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规范要求滤池设置初滤水排放设施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9.5.6条明确提出“除滤池构造和运行时无法设置初滤水排放设施的滤池外,滤池宜设有初滤水排放设施”。上世纪50-60年代,一般水厂的滤池设计,都考虑了初滤水的排放设施,但后来因对滤池出水水质要求不严和强调节水而取消了。但实践证明,初滤水浊度高,对出水水质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解决滤池初滤水的排放是满足消费者对水质更高要求的保障措施,也是今后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1.2 有机物和致病微生物与初滤水浊度关系密切
已有的研究表明,初滤水浊度降低意味着水中各种非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的有效去除。当水的浊度为2.5NTU时,水中有机物只去除了27.3%;浊度降低至1.5 NTU时,有机物去除了60%;浊度降低至0.5NTU时,有机物去除了79.6%;浊度降低至0.15NTU以下时,绝大多数有机物被去除。致病微生物,例如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的风险也大大降低。美国现行标准规定,要求隐孢子虫去除21og(99%),贾第鞭毛虫去除31og (99.9 % ),病毒去除41og (99.99 % )。它们当中约99%可随浊度的降低而被有效去除。
综上所述,降低滤池初滤水浊度,既是保证净水厂出水水质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消除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标志。一般在气水反冲洗完毕后,初滤水浊度5-l0NTU,有时高达20NTU,时间虽然不长(约15min左右),但其影响是很大的,至少使此段时间滤池出水浊度升高,给致病微生物留下了生存空间。因此,滤池初滤水排除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指标。
2、残留、残存反冲洗水的体积计算
2.1滤料层中的孔隙水体积(残留水)
石英砂有效粒径0.9-1.2mm,不均匀系数K=1.3,属粗砂与砾砂之间;滤层厚度按1.5 m计;粗砂与砾石砂给水度拼取0.3;也就是说1m3的滤砂可流出的自由水量约为0.3 m3。
以2500 m3/d的V型滤池为例。平面尺寸(净尺寸)见图1。(图中尺寸以mm计,高程以m计,下同)
平面面积:(4×6)-(6×0.7) =24-4.2=19.8 m2
滤层高度:1.5 m
滤砂体积:19.8×1.5 = 29.7 m3
滤层砂孔隙水体积:V孔=29.7×0.3=8.91 m3≈9 m3
图1滤池平面
滤层上部(至排水槽顶)残存反冲洗水体积
滤池面积:19.8 m2
滤层顶至排水槽顶高度0.6 m(见图2)
滤层上部残存水的体积V上=19.8×0.6=11.88≈12 m3。
图2 V型滤池A-A剖面
3、残留(存)反冲洗水浊度变化分析与排除方式选择
当水反冲洗结束时,滤层底部(即反冲洗进口下部)浊度与反冲洗进水浊度(1NTU)基本一致;浊度随滤层高度逐步提高,至滤层顶部时与反冲洗排放水的浊度一样。这说明残留在滤层内的反冲洗水浊度存在随高度的梯度分布。如反冲洗水排水的最后浊度为5NTU,则滤层中的水浊度由1-5NTU;而残存在滤层上部的反冲洗水基本稳定在5NTU左右。
从上述残留(存)水的浊度变化分析,要排除滤层中的孔隙残留水与滤层上部残存水,有一个主次矛盾问题。滤层孔隙水浊度低(至少比滤层顶部水低50%左右)、体积小(为滤层上部残存水的75%);而滤层上部残存水浊度高、体积大。因此,抓主要矛盾,只排滤层上部残存水而不考虑滤层孔隙残留水的排除,是有实践依据的。这也就提出了两种的选择,一是只考虑排除滤层上部残存水;一是既要考虑排除滤层上部残存水,又要考虑排除滤层中的孔隙(残留)水。
滤池初滤水排除方式选择与滤池型式、进出水浊度、投加的混凝剂、助凝剂种类等有关,大致有以下几种型式:
采用翻板滤池的冲洗方式,把滤面上的残存水放掉;
排放初滤水15 min,即滤后水15 min不进人清水池;
加长水反冲洗时间、降低反冲洗强度,使滤池反冲洗浊度降低至2-3NTU或更低;
冲洗完毕后停运一定时间或在滤池重新投入运行时缓慢提高滤速,缓慢降低初滤水出水浊度。
上述措施各有特点和使用条件,也有不足和管理上的难度。用翻板排除滤层上部的残存水,只适用于翻板滤池;放掉初滤水、加长水反冲洗时间会减少滤池出水时间或增加了反冲洗水量;停运一定时间和缓慢提高滤速,实际是减少滤池出水量。上述方式,除翻板滤池操作比较简单外,都会增加操作管理上的难度。
4、V型滤池初滤水排除的简便措施探讨
V型滤池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池型,解决初滤水的排除措施,既是保证严格控制滤池出水水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为滤池的完善和设计增加了新的内容。
4.1 V型滤池反冲洗排水方式对排水的便利
V型滤池的反冲洗机理与反冲洗水排水方式,为排除滤层上部残存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V型滤池采用较粗较厚的均匀滤料层,反冲洗时滤层不膨胀或微膨胀;反冲洗排水(加表面扫洗)由池中央的排水槽及时排出,这为解决滤层上部的残存水用穿孔式的排除提供了方便条件。仍以2500m3/d的V型滤池为例,探讨滤层上部排除残存水的时间及方法。
(1)滤层上残存水体积V上=12 m3。
(2)排除方式采取在中央排水槽两侧、滤层上面5cm处设穿孔壁式排水,将残存在滤层上面的反冲洗水迅速排除。见图3。
(3)当反冲洗结束,滤池还未投入运行时,仅有扫洗水量2L/(s·m2)。
Q扫=19.8×2≈40L/s,单边则为20L/s。
(4)设排水时间5 min,即12m3的残存水用5min的扫洗水将其顶人排水槽,并保持水位稳定在排水槽顶。
则单边穿孔壁的流量与Q扫相等,单边为20L/s排时5 min,排水量为6m3,与单边滤层上残存水相等。
(5)穿孔尺寸确定:孔口出流按压力管咀出流
Q =μω(2gH0)1/2,
μ——取0.85,
H0——水位高,0. 55m,
ω——出水孔总面积,m2。
ω=Q/μ(2gH0)1/2=0. 02/0. 85 x(10.79)1/2=0.02/2.792=0.0072 m2
设孔直径20mm,单孔面积线= 0.785 x 0.022=0. 000314 m2
孔眼个数n=ω/F孔=0. 0072/0. 000314 = 23个孔,在单边6m长作均匀布置大约中-中间距250mm
孔眼高度:在砂面上5cm(孔底)。
(6)在水反冲洗时,由于增加了初滤水排水孔,对水反冲洗效果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仅是排水槽顶的溢流高度有所降低。根据计算,未设初滤水排水孔时堰上高度42mm;设了初滤水排水孔后降为36mm。这一方法简便易行,时间短,仅需5 min时间。
4.2 V型滤池出水槽构造对排水的便利
V型滤池出水稳定槽,也为排除滤层中残留水反冲洗水提供了可行性。
(1)滤层内残留水量:按2500m3/d V型滤池,约为9m3。
(2) 9 m3,残留水仍由扫洗水40L/s在3. 75min顶出,由稳定槽溢水堰前另设专管排人反冲洗排水槽。见图4。
图4滤池出水稳定槽
(3)选用残留水引冰管DN=225,V=1.0lm/s。
5、初滤水排出的操作步骤(以图4为例)
仅排除滤层上残存水的操作顺序:
(1)气水反冲洗完毕,关闭气冲阀②(图5)和反冲洗水阀①(图1)。
(2)滤池扫水闸仍然照常运行(2L/(s·m2 ))滤池排水槽闸阀③(图5)照样开启。
(3)待5 min后关闭滤池排水槽闸阀③(图1、图5)。
(4)同时打开滤池进水闸④(图5)及滤池出水闸阀⑤(图1),关闭扫水闸⑥(图5)初滤水排除完毕,投人运行。
既要排除滤层上部残存水,又要排除滤层中残留水,则操作顺序:
(1)按5中的(1)-(3)步骤完毕,即关闭排水闸阀③后进人(2)。
(2)打开滤池出水闸阀⑤(图1、图四),同时打开初滤水排水管闸阀⑦(图1、图四)。
(3)此时扫水闸板仍开启(仍按2L/(s·m2 ))运行。
(4)3.75 min后关闭初滤水排水管闸阀⑦(图1,图四)及关闭扫水闸⑥(图5),同时打开进水闸阀④(图5)。
初滤水排除完毕,投入正常运行。
图5 滤池平面
以上操作步骤可按设定程序进行自动控制,顺利完成初滤水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