宜,搅拌时间应以30min为宜。如果搅拌时间过长,速度过快,则会将能够沉降的颗粒被搅碎后变成不可沉降的颗粒,如果搅拌时间过短、速度过慢,则会使絮凝剂和固体颗粒不能充分接触,从而不利于絮凝剂捕集胶体颗粒,且絮凝剂的浓度分布也不均匀,不利于发挥絮作用。
在制备聚硅酸氯化铝的过程中影响因素有:1、al/sio2摩尔比。2、温度。3、搅拌的时间。4、搅拌强度。5、sio2%含量。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确定sio2%含量为2.0%,搅拌强度选择在1000r/min,用正交法确定前三项适合值。实验结果如表6:
表6 各项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温度 |
影响 因素 |
al/si摩尔比 |
搅拌时间(min) |
浊度 |
60 |
0.5 |
30 |
0.263 |
60 |
1.0 |
60 |
0.183 |
60 |
1.5 |
90 |
0.178 |
70 |
0.5 |
30 |
0.254 |
70 |
1.0 |
60 |
0.167 |
70 |
1.5 |
90 |
0.175 |
80 |
0.5 |
30 |
0.341 |
80 |
1.0 |
60 |
0.194 |
80 |
1.5 |
90 |
0.203 |
由表6可以得出,70oc时处理后废水的浊度低于其它两个温度阶段,搅拌时间这一项60min的合成效果要比30min和90min的好,在这个实验步骤里确定了两项因素:温度取70oc,搅拌合成时间取60min。至于al/si摩尔比则放在下一个实验步骤里确定。
1.2.3 最佳al/sio2摩尔比的确定
固定na2sio3的投加量,调节al/sio2摩尔比。依上述步骤制备以下絮凝剂对印染废水进行絮凝处理,其结果如表5
表5 al/sio2摩尔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al/si摩尔比 |
处理后废水水质 |
去除率(%) |
浊度去除率(%) |
|
浊度 |
0.5 |
243.04 |
131.47 |
46.88 |
73.38 |
1.0 |
211.68 |
109.17 |
53.04 |
77.89 |
1.5 |
180.32 |
11.92 |
60.00 |
97.59 |
2.0 |
203.84 |
39.59 |
54.78 |
91.99 |
2.5 |
199.92 |
25.76 |
55.65 |
94.78 |
3.0 |
207.76 |
23.68 |
53.91 |
95.21 |
图3 al/sio2摩尔比对的影响
图4 al/sio2摩尔比对浊度的影响
由图3可见al/sio2摩尔比不同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当聚硅酸溶液中al3+较少时,pasc的电荷中和能力较弱,故絮凝效果较差而当聚硅酸溶液中al3+较多时,大量的al3+容易吸附在悬浮胶体表面使其带正电荷,使胶粒之间以及胶粒与pasc阳离子之间絮凝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而絮凝效果降低。只有当al3+适量时,pasc能同时发挥良好的电中和作用及吸附架桥作用,进而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由图3可知最佳的al/sio2摩尔比可取1.5
1.2.4 ph值对絮凝剂稳定性的影响
ph值对絮凝剂的成形有很大的影响。在聚硅酸氯化铝的制备过程中ph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前面的实验中通过观察可以看到,ph越大,制备的絮凝剂越容易凝胶当ph大于等于6时,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铝,溶液会瞬时凝胶而无法达到合成的目的。而ph小于3后,加热搅拌合成溶液始终呈清液状态,没有达到合成的目的。当ph=4-5时,加热搅拌合成溶液后呈淡黄色的半透明胶体状态,与文献资料相符,絮凝效果也较好。这是由ph对硅酸的影响引起的,ph值越大硅酸越容易凝胶,相反,ph值越小硅酸越不容易凝胶。最佳ph=4-5。
2.3最佳操作参数的确定
2.3.1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通过上面的实验可得出最佳絮凝剂的制备方法。sio2%=2.0;al/sio2=1.5
取硅酸钠9.76g,溶入200ml蒸馏水搅拌均匀,加0.1mol/l的稀硫酸酸化至ph值为4.2—5.0。静置2min后加12.45g氯化铝,70oc1000r/min搅拌60min然后滴加naoh溶液至其呈粘稠状。静置熟化。用制备的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调节投加量。静置,取上清液测各项指标,结果如表7。
表7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投加量 |
处理后废水水质 |
去除率(%) |
浊度去除率(%) |
|
浊度 |
1.0 |
246.90 |
117.25 |
45.22 |
76.26 |
1.5 |
239.10 |
68.42 |
46.96 |
86.23 |
2.0 |
266.56 |
43.06 |
52.23 |
91.28 |
2.5 |
156.80 |
4.95 |
65.22 |
98.99 |
3.0 |
211.68 |
30.75 |
56.04 |
93.28 |
3.5 |
199.92 |
25.38 |
55.65 |
94.86 |
4.0 |
196.00 |
4.98 |
56.52 |
98.99 |
4.5 |
223.44 |
3.69 |
50.43 |
99.25 |
5.0 |
176.40 |
3.03 |
60.82 |
99.39 |
6.0 |
209.88 |
50.36 |
53.44 |
89.84 |
7.0 |
225.72 |
24.99 |
52.56 |
94.94 |
8.0 |
213.84 |
28.84 |
49.93 |
94.16 |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pasc投加量的增加,印染水的逐渐降低。当投加量达到2.5ml时降为最低156.80,继续增加投加量会增加。这是
图6 投加量对的影响(/200ml)
图7 投加量对浊度的影响(/200ml)
图6-图8显示的是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因为当al3+完全中和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中所带的负电荷后,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过剩al3+反而使颗粒物带正电荷,由于静电排斥作用而使絮凝效果降低。最佳投加量为2.5ml/200ml折合成sio2的量为255mg/l。
2.3.2最佳ph的确定
用上述制备的最佳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取200ml印染废水,调节出ph=4~10这一范围,分别投加2.5ml絮凝剂。静置,取上清液测各项指标其结果如表8。
图9 ph值对的影响
表8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ph值 |
处理后废水水质 |
去除率% |
浊度去除率% |
|
浊度 |
4 |
188.7 |
49.97 |
58.14 |
89.88 |
5 |
172.5 |
5.39 |
61.73 |
98.91 |
6 |
164.4 |
6.54 |
63.53 |
98.68 |
7 |
160.4 |
3.82 |
64.42 |
99.23 |
8 |
148.3 |
3.29 |
67.10 |
99.33 |
9 |
156.4 |
3.95 |
65.31 |
99.20 |
10 |
176.2 |
4.73 |
63.53 |
99.04 |
表7为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由图9可以看出,当污水的ph值大于7时,即在偏碱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絮凝效果。尤其当ph=8时,絮凝效果达到最大值。由于在酸性条件下,sio
2聚合沉积,失去絮凝特性,故其絮凝效果较差。
图10 ph值对浊度的影响
2.5 pasc 同pac的比较实验
用pasc 和pac分别对印染废水进行除浊脱色处理。pasc的sio2%=2.0%;al/sio2=1.5;投加量为2.5ml/200ml;最佳ph=8.0分别取上清液测各项指标,结果如下:
表9 pasc 与pac絮凝效果的比
絮凝剂 |
去除率(%) |
最佳投加量 |
最佳ph值 |
|
浊度 |
pasc |
65.22% |
99.39% |
2.5ml |
8.00 |
pac |
54.54% |
99.12% |
0.075g |
7.50-8.00 |
从表8可看出pasc在除去、 浊度、色度方面均优于 pac。这是由于对pasc絮凝剂而言,它除了其中的铝盐成分具有pac的效能外,还由于其具有较多的聚合大分子形态,吸附架桥能力强,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絮凝效果。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使细小的胶体颗粒形成可沉降的絮体中,高分子的聚硅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用pasc进行除浊脱色时在胶体颗粒所带电荷不发生变化且在高投加量下不发生在稳定的事实说明,pasc在混凝过程中除了具有电中和作用外,更明显地表现了吸附架桥及卷扫混凝的典型特征。
3 结果讨论
3.1 pasc最佳制备参数:
3.1.1 絮凝剂中sio2%含量
在相同的al/sio2条件下,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絮凝效果逐渐增强。这是因为生成的链状高分子聚合sio2的数量越大,吸附架桥的能力越强,因而絮凝效果越好。但当sio2%大于2.5%时,即使在高剪切条件下与氯化铝复合,其溶液瞬时即会凝胶。故在pasc的复合中,sio2%不宜超过2.0%在本实验中测得的最佳sio2%=2.0%。
3.1.2 al/sio2摩尔比
对pasc而言al/sio2摩尔比越小即聚硅铝的含量有助于提高絮凝效果。当al/sio2=1.5时除浊效果最好。al/sio2摩尔比过大过小都不利于提高其吸附架桥能力。从理论上讲高的聚硅酸含量有利于提高其吸附架桥能力,但是过量的聚硅酸存在又可降低其电中和能力。所以制备pasc时应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
3.1.3搅拌时间、强度和温度
在制备絮凝剂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搅拌与加热,才能使稀硅酸与氯化铝较好地复合合成。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搅拌时间与强度和温度为30min、1000r/min、70oc强度过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会导致合成的絮凝剂不稳定,需要熟化的时间较长。如强度过小,时间过短温度太低会导致絮凝剂不能完全合成而降低絮凝效果。
3.1.4 ph值
在聚硅酸氯化铝的制备过程中ph值对絮凝剂的成形起着重要的作用。质量较好的聚硅酸氯化铝絮凝剂为淡黄色的半透明粘稠状液体,ph过高呈凝胶状,ph过低酸度高则呈清液状,絮凝效果较差。最佳ph范围为4-5。
3.2处理印染废水最佳操作参数
3.2.1投加量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随着pasc投加量的增加,印染水的、浊度、色度各项指标逐渐降低。当投加量达到2.5ml时降为最低156.80,继续增加投加量会增加。增加至5.0ml会有出现浊度最低值3.03再增加投加量各项指标又会上升。这是因为当al3+完全中和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中所带的负电荷后,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过剩al3+反而使颗粒物带正电荷,由于静电排斥作用而使絮凝效果降低。实验得出最佳投加量为255mg/l。
3.1.4 ph值
当污水的ph值较小时絮凝剂处于酸性条件下,sio2聚合沉积,失去絮凝特性,故其絮凝效果较差。当污水的ph值大于7时,即在偏碱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絮凝效果。尤其当ph=8时,絮凝效果达到最佳。ph值继续上升,会影响al(oh)3的水解,al(oh)3+oh-=== alo2-+2h2o 从而降低絮凝效果。故絮凝ph值的选择应适中,实验得出最佳ph值取8。
3.1.5 搅拌时间和强度
在絮凝沉淀实验中絮凝剂与废水中颗粒的充分混合也需要适宜的搅拌。如果搅拌时间过长,速度过快,则会将能够沉降的颗粒被搅碎后变成不可沉降的颗粒,如果搅拌时间过短、速度过慢,则会使絮凝剂和固体颗粒不能充分接触,从而不利于絮凝剂捕集胶体颗粒,而且絮凝剂的浓度分布也不均匀,不利于发挥絮凝作用。实验得到的最佳搅拌时间与强度为:5min,100r/min。
3.3 pasc 与pac絮凝实验的对比
与pac相比,pasc中由于聚硅酸与铝水解产物的相互作用,生成聚体更大的水解络合物,且具有一定的电中和能力,因此投加到水中后可同时发挥电中和作用和强烈的吸附架桥作用,从而表现出更好的除浊脱色效果。
结束语
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可知:
1、聚硅酸氯化铝(pasc)的最佳制备参数为:一,sio2%含量,al/sio2摩尔比条件相同时,当sio2%含量取2.0%,絮凝效果最佳。二, al/sio2摩尔比,最佳al/sio2摩尔比取1.5,过大或过小,对其稳定性絮凝效果都有显著影响。三,最佳搅拌时间、强度与温度为60min、1000r/min、70oc。四、最佳ph值范围4-5。
2、聚硅酸氯化铝(pasc)处理印染废水的适宜操作参数为:投加量为255mg/l,5min,100r/min,ph=8.0。在实际水处理中,应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参数,以达到最佳混凝效果。
3、聚硅酸氯化铝(pasc)复合絮凝剂比单纯的聚铝(pac)絮凝效果要好,两种絮凝剂对浊度最佳去除率都超过99%,但对的去除率,pasc为65.22% ,pac为54.54%。且聚硅酸氯化铝(pasc)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与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汤鸿霄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几点新认识 工业水处理 1997.4
[2].周安娜 张文艺 聚硅酸氯化铝的研制 2002.11.29
[3].许保玖 龙腾锐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汤鸿霄 前 易 文湘华 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技术原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组织编写 化工废水处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6].赵奎霞 李中和 赵华章 栾兆坤 新型铝硅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 2003.04.11 化工环保.2004年2月第24卷第1期
[7].宋永会 栾兆坤 新型铝硅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 环境化学 1997.16(6).541
[8].罗北平 武 鹄 王国祥 陈声琮 聚硅酸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2000.09.08
[9].刘明华 张新申 刘伯林 一种新型的复合型絮凝剂处理制革工业废水的研究
[10].傅平青 程鸿德 刘从强 新型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 2002.03.21
[11].俞尚清 傅天杭 潘志彦 用粉煤灰制取聚硅酸氯化铝铁絮凝剂的研究
[12].樊金串 樊民强 聚硅酸铝的絮凝性及稳定性研究 2002.09.16
[14].高宝玉 岳钦艳 张玲等 新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氯化铝(pasc)的净化效果研究 环境科学报 2002.22(6)
[15].高宝玉 岳钦艳 王占生 汤鸿霄 聚硅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 环境化学 2000.19(1)
[16].高宝玉 岳钦艳 王占生 汤鸿霄 聚硅酸氯化铝(pasc)混凝剂的混凝性能 环境科学
[17].常 青 絮凝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1994.2 15卷1期
[18].唐永星 杨 琨 吴绍情 聚硅铝絮凝剂中酸根离子的影响 环境科学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