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海水间断性施氯可行性试验研究
赵顺合
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秦皇岛066003
1 试验背景
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一期1、2号机组各为200 MW;二期3、4号机组各为300MW,总计1 000 MW。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为海水,采用开放式冷却方式,循环冷却水加氯处理(电解海水制氯和加液氯2套装置)以抑制海生物的生长。一期循环水于1992年8月投入运行。投运初期由于加漂白粉及设备运行不正常等因素,在1995年8月发现凝汽器前二次滤网附着大量贻贝,严重影响了冷却海水的流量。同年12月机组检修时,对全长2 400 m的冷却水管道进行检查,发现循环水管道壁上和凝汽器出口管道上生长有大量的海草和贻贝等海生物,对其进行了人工清理。为了有效抑制循环水系统内海生物的繁殖,降低由此而带来的消耗费用,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循环水管道防污措施,于1998年8月18日起在一期2台200 MW机组上进行了阶段性循环水加氯处理试验研究。
2 指标控制情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抑制海生物生长的方法为施氯,但由于各个电厂所在海域的海生物种类、冷却水管道的长度等不同,施氯方式和加药量也不同。考虑到施氯量太小,达不到抑制海生物生长的目的,量太大会对设备造成腐蚀,参考日本大
机工程公司电厂防海生物必要氯浓度指标(凝汽器入口残余氯浓度为0.05~0.1 mg/L),及台湾大部分电厂执行的规定(维持残余氯浓度大于0.1 mg/L),确定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控制凝汽器入口残余氯浓度为0.08~0.15 mg/L。
3 试验介绍
以2号机组为例,对一期2台200 MW机组每周二、四、六、日加氯,其他时间停加;每天连续12 h加氯,另12 h停加的2种试验情况。
3.1 试验前加氯及循环水含残氯指标
3.1.1 试验前加氯情况
由于电解海水制氯装置电气故障,不能投入运行,循环水采用了加液氯方式抑制循环水系统内海生物的繁殖。2号机组循环水自1998年4月20日至8月17日,采用常规加氯方法,即每天24h对循环水管道进行加氯处理,控制凝汽器入口残余氯指标为0.08~0.15 mg/L,化学专业每2 h取样化验一次,不合格的及时通知调整加氯情况,1 h化验一次,直至合格。
3.1.2 循环水含残余氯指标
加氯过程中循环水含残余氯指标维持在0.08~0.15 mg/L范围内为合格。每月不合格情况见表1。
3.2 试验情况及循环水含残氯指标
3.2.1 第一阶段试验
第一阶段试验时间8月18日~9月27日。
(1)加氯采用间断方式,每周二、四、六、日加氯,其余时间停止加氯。加氯期间凝汽器循环水入口残余氯控制为0.08~0.15 mg/L。
(2)循环水含残余氯指标不合格情况见表1。
3.2.2 第二阶段试验情况
9月18日~29日2号机组大修,停止加氯。
(1)由于海泵房设备检修,自9月18日起改为每日8:00~20:00停止加氯,20:00至次日8:00加氯,监督指标维持原状。
(2)循环水含残余氯指标不合格情况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