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电泳的外界因素 电泳速度除受颗粒本身的性质如带电性,直径大小等影响外,还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1.电场
(1)电场强度(电势梯度)
电场强度是指单位长度上的电压降(v/cm)。由(2)式见,电场强度E对泳动速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场强度越大,电泳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颗粒迁移的距离就越大,电泳时间就可缩短。根据电场强度的大小可将电泳分为二类:常压电泳(100~500v)与高压电泳(500~1000v),前者电场强度一般为2~10v/cm,后者为20~200v/cm,常压电泳分离时间长,需数小时到数天,多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高压电泳分离时间短,有时仅需数分钟,多用于分离小分子物质。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需要进行快速电泳,如果没有高压电泳设备,人们往往利用上述原理,把常压电泳槽小型化,缩短支持介质的两端距离。例如将原来两端相距20cm 改为5cm,此时外加电压虽仍是200v,但电场强度则从10v/cm变为40v/cm,这就加快了电泳速度。有时为了使样品迁移率放慢,也可调小电压,降低电势梯度。
(2)电极及电极反应
电泳的电极材料大都选用铂金丝,铂金丝的安放位置影响电场强度。如两极间铂金丝位置放得不好,电场强度不均匀,常会使电泳谱带弯曲或同一样品的迁移速率不一样。
通电过程中电极二端会发生电解反应:
正极(氧化极)H2O→2H++1/2O2↑+2e-
负极(还原极)2H2O+2e-→2OH-+H2↑
因此在电泳过程中,正负极均可看到气体产生(负极有密集的氢气泡,正极有较大的氧气泡),电泳过后,两个电泳槽的PH可相差很大(2~4个 PH)。另外电泳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尤其是高压电泳,因此高压电泳槽要附有冷却设备,常压电泳可放在冰箱中降温。
2.缓冲液
缓冲液的成分及浓度决定并稳定着支持介质的PH和溶液的离子强度,并影响着带电颗粒的迁移率。
(1)成分 通常电泳用的缓冲液有:巴比妥(钠);硼酸(钠);磷酸盐;Tris等。要根据电泳类型和对象选用缓冲液成分,例如用纸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可选用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酶常可用Tris- 甘氨酸缓冲液……。缓冲液成分总的要求:不使样品变性,不改变支持物的理化性质,不影响电泳后染色,有利于电泳的进行及样品的分离。
(2)浓度 主要影响溶液的离子强度(μ)。离子强度是离子浓度(Ci)和离子价数(z i)的函数μ=f(ci、zi)稀溶液的离子强度可用下式计算
μ=1/2Σ1SCiZi2
式中s表示共有s种离子;Ci为离子的摩尔浓度;zi为离子价数。例如0.01mol/L Na2SO4加0.02mol/L NaCl溶液的离子强度应为:
μ=1/2(0.01×12+0.01×22+0.02×12+0.02×12) =0.045
离子强度越高,颗粒的迁移速度就越慢。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荷的颗粒能把一些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吸引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离子扩散层。一方面影响颗粒所带的电荷,降低其在电场中的电场力F,从而影响迁移速度(式2);另一方面,当加以电场时,颗粒向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即带正电荷颗粒移向负极,带负电荷颗粒移向正极,离子扩散层由于携带过剩的与颗粒符号相反的电荷,则向相反方向移动,结果因颗粒与离子扩散层之间的静电引力,使颗粒迁移速度减慢。上述(8)式是由理想的绝缘体系推导的,如果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
μ=(Q/6πrη)/(1+kμ1/2r)
k为常数,25℃,k=0.33×103,μ为离子强度。
缓冲溶液浓度低时,离子强度减少,会影响溶液的导电性,样品分子扩散加重,分辨率下降。因此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应有个适宜的范围,一般控制在0.02~0.2之间。
(3)PH
溶液的PH值决定了带电颗粒解离的程度,决定了物质所带电荷的性质和数量,也决定了样品的迁移方向。以蛋白质为例,当溶液的PH低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当溶液PH大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PH值离等电点越远,颗粒所带净电荷越多,迁移速度越快,反之越慢。图3表示了不同PH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带电荷情况及其在电场中运动状态。
<DIV class=shape style="PADDING-RIGHT: 7.2pt; PADDING-LEFT: 7.2pt; PADDING-BOTTOM: 3.6pt; PADDING-TOP: 3.6pt" v:shape="_x0000_s1092">
-H+ </DIV> |
<DIV class=shape style="PADDING-RIGHT: 7.2pt; PADDING-LEFT: 7.2pt; PADDING-BOTTOM: 3.6pt; PADDING-TOP: 3.6pt" v:shape="_x0000_s1093">
-H+ </DIV> |
PH |
PH<PI |
PH=PI |
PH>PI |
蛋白分子的电荷
|
<DIV class=shape style="PADDING-RIGHT: 7.2pt; PADDING-LEFT: 7.2pt; PADDING-BOTTOM: 3.6pt; PADDING-TOP: 3.6pt" v:shape="_x0000_s1094">
+H+ </DIV> | +H3N-R-COOH |
<DIV class=shape style="PADDING-RIGHT: 7.2pt; PADDING-LEFT: 7.2pt; PADDING-BOTTOM: 3.6pt; PADDING-TOP: 3.6pt" v:shape="_x0000_s1095">
+H+ </DIV> | +H3N -R-COO- |
H2N-R-COO- |
离子形式 |
阳离子 |
两性离子 |
阴离子 |
在电场中的迁移方向 |
向阴极 |
不迁移 |
向阳极 |
图3 蛋白质分子在不同PH条件下所带电荷及其在电场中迁移方向的示意图
因此,当分离某一蛋白质混合物时,应选择一种能扩大各种蛋白质所带电荷量差异的PH缓冲液。电泳时,正负电极接线也要随PH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带负电荷,正极应接在远离加样品的一方,以使蛋白质在支持物上定向迁移。
3.支持物
多数电泳都有支持物,如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然而支持物的结构与性质对带电颗粒的迁移率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样品的吸附,产生电渗与分子筛效应。
支持物对样品的吸附,使带电颗粒泳动过程中,摩擦力增加,一方面降低了迁移速度,另一方面导致样品拖尾,故使分辨率下降。
在电场中液体对于团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例如在纸电泳中,由于组成纸的纤维素带负电荷,因感应相吸而使与纸相接触的水层带正电荷(H3O+),使溶液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并带动物质向负极移动。如果样品原来带正电荷应向负极移动,结果由于电渗使样品移动得更快,反之就会变慢,甚至倒退。用PH 8.6的巴比妥缓冲液进行血清纸电泳,在这PH下蛋白质带负电荷应向正极移动,可是r-球蛋白却移向负极,这就是电渗造成的,因为这时溶液向负极流动,对蛋白质颗粒泳动起阻碍作用,又加上r-球蛋白分子颗粒较大,移动慢,电渗作用大于颗粒的泳动力,结果使颗粒后退。纸和淀粉等支持物电渗作用明显,醋酸纤维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渗较小。
分子筛是凝胶电泳的一个特性,用来作电泳的凝胶通常具有网状结构且具有弹性的半固体物质,具有分子筛作用,使小颗粒易透过,而大颗粒不易通过,凝胶的分子筛效应对分离样品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