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电厂化学 > 详细内容
[预处理]改进型水力澄清池的设计
发布时间:2009/6/10  阅读次数:1055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改进型水力澄清池的设计
概况
     某企业水厂原处理水量为15 000 m3/d,现需扩建至30 000 m3/d。原有水处理工艺为桨板式机械搅拌反应池、斜管沉淀池及重力式无阀滤池。由于夏季原水浊度较高,其泥砂含量在3 000 mg/1以上,造成原水经处理后,出水中悬浮物含量时有超标,且扩建区域的空地面积有限,故在扩建部分的设计中,采用了将混合、反应与絮凝沉淀集于一体的净水构筑物,利用水力循环机理加以改进,使之适
用于中小型水厂和含砂量较高的地面水处理,并且针对传统型水力循环澄清池反应时间短、水头损失大、运行不稳定、单池出水量小等许多不足之处,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设计成一种较为先进合理的改进型水力循环澄清池。经过此澄清池处理后,出水悬浮物含量在15 mg/1以下。过滤仍采用重力式无阀滤池,滤后水中悬浮物含量<3 mg/1,再经消毒处理后即可达到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改进型的设计要点
       1.设计水量
       为了保证15 000 m3/d的设计净产水量,考虑澄清池5%左右的自用水量,则澄清池的设计进水总量为:Qa = 16 000 m3/d =0. 186 m3/s
       2.设计回流比
       设计回流比1:2为设计进水量与悬浮泥渣循环回流量的比值。
       3.主要部分设计流速
       喷嘴流速V。=4. 0 m/s
       喉管流速V1=2. 35 m/s
       第一反应室出口流速V2=40 mm/s
       第二反应室进口流速V3=30 mm/s
       分离室上升流速V4=2.45 mm/s
       4.各部分容积和停留时间
       第一反应室容积W1=20.92 m3
       第二反应室容积W2=54.05 m3
       喉管混合时间t1 = 0. 6 s
       第一反应室停留时间t2=58 s
       第二反应室停留时间t3=146 s
       分离室停留时间t4 = 23. 5 min
       总停留时间T=55 min
       5.各部设计尺寸
       改进型水力循环澄清池主要设计尺寸:澄清池直径为11. 20 m;池高8.60m;其余各部尺寸的设计均符合传统型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规范的要求。各部设计净尺寸如图1所示。
       6.进出水系统
       澄清池进水总管设计为DN400,流速为1. 42 m/s.
       出水系统采用环形穿孔集水槽,环形集水槽设计为等断面bXh=0. 38X0.65 m;起点至终点水深分别为0. 29-0. 48 m;集水槽中心线的直径为8.20m。集水槽的平均流速约为0. 75 m/s,总出水槽的流速控制在0. 7 0M /S左右,总出水管为DN450,流速为1.10m/s。
       7.排泥系统
       集泥斗设计为3只,沿锥部扇形布置。每只斗的中心距为1200,单斗容积约5. 0 m3.排泥管的管经采用DN150。另在池底部设DN300的放空管,顶部设DN450的溢流管。
              
改进型的特点
       1.混合、反应、絮凝沉淀一体化
       与原有沉砂池、机械搅拌反应池、斜管沉淀池系统相比较,此池具有布置集中、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便于集中管理的优点。
       2.对原水水质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由于原水系四川涪江上游水源引入,属山溪源头,原水浊度变化大,特别是在夏季,洪水中悬浮物含量高达3 000 mg/1以上,但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100至数百毫克/升之间,这种情况下,采用澄清池这种构筑物是非常合适的。
       3.增设静态混合器,延长反应时间
       由于传统型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混合、反应时间短,混合效果差,耗药量大,为了保证絮凝剂与原水充分混合,本设计在澄清池进水管前约10m处,增设一套DN500的管道式静态混合器,混合器内的设计流速为1. 00M /S左右,水头损失不足1 m,保证了原水与絮凝剂在高速下湍流紊动,进行充分混合,使水流在进人喷嘴之前的混合时间达到7-10s,较传统水力循环澄清池效果好,同时节省药剂消耗量(大量运行实例表明可节省30%左右)。
       4.改进传统设计参数
       为了降低喷嘴的水头损失、节约能耗,采取了适当降低喷嘴流速的措施,设计为4 m/s,喷嘴直径为250 mm,水头损失约lm。缩短喉管的长度,这将有效减少澄清池的高度,由于原水进池前与絮凝剂已经过了静态混合器的混合,这样仍可保证悬浮泥渣与原水的充分混合,总混合时间仍较传统的澄清池长得多。由于回流比的降低(设计为1 : 2),扩大了第一、二反应室的容积,使第一反应室的出口流速由传统的50-80 mm/s降至40 mm/s,使第二反应室的进口流速由传统的40-50 mm/s降至 30 mm/s.相应地延长了混合后的水在第一、二反应室的絮凝时间,使总反应时间达到210 s左右,确保了原水进入泥水分离区的分离效果。
       5.增设斜管提高水处理效率
       本设计在澄清池的泥水分离区增设内径为Φ35 mm的蜂窝六角形异向流斜管,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整个水池过水断面的湿周,从而减小了水力半径,也减小了水的紊动。为此在同样的雷诺数Re时,可以大大提高水的上升流速(沉淀区上升流速达到2. 5 mm/s左右),具有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分离特点,从而提高了出水效率,减小了池子的容积,节省了占地面积。
                      
结束语
       改进型水力循环澄清池与传统型水力循环澄清池相比,通过增设静态混合器、改变喷嘴流速、增加斜管等技术措施后,使新型池子具有单地产水量大(达1.5万m3/d),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性提高,减少了药剂耗量,降低了运行成本,克服了传统型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诸多缺点,因此不仅适用于小型水厂,也可应用于中型给水处理厂,甚至在大型水厂中也有广阔前景。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