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河流水质DO 和COD 变化
规律的新探讨
臧海燕 刘德富 彭 辉 熊 锐
摘要: St reeter2Phelp s 模型在某些特定水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复
氧系数的取定多在水流速度较大情况下得到的,而未考虑水面波动对复氧系数
的影响。另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COD 变化的规律出现异常:在离排污口
相当远的水域,COD 随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是指数衰减,而是在某个常值附近微
小摆动,以往任何修正过的St reeter2Phelp s 模型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经研究
表明:考虑波动效应后,对复氧系数进行修正能得到较好的模型计算结果;同
时,COD 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弄清楚,而且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排污规律和泥沙运
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St reeter2Phelp s 模型; 复氧系数; 水面波动; 溶氧浓度
我国工农业在迅速发展,但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致使大量的工
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田径流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库,这些污水中含有很多的耗
氧有机物,如糖、油、淀粉、木质素、尿素等,它们分解时,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天然水
体缺氧( DO ≤4 mg/ L ) ,表现为:水体发臭;水体浑浊;水体发黑;鱼虾大量死亡;水中藻类
和水草猛长等不良自然现象。使许多水体,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河段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例如2000 年统计,全国(未计台湾) 10 大流域片的很多河段的耗氧有机物COD、N H4
2N 都
严重超标(超Ⅲ类) ,如表1 。
表1 我国10 大流域片水污染情况表
流域片
COD 排放量
×104 t/ a
超标比例/ %
COD NH4
2N
总评超标
比例
松花江77. 5 6. 7 14. 3 24. 8
辽河90 50. 9 41. 8 65. 5
海河152. 3 39. 7 41 56. 3
黄河110. 3 42. 6 42 63. 9
淮河105. 9 38. 5 39. 7 57. 2
流域片
COD 排放量
×104 t/ a
超标比例/ %
COD NH4
2N
总评超标
比例
长江453. 6 9. 1 29. 8 35. 6
珠江212. 5 4. 2 20. 5 26. 6
浙闽82. 7 1. 0 28. 3 44. 9
西南23. 22 5. 6 22. 2 50
内陆20. 2 18. 2 9. 1 27. 3
总计1328 19 31. 2 43. 1
在讨论水质模型时常用BOD(生化需氧量) 和DO(溶解氧) 这两项指标[1 ] 。最早的数学
模型是1925 年由St reeter H W 和Phelp s E B 提出的,称为St reeter2Phelp s 模型,它就是:
dL
dt
= - K1 L (1)
dL
dt
= K1 L - K2 D (2)
式中,L 为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用BOD 表示) ; D = Os - O 为氧亏,其中Os 为所考察的温度
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O 为水体溶解氧浓度; K1 为耗氧系; K2 为大气复氧系数; t 为时间。
假定K1 , K2 为常数,联立(1) 、(2) 两式可解得:
L = L0 e- K1 t (3)
D =
K1 L0
K2 - K1
(e- K1 t - e- K2 t ) + D0 e- K2 t (4)
式中,L0 , D0 分别为L 、D 在t = 0 时刻的初始值,时间t 的单位为d ;L , D 的单位均为mg/ L ,
K1 , K2 的单位为d - 1 。St reeter2Phelp s 模型近似地描述了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
耗氧过程及大气复氧的增氧过程,得到BOD 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呈指数衰减的结论,同时
COD(化学需氧量) 的性态与BOD 类似。
1 问题的提出
大量研究表明[2 ] :水体耗氧90 %以上是由于COD 降解,水体复氧85 %以上是由于大气
中氧的的溶入。可见研究水体的耗氧、复氧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
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COD 变化的规律出现异常:在离排污口相当远的水域,COD 随
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是指数衰减,而是在某个常值附近微小摆动,因而得不到随时间变化是指
数衰减的结论,以往任何修正过的St reeter2Phelp s 模型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实际测得的水
体溶解氧浓度高于模型计算的溶解氧浓度,说明模型中复氧系数K2 的计算公式存在偏差。
2 波浪因素对复氧系数K2 的修正
水体复氧系数K2 的计算,迄今都是针对湍流情况的,其计算方法可分为3 种途径: ①由
水质监测资料按水质模型反算; ②由现场专门实验资料估算; ③由公式法估算。但实际往往
复氧系数K2 多用来估算或计算水库、湖泊以及水体流速较慢的河流,从而实际得出的结果
与理论结果存在明显的出入。从水体的大气复氧机理上说,复氧系数计算公式,应同时考虑
分子扩散作用和紊动扩散作用,尤其对于流速很小的水体,如水库、湖泊、河口、港湾等;目前
的复氧系数公式,理论的和半经验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的复氧机理,有一定的适用
性,但计算精度还比较差,实用中应多种方法计算,综合分析,合理选用;风浪等对水体大气
复氧也有一定影响,可在上述方法计算的基础上,给以修正。
具有一定表面积的水体[ 3 ] ,在自然风力作用下形成波浪,不仅对水体周围岸坡形成浪压
力,而且由于水体波动增加水体与大气接触面积,直接影响大气对水体复氧功能。另外,波
浪遇到水体四周的岸坡反射,产生高度超过浪高一倍的立波。影响波浪的因素很多,目前主
要根据风速和吹程结合水体所在位置的地形,采用对水体区域长期观测资料所建立的经验
公式进行计算。在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如风速范围在V f = 4~16 m/ s ,水面吹程D
= 1~13 km 的情况下,就用官厅水库公式进行计算:
2 hl = 0. 016 6V 5/ 4
f D1/ 3 (5)
2Ll = 10. 4 (5 hl ) 0. 8 (6)
式中,Vf 为计算风速(m/ s) ;2 hl 为浪高(m) ;2Ll 为浪波长(m ) ;水面吹程D 系指岸坡前沿
水面至对岸的最大直线距离(km) ,可根据水体表面形状确定,若水体表面特别狭长,应以5
倍水体表面宽度作为吹程。由于空气的阻力比水的阻力小[4 ] ,波峰在静水面以上的高度大
于波谷在静水位以下的深度,所以平均波浪中心线高出静水面h0 (m) ,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h0 =
4πh2l
2Ll
ct h
πHl
Ll
(7)
式中, Hl 为试验水域最大水深(m) ,如图1 所示。
图1 水面风成波示意图
因此,试验水域在进行水质
耗氧、复氧研究时,水体真实计算
的表面积不再是静水位情况下水
体表面积A ,而是应该按水体波
动条件下水体表面积计算。根据
上面推导公式可列出水面波动曲线方程:
f ( t) = hl sin (ωt +θ0 ) (8)
2π
ω = T =
2Ll
V
(9)
式中, hl 为水面波的振幅(m) ;ω为波动的周角频率( rad/ s) ;θ0 为波动初相角( rad) ;V 为波
传播速度(m/ s) ; T 为周期( s) 。根据(8) 式,一个周期内水面线的长度为
S =∫T
0
1 + [ f′( t) ]2 dt (10)
当计算水体表面的宽度是S 的整数倍n 时,则应当为2Ll 的nS/ 2Ll 倍,则水体波动时
的表面积A′介于:
S
2Ll
A ≤A′≤( S
2Ll
) 2 A (11)
对于天然情况, H′= V / A′,这里V , A′分别为试验水体的体积(m3 ) 和表面积(m2 ) 。在
图2 复氧系数K2 未进行修正情况下水体溶氧度变化曲线
三峡库区某水库进行的水质调查
试验过程中,在未进行修正复氧系
数K 时,10 d 内实测溶解氧浓度与
模型计算结果存在偏差,如图2 所
示。该水库所在地多年平均风速6
m/ s ,吹程为4 km ,水库平均水深
12 m。而现行的各种试验方法、经
图3 复氧系数K2 进行修正情况下水体溶氧度变化曲线
验的和半经验公式推出的K2 普遍与
计算水深H′成反比,当H′增大时, K2
减小, H′减小时, K2 增大。当H′减小
时模型计算出的溶解氧浓度与实测的
溶解氧浓度更接近,说明考虑波浪因素
后,对复氧系数K2 进行修正能得出较
好的理论结果如图3 。
3 对COD 变化规律模型的修正
在对该水库研究中,发现在一个时间系列段内测得的COD 值在某个常数范围内作微小
摆动,并未呈现指数衰减规律,具体所测数据参看表2 。
表2 实测的一组COD 数据
t/ 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OD/ (mg ·L - 1 ) 3. 78 2. 76 3. 05 3. 00 2. 96 2. 85 2. 74 2. 69 2. 80 2. 51 2. 83 2. 90
在界面物理化学中[5 ] ,为表示吸附和解吸两种作用,对溶液中某一物质的浓度C 及常数
b ,引入形式为
f ( C) =
bC
1 + C
(12)
函数表示当C 增大时保持C 平衡的一种化学作用。考虑COD 在水流扩散过程中受岸边生
物及河床泥沙的影响,可采用下面的模型描述COD 扩散规律:
9C
9t
+ u
9C
9x
=
a - bC
1 + C
+ k
92 C
9x 2 (13)
式中, u 表示x 方向流速; a , b 表示河流主槽方向; k 为常数; C 为扩散系数; C 代表COD 的浓
度; t 为时间(以小时计) 。由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C 的变化很小,所以认为C 与x 无关,于
是略去(13) 式中含有x 的项,变为
dC
dt
=
a - bC
1 + C
(14)
结合表2 数据和差分方法,取Δt = 1 :
Ci+1 - Ci =
a - bCi
1 + Ci
(15)
算得: a = 45. 12 ,b = 15. 72 。于是式(14) 即为
dC
dt
=
45. 12 - 15. 72C
1 + C
(16)
根据函数单调增减性,当dC/ dt = 0 时,可找到函数(16) 的单调增减区间,即: C
3 = 2. 87
是一个临界点。当C > C
3 时,dC/ dt < 0 ,COD 浓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即外界泥沙或生物
对COD 起吸附作用;当C < C
3 时,dC/ dt > 0 ,COD 浓度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即外界泥沙或
生物对COD 起解吸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一值附近作摆动的原因。
其实利用方程(14) 和留数定理,可以算出COD 浓度振荡周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水域
的产沙规律和排污提供科学方法。
4 结 论
经过上述研究表明: (1) 现行计算复氧系数的方法很多,大多是来源研究流速较快的河
流得出的结果;对于大面积水体且流速相对较小的河流,复氧系数的选用受到质疑。(2) 运
用St reeter2Phelp s 模型研究水质时,并没有考虑水面波动影响,从而使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
存在偏差。经修正后,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吻合良好,说明对模型中复氧系数的修正是合理
的。(3)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COD 变化的规律出现异常:在离排污口相当远的水域,COD
随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是指数衰减,而是在某个常值附近微小摆动,因而得不到随时间变化将
是指数衰减的结论,以往任何修正过的St reeter2Phelp s 模型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但经过
采用新的计算模型后,不但可以解释COD 浓度在某值附近摆动,而且为研究泥沙规律和排
污规律提供科学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