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
环境水利(二) |
|
漂浮液体污染物(plllutant of drift liquid)具有非对称二亲分子结构的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液体化合物。说要有分子量较高的脂肪酸盐、磺酸盐等皂类物质,羧酸盐,硬脂酸钠,油酸钠,烷基磺酸盐,烷基芳香族磺酸盐,胺盐,化十六烷三甲基胺,羟基,酰胺基等;以及分子量较低的有机酸、醇、胺等。其一分子结构亲水,另一分子结构亲油、气。当这种化合物在水中时,亲水分子向下与水保持稳定,亲气分子向上与大气保持稳定,“因而上升到水表层呈漂浮状。 水体放射性污染物(radioactive pollutant in water )水体中含有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能放出“α、β和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以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数目来表示,单位是Bq(贝可勒尔)。主要来自铀、钍、镭等矿脉及尾矿的雨水淋溶和径流冲刷,矿坑和洗矿废水,核反应堆冷却水和核燃料再生废水,核试验放射性沉降物等。它们通过直接辐照和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能导致脱发,皮肤红斑,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和癌症等。 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电解质溶液在电场作用下的导电能力。单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电解质的含量成正比。酸、碱和盐类溶解于水,或水被杂质污染后就。成了电解质溶液,其电导率的大小,反映了溶解物的多寡。根据电导率可推断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水体接纳过量的富营养物质,使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水体功能丧失的现象。食有氮、磷、钾、碳、钙、镁、硫、氢、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的废水,都含有过量的富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使水中的藻类迅速繁殖生长,产生绿色的浮垢或“红潮”,阻碍水体的光合作用,影响观感性状;有些藻类代谢作用产物带有毒性,使鱼、贝难以生存,造成经济资源损失;甚至会耗尽水中的氧,成嫌气状态,发出硫化氢等臭气,以致最后使水体功能丧失。 水污染物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 of water pollutant)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存于水中的污染物,按一定的浓度和比例联合后,使其危害程度较单独存在时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例如,甲基汞是造成水俣病的主要因素,当水中同存硒时,这两种物质化合后毒性显著降低,不致对人类产生产重影响;钙丰富的地区使镉的影响减轻;铝和硼多的地区氟的危害就减弱。利用水污染物拮抗体用可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污水处理。 水污染物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 of water pollutants)两种或两种以上同存于水中的污染物,—种污染物促使另一种污染物毒性加剧,危害程度较单独存在时严重的现象。例如,浓度不大的镉,单独存在时对人体的危害不严重,当与水中的铜联合时,使镉的毒性加剧,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造成骨痛病。锌与铜,铁与锌均会产生协同作用。此外,在pH值低的水中也会使三价格、硫酸铬、铬酸、重铬酸钾的毒性提高。在水污染按制中应特别注意水污染物的协同作用。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稳定的天然群落中各单元体组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土壤、水分、空气、植物和动物等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于天然生物群落而互相制达到的平衡。生物群落虽处于种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之下,其组成却得以安定和保持完整。若其中某一因素的效能发生变化,则此生物群落组成必然也相应发生变化,而且继续不断地发展,直到达成一种新的平衡为止。 食物链(food chain) 亦称“营养链”。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通过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食物,这是最基本的食物源。也是食物链金字塔的最下一级;动物吃掉植物称为植食链(二级);大的肉食性动物吃掉小的肉食性动物或吃掉植食性动物称为肉食链(三级);小的有机体寄生在大的有机体中,而它自己也可能被更小的有机体所寄生称为寄生链(四级);微生物在死亡的有机体上生活称为腐生链(五级)。在正常情况下,它不能延长超过四级或五级营养数量级。能量在每一级中将以热的形态被损失掉。食物链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趋向相对稳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水质度量单位(unit of water quality measurement) 衡量水体中污染物质含量的度量。有浓度单位相输送率单位两种。前者用1L水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质量来表示,单位为mg/L或ug/L,有时也常用百万分率(PPm)或十亿分率(ppb)来伐替。后者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断面的污染物质量,在河上可用流量乘某污染物浓度而得出,单位是kg/s。 污水排放量(discharge of wastewater) 排入水体的废水或污水的流量。一般用每天排放多少吨(废水或污水)来表示,并将1m3污水近似为1t计。污水排放量与污水中某成分的浓度之乘积即为该成分污染物排放负荷,对水体的水质关系很大。进行水污染研究时,对各类排污口不仅应监测水质浓度,而且应同时测定污水排放量。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污染物质浓度逐渐降低,使水体环境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的净化过程。由于稀释、扩散、混合、挥发和沉淀等,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物理净化;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吸附和凝聚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化学净化;由于生物活动(如通过细菌的作用),使复杂的化合物逐渐氧化、分解,而引起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生物净化。 水体污染负荷(pollution load of water) 污染物质在地表水中污染程度的度量。单位为g/s、kg/d或t/d。对于工业点污染源可简单地用浓度曲线表示,单位为mg/L或ppm。对于面污染源常用流量和浓度的乘积作出负荷过程线表示。负荷过程线受地区的水文、气象和地质等条件影响,具有随机性。水体污染负荷通常可用L=KCQ估算。式中,L为负荷(kg/d);K为单位换算系数;C浓度(mg/L),Q为河水流量(m3/s)。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溶解在生活污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分子氧。常用符号DO表示。计量单位为mg/L或ppm。水中溶解氧含量可作为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有机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静水中,水面的氧靠扩散作用进入水层,因此,湖、塘的溶解氧含量与深度成反比;在动水中,紊流能促使氧迅速进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有密切关系。压力增大,溶解氧增加。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和水温关系密切,水温愈低,溶解氧含量愈高。溶解氧是鱼类和好氧菌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低于4mg/L时,鱼类难以生存;当水源被有机物污染后,由于好氧菌的作用而使其氧化,从而消耗氧,水中溶解氧不断减少,甚至接近于零,这种情况下厌氧菌就会大量繁殖,使有机物腐败,水变黑发臭。 生物化学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简称“生化需氧量。常以符号BOD表示。水中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mg/L。是间接表示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水中有机物愈多,水的BOD就愈高,从而溶解氧减少。水中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过程与水温和时间有密切关系,BOD的测定皆规定温度和时间条件。实际工作中以20℃培养5日后lL水样中消耗溶解氧的mg数来表示,称五日生化需氧量,缩写为BOD5。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亦称“化学需氧量”,简称“耗氧量”。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氧化水中需氧污染物质时所消耗的氧气量,常以符号COD表示。计量单位为mg/L。是评定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之一。 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一般洁净饮用水的COD值为几至十几mg/L。COD测定较易且快,但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氧化条件有所不同,导致可氧化物质的氧化效率也不相同,故同一水样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时,所得COD值也有所差异。在送检水样时,应注意选定统一的测定方法,以利分析对比。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水中有机物所含碳的总量。常以符号TOC表示。计量单位为mg/L。有机碳在水中经微生物作用,发生分解,消耗溶解氧,使水中氧的含量迅速下降。有机碳对水的污染作用远比无机碳影响大,对溶解氧的变化常起着决定作用。测定水中TOC含量可以综台地判断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 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有机碳、有机氮和有机磷等污染物在水中全部被氧化所消耗的溶解氧总量。常以符号TOD表示。包括全部稳定的和不稳定的需氧污染物需氧量,其数值较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为高。目前用燃烧法测定。即把有机污染物放在铂催化剂中于900℃燃烧,测出完全氧化时的耗氧量,其结果相当于理论需氧量的90~100%。可弥补化学耗氧量和生物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不足。 氧亏(dissolved oxygen deficit)亦称“缺氧量”。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的差。计量单位是mg/L。耗氧愈多,氧亏愈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
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