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
第二节 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设备现代化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宏观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但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先进水平,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但各国又都有其特色。它是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工程。
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思想现代化
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建立对设备一生的全系统、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思想。树立管理是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市场、经营、竞争、效益观念。树立信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管理目标现代化
追求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努力使设备一生各阶段的投人最低,产出最高。
3.管理方针现代化
以安全为基础,坚持“安全第一方针”,消灭人身事故,使设备事故降低为零。努力做到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与经济性相统一。
4.管理组织现代化
努力做到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劳动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现代化。要以管理有效为原则,实现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职能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5.管理制度现代化
推行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推动制造与使用的结合。实行设备使用全过程的全员管理与社会大系统维修管理相结合,推进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
6.管理标准现代化
实行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业,建立完善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7.管理方法现代化
主要运用系统工程、可靠性、维修工程、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员维修、网络技术、决策技术、ABC 管理法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实浮施综合管理。
8.管理手段现代化
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施设备倾向性管理,进行设备动态管理,做到设备受控。
9.管理人才现代化
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队伍。这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根本所在。
10.管理措施现代化
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系统,实施设备管理体系的P (计划)D (实施) C (检查)A (改进)循环,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第三节 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演变
工业发展从手工业直至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随着科技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维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尽管设备维修管理有许多学派,有许多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从设备管理发展史来看,它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有以下基本方式:
1 .事后维修(故障维修)
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合格水平以下的非计划性维修。在18 世纪1760 年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工业化生产开始以后长期以来, 设备维修主要是采取事后维修。这是比较原始的维修方式,一般是操作人员兼顾维修并凭经验进行,设备不坏不修,坏了就修,也称为“兼修”方式。它的特点是设备比较简单,科技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管理意识薄弱,维修处于从属地位。在现代设备管理要求下,事后维修在以下两方面仍然存在:一是维修策略中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多余配置的设备或从经营(费用)上采用其他维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可以实行事后维修;二是突发事故,设备强迫停用,实行故障维修。
2 .预防维修
从19 世纪后期(1870 年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代表)开始,重工业系统逐步形成,发展到流水线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从20 世纪4O 年代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开始,科技突飞猛进,设备逐步实现自动化。相应地设备维修管理也逐步推行预防维修管理。这个时期,操作与维修有了专业分工,步人“专修”阶段。
在我国设备预防维修管理中,又分为:
( l )计划预维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萧条,当时的设备维修管理基本上是照搬当时西方国家的方式。建国后,从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学习和实行前苏联的计划预防维修制,这是一种以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为依据的一套定额标准,规定了设备修理周期,按计划周期表对设备进行维修。严格地说,设备一出厂,维修周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它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是一种强制性维修手段。我国电力企业的维修体制,长期以来执行这种传统方式,有的企业沿用至今。
在这种维修体制下,发电企业保持了庞大的维修队伍,大分场、小分场全套配备,加上企业办社会,一个电厂容量不大,但职工动辄上千人,几千人,劳动生产率低下。特别是,采用这种维修方法已充分暴露了存在大量过维修现象,维修费用高,综合效率低。当然,也会发生欠维修。
( 2 )全员设备维修。预防维修首先在美国推行,日本在20 世纪60 年代引进后,吸取了英国综合工程学,中国鞍纲宪法的设备群众路线管理,并结合本国实际,创新和发展为全员设备维修管理。
全员设备维修是以点检为基础的维修。它制定了严格的点检流程,依据点检发现的设备问题,及时编制和修订检修计划,适时对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有效地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经过国内部分发电厂的推行和实践,认为这种维修方式是与状态检修相适应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推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制造质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单机和系统联动,发电企业的机、电、炉、仪、自控等多专业综合,实行企业内部系统专业性管理。
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特别是新建电厂)基本上都具备了以上条件, 并积极实施这种维修方式。
3.预知维修(状态检修)
从20 世纪so 年代起(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代表),生产向集约化发展,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实现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并向智能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发展,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并向巨型、微型、网络、智能化方向发展,设备发生事故,其损失和影响重大,设备的状态检修也就应运而生。
预知维修即状态检修是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维修。采用这种维修方式不仅要有多种管理理论为指导,而且要有可靠的监测和诊断技术手段为后盾。设备管理也朝着社会化、专业化乃至国际化方向发展,并出现运行人员参与维修的趋势。 实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在设计上广泛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行在线监测。在维修上采取了高级诊断技术,实行离线监测,根据状态监测和技术诊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设备异常,预知设备故障,在故障发生前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维修。这是一种最合理的维修方式。但是,进行状态监测和设备诊断,所需投人费用较大,常用于关键设备、重点部位。
应当指出:全员设备维修和预知维修是一脉相承的,点检是为了确定运行中设备的状态,点检基础上的定修也可以说是在实施状态检修。两者在性质卜士分接近,无非是对状态的掌握程度,后者具备更准确的检测手段,对设备状态的确定更有把握而已。因此,很多学者把点检定修视作状态检修的初级阶段。
4 .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
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是基于设备的一生管理理念为基础,它跳出企业内部专业维修的圈子,重点研究从设备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维修管理。把设备生产过程、安装过程、使用维修过程、社会支援过程、更新废弃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社会大系统维修体系。如果说在上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设备维修体系,基本上做到技术和备件依靠本系统或自身可以解决,而进人21 世纪,特别是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以后,单靠企业自有维修体系,不但是不经济的,而且也是难以继续维持和发展其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实行社会大系统维修无疑是维修管理改革的方向,是维修实行市场化的长远目标。
5 .维修预防
维修预防就是设备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认真改进其可靠性和维修性,从设计、制造上提高质量,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又称为无维修设计。也有采用等寿命设计。使用这类设备,其维修概率趋近于零。采用维修预防, 设备可靠性特别高,但费用也特别高。目前,比较多的是用在航天器等设备上。在发电设备中,也用在一部分先进设备的关键部位、关键设备和重要控制设备上。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先进发电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已经建成了一批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的发电企业,综合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总的看,设备维修管理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模式,特别是老电厂,鱼需进行维修体制的改革。目前新建或引进国外设备的电厂,已实施或正在实施预防维修体系。从20 世纪oo 年代起逐步推广宝钢电厂的全员设备维修管理(点检定修制)以来,国内已有近80 家发电企业组织实施或正在实施,向状态检修迈进了一大步。
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