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胶体硅问题的研讨
电厂水处理技术学术交流会 2003.09 重庆
韩隶传 李荣荣 国电热工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曾对胶体硅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此问题近来在有些电厂重新出现。另外,在新电厂的设计中,时常因为胶体硅含量超过标准,而设置预处理设备。经过研究,认为:原来的胶体硅定义和测定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本文对胶体硅的定义、测定方法、发生的原因、检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火力发电厂胶体硅问题的方向。
1. 问题的提出
胶体硅问题,在70年代初期,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测定方法、处理方式以及运行与设计标准,因此,80年代以后,基本上解决了火力发电厂的胶体硅问题。但是,由于对胶体硅的定义不够准确以及测定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造成了下列问题的发生:
1) 有的电厂,在运行中,有时出现胶体硅的问题,从锅炉补给水中又无法查出胶体硅的来源,此现象时隐时现;
2) 在新电厂的设计中,有时为了原水胶体硅一项指标比较高,而必须采用混凝—澄清设备或直流凝聚,甚至于出现对井水,为了去除胶体硅而要求采用混凝的情况;
3) 有的电厂由于胶体硅问题长期无法解决,造成蒸汽品质恶化,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
4) 为此,我们对火力发电厂出现的胶体硅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对胶体硅的定义和检测、测定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与水处理工作者共同研讨。
2. 天然水中粒子的分类
2.1 宏观分析
从宏观上看,水中的粒子可以分为固体颗粒、胶体和溶解的离子三种。
2.2 天然水中的悬浮颗粒[1]
对水中的粒子,按照其粒径的大小,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下:
名称 粒子直径,m
粗砂砾 >2×10
-3 细砂砾 1~2×10
-3 粗砂 0.5~1×10
-3
中砂 2.5~5×10
-4
细砂 1~2.5×10
-4 极细砂 5~10×10
-5 泥砂 1~5×10
-5
细泥砂 5~10×10
-6 黏土 1~5×10
-6
细黏土 1~10×10
-7
胶状黏土 <1×10
-72.3 按分散相颗粒大小分类[2]
对液体中的分散相颗粒,按粒径的大小可分为:
⑴粗分散系统(悬浊液、乳状液)
粗分散系统包括:粒径大于10
-7 m的颗粒。其主要特征为: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使颗粒与液体分离。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看见颗粒。
⑵胶体分散系统(溶胶)
胶体分散粒子的粒径在10
-9~10
-7 m之间。其主要特征为:颗粒能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即不能用过滤方法使颗粒与液体分离;在液体中扩散很慢。在超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⑶分子与离子
分子与离子的粒径在10
-9 m以下。其主要特征为:颗粒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在液体中扩散很快。在超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
2.4 1972年热工所对水中硅化合物的分类[3]
⑴呈分子、离子状态的硅酸化合物:
这种形态的硅酸化合物,溶解于水中,其微粒大小在1纳米以下,呈真实溶液,在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较易转变形态。
天然水中溶有这种硅酸化合物,是因为天然水中与硅酸盐岩石接触的结果。硅酸是很弱的酸,其溶解度又极小,故它很容易从硅酸盐中被其他酸(即使很弱的碳酸)排代出来,从而导致天然水溶解有分子、离子状态的硅酸化合物。
溶解在水中最简单的硅酸化合物是正硅酸。正硅酸H
4SiO
4(SiO
2+2H
2O)与钼酸盐发生如下反应生成硅钼黄:
H
4SiO
4+3Mo
4O
132- +6H
+ -- H
4Si(Mo
3O
10)
4过去的试验方法(火力发电厂水汽实验方法1964年)所测得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