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电厂化学 > 详细内容
热电联产的发展(转贴)
发布时间:2009/6/10  阅读次数:713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热电联产的发展(转贴)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时期  
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电力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十五年远景规划中,当时学习原苏  
联经验,发展热电联产,建设区域性热电厂是很受重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明确确定了发电量与供热量的增长数字,在技术政策上也明确要建立供工业用的热电厂和供工业及市政公用的热电厂,发展热化事业。所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部分新建的电厂是热电厂,都装有抽汽式供热机组,1957年供热机组占全部火电设备容量,从1952年的2%增加到17%。在世界上仅低于当时苏联,居世界第二位。  
        在制订电力规划中,提出除了在用热多的大企业近旁建设大型热电厂外,还应注意到小  
型工业热电厂建设问题,只要工业企业有热负荷40~50t/h,就应研究建设热电厂。同时也认识到热电联产不仅是电力工业部门的事,也要与其他工业部门密切配合,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在制订区域热电厂计划时,重视热力负荷的真实性,选好供热机组型式,以切实保证热电厂节约燃料的目的。  
        当时市政生活热化方面尚未提到主要日程,以满足工业热负荷为热电厂建设原则,不专  
门建设热化热电厂。当时提出建议各地区采用自备锅炉供暖,采用热水为介质供热,以为今后大量改由热电厂供热时,可以不再改造己建的用热设备,以免造成浪费。  
        在此期间,电力系统在华北电力设计院组建了供热管道室,约有近百人,专门负责研究  
热化发展规划,热力网建设等问题。为培养热化建设人员,还聘请了原苏联专家指导热化规划设计。这个机构同时还承担了区域热电厂的热力网工程设计。从1954年建立到1960年初,这个组织已全部掌握了热化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热化发展的基础资料,提出了国家发展热化有关研究调查报告。  
        1962年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以华北电力设计院供热管道室为主,组  
成六个强大的调查组,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调查。  
        报告认为: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  
2~3年供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较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7年供热能  
力才能充分发挥,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  由于各种原因热负荷显著减  
少,甚至主要热用户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致使机组长期不能发挥效益,也有  
因机组选择不合理在非采暖区装了具有低压抽汽的供热机组,降低了热化效益,影响热电联  
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ll0.25亿度;供热11.72  
×l06。百万大卡;节约85.4l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  
厂,每供热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准煤89.64公斤。热电厂建设中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计算每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可节约34.4吨标准煤,热电联产的优越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2、1971年~1980年期间  
        热电联产项目发展处于低潮,主要原因是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热电厂,由于热负荷设计偏大,造成热电厂节能效益下降,同时建设区域热电厂需要协调有关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量很大,一时难以定案,致使热电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热负荷限制不可能发展大容量供热机组(当时供热机组最大容量为5万千瓦),而大容量高参数凝汽机组,热效率高,热电联产方案与分别生产热能、电能方案比较,热电联产效益差。  
        在此期间,  由华北电力设计院支援各大区设计院的热网专业人员也因热电工程不多而改  
行了。  
        后期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用热量增加,热电厂仍然增加了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  
火电装机的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占到23%,也就是说这段时期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  
了。  
3、  “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  
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  
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  
制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在此期间,电力部除了在计划司内组织审查节能项目外,在动能经济研究所内成立了热化室,承担小型节能项目审查工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建设热电厂其热负荷必须落实可靠。当时制订的原则是:需要供热的企业没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电厂不考虑供热、不安装供热机组,不给予报批热电厂设计任务书。为提高热化经济效益,尽可能的采用背压式机组或抽背式机组。  
        198l~1985年期间节能基建共安排热电项目137项,总规模达到236万千瓦,计划年节约  
标准煤383万吨。这137个项目中,区域热电厂78个,  自备热电厂59个,以公用区域热电厂为  
主。  
        由于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分散锅炉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  
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已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产业政策确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因第90号主席令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下列通用节能技术: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从此发展热电联产有了法律保障。最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印发了《节约能源法》的配套法规之一《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以鼓励促进热电事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  
1、目前热电联产发展的特点  
        经过40多年来热电建设的经验积累,  目前已形成一条中国式的热电联产发展道路,除了  
几个大城市采用的大型机组供暖外,主要发展了中小型热电联产和自备热电厂。  
        (1)最近几年热电厂的建设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业区内搞热电联产,代替目前分散运行的小锅炉,因而热负荷比较落实,资金易于筹集,建成后能很快的形成供热能力,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2)热电厂建设强调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并明确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很多城市和县镇均编制有热力规划。1997年底国家计委又专门发文要求各地的热电联产规划。将热电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计划。  
        (3)热电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也发展一个企业为主兼供周围企业的联片供热的热电厂和企业纯自备热电厂,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4)热电厂的建设己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发展为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共同建设的兴旺发达局面。(5)建国初期(1949年)甚至建国前建设的中低压凝汽电厂,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电厂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而机组老旧煤耗高,纷纷改建为热电厂向城市供热,使老电厂恢复了生机。  
        (6)随着城市供热规模的扩大,开始采用20和30万千瓦抽汽冷凝供热机组,这些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在非采暖期与凝汽机组效率基本相同,在采暖期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因而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7)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需要统一解决电和热的供应问题,因而一些县、镇形成大办热电的高潮。  
        (8)各地区开发区的建设,都将建设热电厂做为招商弓[资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热电联产。  
2、现在热电联产已达到的水平  
到1996年底为止,中国热电联产的情况:  
供热设备容量  2047万千瓦  
年供热量  94759万吉焦  
平均供热厂用电率  7.11千瓦·时/吉焦  
供热标准煤耗率  40.13千克/吉焦  
6000千瓦及以上供热机组共999台总容量达1902.69万千瓦占单机容量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装机总容量的11.26%。  
        在运行的热电厂中,规模最大的为吉林热电厂,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在北京、沈阳、吉林、长春、郑州、天津、秦皇岛和太原这些中心城市已有一批20万千瓦、30万千瓦大型抽汽冷凝两用机组在运行。星罗棋布的热电厂不仅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发展,就连黑河,海拉尔、石河子和海南岛这些边疆城市也己开花结果。区域热电厂已从城市的工业区,发展到了乡镇的工业开发区,苏州地区更形成村村办热电厂的新高潮。  
        在负责城市集中供热的热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为北京市热力公司,现已有供热管网283公里(其中热水网248.8公里,热水管径最大为1400mm蒸汽网34.2公里,蒸汽管径最大为1000mm)。供热面积达3400万平米,供应蒸汽897t/h,共有l05个工业用户,民用热力站728个,工业热力站124个。  
        到1996年底,全国666个城市中,建有集中供热设施的近40%。1996年底全国集中供热的供热量:蒸汽17615万吨/年,热水5.6亿百万千焦/年。1996年底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73433万平米,热化率为12.01%。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集中供热面积59198万平米,占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的80.61%,热化率为26.43%。目前北京集中供热面积突破8000万平米(热电联产、集中锅炉房和联片供热),集中热化率已达34.6%。  
三、热电联产在我国体现的优越性  
1、节能  
        据1982年统计资料,全国热电联产建设与建凝汽式电厂加锅炉房供热比较,约多投资10  
6元,年节约标煤量500万吨,折合节约吨标煤净投资200元左右,节能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1991年底国家计委、原国务院生产办、原能源部联合批准执行的《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  
研究技术规定及附件》中,也规定新建热电的“补充说明”中已将该数值调整为1000元/吨  
以下。  
        北京第一热电厂从1973年开始至今,年发电煤耗均在300克/千瓦·时以下,最好的1986年曾达26l克/千瓦·时,供热标煤耗率为36—37公斤/吉焦,其他比较好的几个热电厂1986年的实际发电标煤耗为:  
供热标煤耗率  发电标煤耗率  
襄樊热电厂  40.68公斤/吉焦  162.48克/千瓦时  
苏州热电厂  47.29公斤/吉焦  23l克/千瓦时  
朝阳热电厂(1989年)  43.72公斤/吉焦  173克/千瓦时  
南通印染厂热电站  49.92公斤/吉焦  178克/千瓦时  
锦州热电厂(1989年)  44.17公斤/吉焦  224克/千瓦时  
杭州热电厂  40.79公斤/吉焦  330克/千瓦时  
大连热电公司  43公斤/吉焦  208克/千瓦时  
        分散小锅炉供热的标准煤耗率为55—62.1公斤/吉焦,20万千瓦凝汽机组的发电标淮煤  
耗率为350克/千瓦·时(1996年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377克千瓦·时)。热电厂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1996年全年供热量94759万吉焦,年供热节煤量估计为1760万吨,若标煤按245元/吨计算,则年节煤效益为43亿元。  
2、改善环境质量  
        分散供热的小锅炉一般是单台容量小(根据1995年底的统计,全国工业锅炉平均容量仅为2.40T/H,采暖锅炉容量更小,根据各地劳动部门的统计,容量<4T/H的锅炉约占锅炉总台数的80~95%);烟囱低(一般在40米以下);热效率低(广州1991年实测313台,平均热效率67.0%,兰州1991年实测150台平均热效率68.7%实际负荷率61%,最低的仅19%,另据一些地方反映,采暖小锅炉的热效率则在30%以下);除尘效果差,有的小锅炉房甚至无正规的除尘设备。而热电厂的锅炉容量大(3000千瓦背压机需装35T/H锅炉,25000千瓦背压机需装220T/H锅炉)。热效率高(一般链条炉在80%左右,煤粉炉则达85~90%)烟囱高(可在80米以上,大型热电厂超过200米)。除尘效率高,一般可在90%以上。最近几年推广使用的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还可在炉内脱硫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由于热电联产能节省大量燃料,锅炉容量大,热效率高,除尘效果好并能高空排放,故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由于节省燃料还减少了运煤和运灰渣的汽车尾气污染,对改善环境质量极为有利。  
3、缓和当地的电力紧张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电力工业的发展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时期大范围地形成电力紧张的局面,最近才有所缓和。热电联产有效地缓和了当地电力紧张的被动情况,有的热电厂已形成当地的重要电源点。  
        1996年底全国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供热机组装机已达1902万千瓦,按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5000小时估算,年发电量为862亿度,约为全国发电量的8.6%,如果考虑单机6000千瓦以下供热机组的发电量则热化发电量的比重还将提高。  
        热电厂都建在热负荷中心,区域热电厂的上网电量也在就近消化,而电力系统的大型电厂则要远距离输电,我国自1985年至1996年500千瓦以上电厂及供电地区线路损失率为8.06~8.73%,由热电厂供电减少的线路损失也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4、提高供热质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分散小锅炉房由于设备条件限制和煤质变化,不易保证供热质量,压力和温度的波动会影响生产工艺,影响产品质量。  
        居民采暖的小锅炉,一般为间断供热,供热时间短,温度低。热电厂集中供热为连续运行,稳定可靠供热质量高。现在有的城市职工分配住房,先问是不是由热电厂供热,足见热电厂供热深受住户欢迎。各轻纺工业由小锅炉改由热电厂供热后,由于供热介质参数稳定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甚至因此获奖。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