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厂化学 >
化学基础 > 详细内容
- 液体制剂知识完全版
-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2/3 阅读次数:33176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三)糖浆剂的包装与贮存
第六节 高分子溶液剂
一些分子量较大的药物(通常为高分子化合物或高聚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分散体系称为高分子溶液剂。如蛋白质、酶类、纤维素类溶液、淀粉浆、胶浆、右旋糖酐、聚氧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等,常称为亲水胶体,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剂的溶剂通常为水。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高分子溶液具有与溶胶剂(疏水胶体)不同的性质,两者的相同之处是由于它们分散相质点的大小均在1~lOOnm范围。
1、带电性
很多高分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种类不同,高分子溶液所带的电荷也不一样,。蛋白质分子溶液随溶液pH值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在碱性溶液中大多数蛋白质带负电,在酸性溶液中大多数蛋白质带正电。蛋白质溶液在等电点时其分子呈中性,此时溶液的粘度、渗透压、溶解度、导电性等都变得最小。
2.稳定性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水化作用,即在水中高分子周围可形成一层较坚固的水化膜,水化膜能阻碍高分子质点的相互凝集,而使之稳定。破坏水化膜的方法之一是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另一破坏高分子水化膜的方法是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质点中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saltingout)。高分子溶液不如低分子溶液稳定,在放置过程中,会自发地聚集而沉淀或漂浮在表面,称为陈化现象。
高分子溶液由于其它因素如光线、空气、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先聚集成大粒子而后沉淀或漂浮在表面的现象,称为絮凝现象
3.渗透压
4.胶凝化
一些高分子溶液如明胶和琼脂的水溶液等,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的液体,但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成网状结构,把分散介质水全部包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凝胶有脆性与弹性两种,
(二)高分子溶液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在药剂学中,几乎所有的剂型都与高分子溶液有关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无限溶胀过程一般进行得相当慢,往往需要加以搅拌或加热才能完成。如制备明胶溶液时,可先将明胶碎成小块,于水中浸泡3~4小时,这是有限溶胀过程,然后加热并搅拌使成明胶溶液。胃蛋白酶、汞溴红、蛋白银等,其有限溶胀及无限溶胀过程进行的都较快,这类高分子化合物可撒在水面上,待其自然膨胀然后才能搅拌形成高分子溶液。若撒在水面上立即搅拌,则易形成团块,团块周围形成水化膜,能阻碍水分向团块内部扩散,影响膨胀过程。
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在水中溶解而成的制剂一般称为胶浆剂。其特点是具有粘性,对粘膜表面有覆盖作用,能延缓药物的吸收和干扰味蕾对药物的味感以及降低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常用的胶浆剂有:阿拉伯胶浆、西黄蓍胶浆、甲基纤维素胶浆、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及淀粉浆等。此外尚有含有药物的胶浆如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氯化钾胶浆、盐酸丁卡因胶浆及心电图导电胶浆等。
第七节 溶胶剂
一、概述
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它是由固体微粒(多分子聚集体)。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溶胶剂中微粒的大小一般在1一lOOnm之间,其外观与溶液一样是透明的。胶粒本身带有电荷,具有双电层(吸附层与扩散层)的结构,双电层之间存在着电位差,称为ζ电位。ζ电位的大小可以表示当胶粒碰撞时,由相同电荷互相排斥,阻碍胶粒合并的能力,这是溶胶剂稳定的主要因素。可因加入一定量电解质而破坏。溶胶剂的稳定性,可因加入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而得到改善,使其不易发生,聚集,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所形成的溶液称为保护胶体。
二、溶胶剂的制备
溶胶的制备有分散法和凝聚法两种。
(一)分散法
1.研磨法
即机械粉碎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药物,生产上常采用胶体磨。
2. 胶溶法
3.超声波分散法
(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常用的有更换溶剂法。
2.化学凝聚法
系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
来源: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面向电厂化学专业人士为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是一个公益性非赢利性的网站,无论是驻站作者原创的作品,还是由读者投稿或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所有使用必须事先征得原作者同意,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他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