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
根据清洗液的不同,分为原料液冲刷、清洗液(水)清洗,化学清洗等方式,原料液冲刷指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定期的提高系统内循环流速,以提高原料液对膜表面形成的冲刷力,将系统内被浓缩的污染物排出;清洗液清洗一般用洁净的水,通过正向或反向操作对膜表面和膜本体内部的污染物进行清除;化学清洗针对系统内污染性状的不同,配制相应的化学清洗剂,将化学药剂与污染物产生的化学反应作用于膜,使膜在特定的化学条件下恢复原有的性能;
1.3.3 清洗液的洁净度要求
清洗液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清洗效果,清洗液中较多的杂质及颗粒物在对膜系统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时还会对膜表面造成一定的机械性损伤;用于反向清洗的清洗液中小分子杂质应尽可能的少,较为理想的清洗溶剂为逆渗透系统的透过液;
1.3.4 清洗温度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清洗液的温度条件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极大,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中,尽可能的提高清洗液温可更有效地恢复超滤膜的原有性能;首先,较高的清洗温度可以使清洗液的溶解度和洗洁力有所提高,再者,高于正常工作温度的清洗液有助于膜微孔的扩张,促进微孔内容污物的排出;
1.3.5 清洗操作压力及背压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传统的清洗多采用开放式操作,即一端施压,另一端开放,清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合理的操作压力应区别正、反向清洗,在原有基础上确定是否系统背压,从而改变清洗过程中的动态环境;
1.3.6 较为合理的科学清洗方式
系统清洗可有效地清除堆积滞留在膜表面或微孔表面的污染物,但对于透过膜表面微孔滞留在支撑层内的溶质(多位胶体粒子),则难以透过膜本体或通过冲洗清除,造成不可逆的堵塞:
根据膜分离的特性,在静态恒压条件下,溶液中的溶质作用于膜表面时,首先表现出基本吸附,对于膜表面微孔则体现为大于微孔尺度的溶质被截留(筛分);小于微孔尺度的溶质粒子进入微孔,一部分(如胶体粒子)滞留于表皮层内,另一部分随溶剂透过膜;然而,处于临界截留范围内的溶质粒子接触微孔后,会直接污堵微孔,且逐渐在压力作用下深入沉积;
溶液中的溶剂作用于膜表面时,首先是溶解,继而渗透的过程,提高微孔对溶液的切割线速可有效地降低溶质对膜的污染,同样使膜清洗变得相对容易;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内压膜还是外压膜,过高的膜两侧压差会对膜造成一定损伤,同时,在进行反向清洗时,不洁的清洗液都还会对膜本体造成二次污染!
1.3.7 清洗液的系统内滞留问题
膜分离系统的化学清洗主要为酸法和碱法两种,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系统污染性状,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两者交替进行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酸、碱法不能连接进行,以避免酸碱中和产生盐类析出,合理的酸碱清洗顺序应该为:
酸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碱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
碱洗 水洗(直至PH呈中性) 酸洗水洗(直至PH呈中性)
在进行化学清洗之后,系统内的化学清洗液不得滞留或残留于系统内,必须尽快冲洗排净,避免对系统造成新的污染;膜表面沉积的盐类污垢经化学清洗脱落后如不能彻底排出,会堵塞系统流道或形成更大面积的聚积,导致膜组件损坏;系统清洗结束后,不得直接停机搁置,最好让系统正常运行1小时以上,并于停机前进行浓水外排冲洗,之后才可以进行停机封存;
1.4 逆渗透膜分离技术用于中水深度净化的特点
当原水水质条件较差时,完全应用超滤膜实施污物分离不能取得较好的处理后水质,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配置逆渗透系统,进一步实现固液分离……
衡量逆渗透膜分离的效果一直是用脱盐率来表示的,理论上讲,脱盐率为99%以上逆渗透膜的透过液极为纯净,几乎不含任何杂质,但逆渗透膜的脱盐率亦非绝对值,而是相对脱除指标,逆渗透膜不仅是一个表面过滤器,其净化效果还与自身材质(荷电性)有关,再者,操作压力、表面流速以及系统回收率等条件因素都对脱盐率有直接的影响,对于系统回收率较高的操作条件下,盐的透过率增加一般是高压状态下的强迫行为;此外,根据道南平衡理论,当提高系统回收率时,系统压力亦随之升高,但系统流速随之降低,此时会减弱膜表面的道南效应,使得靠近膜表面的净水层难以形成,致使细微的盐类物质在压力条件下散落沉积在膜表面,一部分强行透过膜,一部分滞留在膜表面形成结垢,其余随浓缩液排出;在中水回用项目中,为延长逆渗透系统的使用寿命,稳定处理后水质,须合理地配置逆渗透前置预处理系统,
各种膜的使用范围,应根据被分离溶质的性质加以选择。单从过滤角度来讲,一套完善的膜分离处理工艺须构成对被分离物质的梯度处理。如微滤+超滤,又或者超滤+逆渗透。
为了降低水中污物对后续系统的污染,前处理中采用中空纤维外压超滤系统,配置最新专利清洗技术;继而进行分子级过滤,滤除水中的胶体等污物,出水SDI指数小于3;完全可满足逆渗透系统入口水质要求,从而延长了逆渗透系统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系统终端水质的稳定。
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