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厂化学 >
化学基础 > 详细内容
- 液体制剂知识完全版
-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2/3 阅读次数:33177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第八节 混 悬 剂
一、概述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的颗粒(比胶粒大的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剂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它属于粗分散体系,分散相微粒的大小一般在o.1~ l0um;但有的可达50um或更大,混悬剂的分散介质大多为水,也有用植物油制备者。
混悬剂除要符合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颗粒应细腻均匀,颗粒大小应符合该剂型的要求;混悬剂微粒不应迅速下沉,沉降后不应结成饼状,经振摇应能迅速均匀分散,以保证能准确的分取剂量。投药时需加贴“用前振摇”或“服前摇匀”的标签。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混悬剂分散相(药物)的微粒大于胶粒,容易聚集,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混悬剂的稳定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与液体分散媒之间存在密度差,如药物微粒的密度较大,由于重力作用,静止后会发生沉降,其沉降速度符合斯托克斯(Stokes)定律:
由公式看出,微粒沉降速度V与r2、(ρ1-ρ2)成正比,与ή成反比,沉降速度越大,动力稳定性越小,为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小混悬微粒的半径;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增大分散介质的粘度;其中尤以减小混悬微粒的半径最为有效,在条件一定时,r减小1倍,沉降速度可降低4倍。
(二)混悬微粒的电荷与水化
与胶体微粒相似,微粒表面的电荷与介质中相反离子之间可构成双电层,产生ξ电位。由于微粒表面带有电荷,水分子便在微粒周围定向排列形成水化膜,微粒的电荷与水化膜均能阻碍微粒的合并。增加了混悬剂的聚结稳定性。
(三)絮凝作用
如果向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电解质,使ξ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混悬微粒就会变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而沉降,使ΔA,降低。这个过程称为絮凝,絮凝沉淀物体积较大,振摇后容易再分散成为均匀的混悬剂。为了保证混悬剂的稳定性,一般可控制ξ电位在20~25mA,使其恰能发生絮凝为宜。
(四)微粒的增长与晶型的转变
制备混悬剂时,不仅要考虑粒子大小,还应考虑粒子大小的一致性,许多结晶性药物,都可能有几种晶型存在,但在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只有一种晶型是最稳定的,称稳定型,其它晶型都不稳定,但在一定时间后,就会转变为稳定型,这种热力学不稳定晶型,一般称为亚稳定晶型。由于亚稳定晶型常有较大的溶解度和较高的溶解速度,在体内吸收也较快,所以在药剂中常选用亚稳定晶型,以提高疗效。但在药剂的贮存或制备过程中,亚稳定型必然要向稳定型转变,对此一般可采用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如混悬剂中添加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如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阿拉伯胶及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等,被微粒表面吸附可有效地延缓晶型的转变。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六)流变性
在适当的外力F作用下,物质所具有的流动和变形的性能,称为流变性。量度物质流变性最常用的物理量是粘度。流体可分为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两大类。
1.牛顿流体
表现为切变应力与切变速度成正比,其粘度与切变应力无关,即无论切变应力多大,粘度总是一个常数,这是牛顿流体的特征,如水、植物油、甘油、糖浆都是牛顿流体。混悬剂如为牛顿流体,静置时药物微粒沉降,再粘结成饼块,难以重新分散。
2.非牛顿流体
即不符合切变速度与切变应力成正比关系的流体,其粘度是随切变应力的变化而变化,即切变应力/切变速度≠常数。如高分子溶液、溶胶、乳浊液、软膏剂及有些混悬剂分散体系,均属于非牛顿流体。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混悬剂为不稳定分散体系,为了增加其稳定性,以适应临床需要,可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常用稳定剂有以下几种:
(一)润湿剂
润湿是指由固—气两相结合状态转变成固—液二相的结合状态。用疏水性药物配制混悬剂时,必须加入润湿剂,以使药物能被水润湿。润湿剂应具有表面活性作用,HLB值一般在7~9之间,且有合适的溶解度。外用润湿剂可用肥皂,月桂醇硫酸钠、二辛酸酯磺酸钠、磺化蓖麻油、司盘类。内服可用吐温类(如吐温20、吐温60、吐温80等)。
(二)助悬剂
助悬剂的主要作用是可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
1.低分子助悬剂
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
分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类。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有:阿拉伯胶(粉末或胶浆,一般用量为5%~15%)、西黄蓍胶(粉末或胶浆,因粘度大,一般用量为0.5%一1%)、琼脂(用量为o.35%一o.5%)、淀粉浆(2%)、海藻酸钠、白芨胶或桃胶等。使用天然高分子助悬剂的同时,应加入防腐剂,如苯甲酸类、尼泊金类或酚类等,
合成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p比咯烷酮、聚乙烯醇等。它们的水溶液均透明,一般用量为o.1%~1%。
3.硅酸类
常用的有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4.触变胶
触变胶可使混悬微粒稳定的分散于介质中而不易聚集沉降。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一)分散法
系将固体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微粒分散度要求后,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的方法。分散法制备混悬液与药物的亲水性有关。如氧化锌、炉甘石、次硝酸铋、次碳酸铋;碳酸钙;碳酸镁、某些磺胺类等亲水性药物,一般可先干研磨到一定程度,再加水或与水极性相近的分散媒进行加液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然后加入其余的液体至全量。加液研磨可使粉碎过程容易进行,加入液体的量对研磨效果有很大关系,通常1份药物加o.4~o.6份液体即能产生最大的分散效果。加入的液体通常是处方中所含有的,如水、芳香水、糖浆、甘油等。也可将称好的药物置于干净容器内,加适量水,使药物粒子慢慢吸水膨胀,为使药物有足够的分散度,对一些质重的药物可采用“水飞法”,疏水性药物如硫磺等,制备时应先将疏水性药物加润湿剂研磨,再加其它液体研磨,最后加水性液体稀释得均匀的混悬剂。
(二)凝聚法
系将分子或离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分散介质中聚集成新相的方法。
1.化学凝聚法
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经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的药物悬浮于液体中制成混悬剂2.微粒结晶法(物理凝聚法)
将药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到另一不同性质的冷溶剂中,通过溶剂的转换作用,使之快速结晶
来源: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面向电厂化学专业人士为主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是一个公益性非赢利性的网站,无论是驻站作者原创的作品,还是由读者投稿或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所有使用必须事先征得原作者同意,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他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