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作功发电后剩余水蒸汽的温度约
50℃,蒸汽压约
0.05个大气压。据此,上次提出在
100℃以上“二次蒸发”海水的方案不可行。本想再提一个
50℃下低压制淡水的方案,但现在已经有了太阳能方案,也就不必再考虑了。
50℃的水蒸汽与常温差别不大,用来作功能力很小。目前主要的应用是“热电联营”,利用这些剩余蒸汽来为城市、工厂等供热。但是,这种供热方式其实效率很低,浪费很大。因为热能是很容易散失的,而供热的户外管道又很长,真正需要热能的却只是户内用户。同时,建设大量的供热管道也需要不少投资。相对而言,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很小。如能大幅降低发电成本,采用电能来制暖要经济得多。但是,我国目前主要发电方式是火电,使用汽轮机,其发电效率通常只有35%左右。
为什么汽轮机的效率会这么低呢?一般教材的解释是由于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等的损耗。这些教材的编者们说:根据热机效率公式,蒸汽作功时的温度是580℃,相当于853K;作功后50℃,相当于323K,因此理论上最高的效率为(853-323)/853=62%。他们将损失的27%(接近62%的一半)的效率归之于“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等原因。
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如接近一半的效率损失在“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上,还叫什么“专业”工厂?通常,这种损失应为20%~30%左右,据此汽轮机发电(或作功)的普遍效率应为62%x0.75=46.5%。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他们不恰当地套用了热机的理论公式,没有考虑到工质――水的相变过程和汽化热对效率的影响。由于水在汽轮机作工发电的内循环中存在这种相变过程和汽化热,就不能直接等效为理想气体,而需要一步步计算其输入、输出的能量关系。
一克水,原始温度为20℃,变成580℃的水蒸汽(假设保持一个大气压不变),要经过三个过程:
1) 20℃水~100℃水,吸收能量4.18x(100-20)=334.4焦耳;
2) 100℃水~100℃水蒸汽,吸收能量2253.02焦耳;
3) 100℃水蒸汽~580℃水蒸汽,吸收能量4.18x(580-100)=2006.4焦耳。
三项合计为4593.82焦耳。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水蒸汽的比热容是估算。网上有资料称100℃~300℃时,水蒸汽在“等容状态”下比热容为0.36卡/(克x度),即1.5048焦耳/(克x度),我认为这个数字有问题。首先我们不知道这个值是在何种状态(气压范围)下测出的。另外,给水和水蒸汽加热,都是使水分子的动能增大。只不过这个增加的动能在低于100℃时,尚不能使水分子大批脱离氢键的束缚,因而保持液体形态而已。此时,动能的增加表现为水分子间相互振动加剧(热水比冷水的体积略有膨胀就是证明)。高于100℃时,则直接表现为水分子空间飞行速度的增加。因此水蒸汽的比热容应和水大致相同。
一克580℃的水蒸汽作功后变成50℃水蒸汽,其内能减少为4.18x(580-50)=2215.4焦耳。因此,这种汽轮机发电理论上最大的效率为2215.4/4593.82=48%。如考虑25%的热传导、热辐射和机械摩擦损失,则效率为36%左右,与35%的实际值很接近,证明我的估算方法是正确的。汽轮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汽化热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白白浪费了,或者只是用来作低效率的“热电联营”。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汽化热来重新加热和汽化水,如下图二。这样,内循环的水,始、末温度和形态均相同,理论上这种“改进汽轮机”的发电效率为
100%,实际也可以做到
75%以上。汽化池也不必采用锅炉加热,直接利用热交换管道传送常温水蒸汽即可。其设计类似于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装置。

这就意味着,汽轮机发电的普遍效率可以由目前的
35%提高到
75%,足足一倍有多。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采用汽轮机的固定场合,例如火电厂、核电厂、大型动力机械和远洋船舶等。由于我国
80%以上的电力来源于火电,而火电的主要运营成本就是燃料――煤炭,这就是说,每度电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也减少一半。当电力成本大幅下降后,将有更多的家庭采用电炉、电炒锅等炊具,更多的单位和工厂采用电能制热,从而节约更多的天热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等一次能源和准一次能源。
因此,本文所提的两个设计如可行,将一举缓解中国目前大部分的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形势,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具有无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个设计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设计,不应由哪一家公司专利垄断,获取不道德的利益。当然,对于外国人或可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