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厂化学 > 油煤分析 > 详细内容
[油分析专区] 润滑及润滑油基本知识讲解
发布时间:2009/6/13  阅读次数:1058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润滑课堂------润滑及润滑油基本知识讲解(1)
  润滑脂的常识
  
A:选用
润滑脂选用依据BMV8D-G272X-MHMXW-4DY9G-M8YTQ
操作温度因素:确定润滑脂的高温、低温性能
操作方法因素:是否集中润滑,确定润滑脂的稠度和流动性能
环境介质因素:确定润滑脂的抗水性、耐酸碱性、耐化学介质等
使用周期因素:确定润滑脂的抗氧化性和长寿命的特性
转速因素:确定润滑脂的基础油粘度、机械安定性、稠度等
负荷因素:确定润滑脂的极压和抗磨性能
设备因素:根据摩擦副的特征确定润滑脂的稠度、基础油粘度和耐负荷能力等
环境因素:确定润滑脂的耐高真空和耐辐射性能
其他因素:确定润滑脂的密封、降振、防腐蚀性以及是否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等
  
  
B:了解润滑脂
  
  润滑脂(Grease)是将稠化剂分散于基础油(液体润滑剂)中所组成的一种稳定的固体或半固体产品。这种产品可以加入旨在改善某种特性的添加剂和/或填料。
润滑脂的组成:
稠化剂(Thicker
在基础油(液体润滑剂)中分散并形成骨架,使液体润滑剂被吸附和固定在骨架之中,从而形成具有塑性的半固体润滑脂。
稠化剂应具有的性质:
分散性、表面亲油性、稳定性、防腐性
基础油(或液体润滑剂) Base oil
润滑脂是具有结构骨架的两相分散体系,基础油是这种分散体系的分散相。
基础油是润滑脂的主体,占润滑脂重量的70%98%
添加剂
润滑脂添加剂是添加到润滑脂中,以改进其使用性能的物质。它可以改进润滑脂本身固有的性质,也可以赋予原来不具有的性质。
润滑脂的结构
润滑脂的结构是润滑脂的稠化剂、基础油和添加剂组分颗粒的物理排列。这种排列的特性决定着润滑脂的外观和物理性
  
  
·润滑脂概述  
极压、抗磨性能
   对负荷较大设备的润滑在润滑脂中都加入一定的极压或抗磨添加剂,以提高脂的极压抗磨性能。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能是很重要的指标,极压抗磨性能不好,就会导致设备的磨损严重,使设备损坏引发设备事故。
对极压、抗磨性能的测定有四种方法:
       1.梯姆肯试验
       该试验是在梯姆肯试验机上进行,将润滑脂以一定流量加在一定负荷一定转速的金属环与金属块的摩擦副之间。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转后观察金属块上的磨痕来判断润滑脂的极压性能用OK值表示。
       1.1考察润滑脂在线形接触下抵抗负荷的能力。
       1.2试验方法:SH/T 0203
       2.四球试验(GB/T 3142
       四球试验是将润滑脂装入球盒中,在规定的负荷下上面一个钢球对着下面静止的三个钢球以一定的转速旋转。一定时间后测其磨迹直径来判断润滑脂的极压性能。
       该方法有三种表示:PB值、PD值、ZMZ
       PB值:是指在试验条件不发生卡咬的最大负荷,用N表示。
       PD值:是在试验条件下使转动球与三个静止的球发生烧结的最小负荷,用 N表示。
       ZMZ值:润滑脂在所加负荷下抗极压能力的一个指数。试验时负荷按0.1对数单位的间隔逐级加到三个静止的钢球上,取烧结负荷前十次试验结果计算ZMZ值,用N表示。
       3.四球试验(GB/T12583)该方法有三种表示方法:PB值、PD值、LWI
LWI值:是指在所加负荷下润滑剂使磨损减少到最小的极压能力指数。在本试验条件下,它等于在烧结点以前按0.1对数单位负荷加到三个静止球上,做十次试验所测得的校正负荷的平均值。
       4.抗磨性能(SH/T 0204
       在四球长磨试验机上,在规定的负荷条件下,上面的一个钢球对着表面涂有试样的下面三个静止的钢球旋转,试验结束后测量下面三个钢球的磨痕直径,以磨痕直径的大小来判断润滑脂的抗磨性能。
       4.1 意义:此方法用于测定不同润滑脂在试验条件下的相对磨损性能,不能区别极压和非极压润滑脂。
  
  
锥入度: 锥入度是衡量润滑脂稠度及软硬程度的指标。
1.1 定义
     在规定的负荷、时间和温度条件下锥体落入试样的深度。其单位以0.1mm表示。锥入度值越大,表示润滑脂越软,反之就越硬。
1.2 测定方法
       测定锥入度的仪器为锥入度测定计。
       测定方法为国家标准GB/T26991,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DIS2173
1.3 基本概念及意义
1.3.1不工作锥入度:试样在尽可能少搅动的情况下,从样品容器转移到工作器脂杯测定的锥入度。
       意义:测定润滑脂从容器中移入使用设备过程中锥入度的变化。
1.3.2工作锥入度:试样在润滑脂工作器中经过60次往复工作后测定的锥入度。
       意义: (1) 表示润滑脂的流动性。  
       (2) 按工作锥入度范围划分润滑脂的牌号。
       按工作锥入度范围划分九个牌号
         稠度号             锥入度范围(0.1mm         状态
                 000#                     445~475                             液态
                 00#                       400~430                             接近液态
                 0#                         355~385                             极软
                 1#                         310~340                             非常软
                 2#                         265~295                            
                 3#                         220~250                            
                 4#                         175~205                            
                 5#                         130~160                             非常硬
                 6#                         85~115                               极硬
       (3) 依据用途选择不同稠度的润滑脂
         如:       集中供脂                         0#1#
                         轴承润滑                         2#3#
                         齿轮润滑                         000#00#0#
1.3.3 延长工作锥入度:试样在润滑脂工作器中,多于60次往复工作后测定的锥入度,一般有10000次、100000次等。
意义:(1) 反映润滑脂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2) 一定程度上反映润滑脂的寿命。
  
  
滴点
1.1定义:润滑脂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润滑脂随温度升高而变软,从脂杯中流出第一滴液体(或油柱)时温度。
1.2 滴点的测定方法有三种
       GB/T270
       GB/4929ASTM   D566ISO 2167
       GB/3498(润滑脂宽温度范围滴点测定法)、ASTM   D2665
1.3 滴点的测定意义
       (1) 滴点是润滑脂耐热性指标,通过滴点可以粗略地了解润滑脂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润滑脂的最高使用温度应低于其滴点30~50℃,对于低转速的使用情况,润滑脂的最高使用温度可低于滴点15~30℃。高滴点润滑脂如复合皂基润滑脂、膨润土脂等滴点和最高使用温度之间无直接关系。
       应当注意的是:滴点不是确定润滑脂最高使用温度的唯一参数。 确定润滑脂的最高使用温度,除滴点外还看其在高温下的稠度,基础油、稠化剂的抗氧化能力。高温下胶体安定性等参数。
       (2) 通过滴点可以粗略地判断润滑脂大致类型。
       (3) 在制备润滑脂时,可将滴点用作质量控制项目。同类型的润滑脂相继批次间,如滴点波动较大,表明各组份的性质或各组份比例或制造工艺出现某些异常。
  
润滑脂的触变性
指润滑脂受到剪切作用时,稠度下降发生软化,而当剪切作用力停止后稠度会逐步恢复的特性。
       润滑脂在受到剪切作用时,构成连续骨架的个别皂纤维之间的接触部分开始滑动至脱开,使体系从变形到流动。在长期或高剪力作用下,皂纤维本身也会遭到破坏而被剪断,因此表现为稠度下降。剪切作用停止后,结构骨架又开始恢复。但皂纤维重新排列要一定时间,所以稠度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重新形成的骨架也与原来的有差别。例如,随皂纤维的接触点减少,结构骨架就比原来未破坏前的强度低,稠度下降。反之,随皂纤维数增加,接触点增多,稠度就比原来的大。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剪速与剪力的关系是润滑脂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流动和变形的特性,主要表现如下:
       (1) 当润滑脂不受外力作用时,能象固体一样保持一定形状,即在静止时不会自动流失。
       (2) 当受到微弱外力作用后,产生弹性变形;移去外力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与形状,呈现出固体的弹性特性。
       (3) 当施加的外力足够大时,润滑脂发生形变和流动,而不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和形状,因此润滑脂在机械运转部件上的启动力矩比液体润滑油大。
       (4) 在润滑脂流动过程中,随着所受剪应力增大,皂纤维在不同程度上定向排列,会使体系的表观粘度(或相似粘度)随之减小。在此阶段,润滑脂的表观粘度随剪速的增大而减小。
       (5) 在受到极高剪应力的情况下(剪速很大),润滑脂的流动象牛顿流体一样,粘度能保持一个常数,而不再随剪速的变化而改变。
  
  
附加
·润滑油粘度指标及意义
粘度:粘度是液体分子间的内摩擦力。分为动力粘度(η)、运动粘度(υ)、条件粘度:
       动力粘度(η):面积各为1cm2且相距1cm的两层液体,当他们以1cm/s的速度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内摩擦力。   单位是P·smP·s
       运动粘度(υ): 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液体密度(ρ)之比。即υ= η/ ρ,运动粘度的单位是mm2/s。运动粘度与温度有关。
       条件粘度:在特定试验条件下的粘度,如恩氏粘度(。E)、塞氏粘度(SUSSUV)、雷氏粘度。
       粘度的意义:
       划分油品牌号的依据:工业油按40℃时的运动粘度划分牌号,根据中心值的±10%确定粘度等级。如N32牌号的粘度范围是28.835.2mm2/s。车用油是按100℃时的运动粘度划分牌号。
       正确选油的依据之一。
       工艺设计参数之一。
       反映油品的组成。
润滑课堂------润滑及润滑油基本知识讲解(2)
润滑油脂选用原则
  1 润滑油脂选用通则
  
       各种机械设备由于设计及工况不同,对润滑油脂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用润滑油脂的基本要求如下,供用户参考。
  
1.1 质量要求
  
       润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摩擦、降低磨损。润滑油润滑还可以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因此,必须根据机械设备的操作条件来选用不同质量要求的润滑油脂。例如,对于不同压缩比的汽油发动机,就应该选用相应质量等级的汽油机油。正是由于汽油发动机的变化,才带动了汽油机油的升级换代。
  
       在选择机械零部件的润滑油时,需要同时考虑润滑系统。循环式润滑系统特别要求选用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性优良的润滑油,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并且容易分离水分和清除机械杂质。
  
1.2 润滑要求
  
       汽车发动机运转时,由于在摩擦部件容易产生油泥、结焦和积炭,必须要求在发动机油中添加清净分散剂等添加剂,而且以清净分散剂为主。
  
       工业机械设备的循环润滑系统由于要求能很快分离水分子和沉降杂质,所以不宜在工业润滑油中加入清净分散剂。
  
       对于负荷高的润滑部位,经常可能出现边界摩擦状态,要求选用添加抗磨剂和极压剂的润滑油。
  
1.3 润滑油或润滑脂的选用
  
       润滑油一般能形成流体润滑,使摩擦副的两个摩擦表面被油膜完全隔开,减少摩擦表面的摩擦,降低磨损,同时具有冷却降温作用,因此,润滑油是机械设备润滑之首选。
  
       润滑脂能很好地粘附在机械设备摩擦部件的表面上,不容易流失和滑落,特别是当热或机械作用逐渐变小,乃至消失时,润滑脂逐渐变稠,并恢复到一定的稠度,因此选用润滑脂润滑不需要经常添加,且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可以适用于一些工况。例如较高温或较低温、重负荷和震动负荷、中速或低速、经常间歇或往复运动的轴承,特别是处于垂直位置的机械设备。同时,由于润滑脂膜比润滑油膜厚,可以防护空气、水分、尘土和碎屑进入摩擦部件的表面。
  
  
  
1.4 粘度的选择
  
       润滑油的粘度是形成润滑油膜的基本因素。在中转速、中负荷和温度不太高的工况下,选用中粘度润滑油。在重负荷、低转速和温度较高的工况下,选用高粘度润滑油或添加极压抗磨剂的润滑油。在低负荷、高转速和低温等工况下,选用低粘度润滑油。
  
       在使用温度范围宽、轻负荷和高转速,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工况下,选用合成润滑油。
  
  
1.5 润滑方式
  
答:常见的润滑方式有以下几种:
(1)、手工润滑
(2)、油浸润滑
(3)、滴油润滑
(4)、飞溅润滑
(5)、油绳润滑
(6)、油雾润滑
(7)、中央集中润滑
  
  
       采用飞溅润滑、油浴润滑、循环润滑和油环润滑等润滑方式,润滑油在系统中反复使用,而且经常是分散成极小的油滴,与空气接触多,容易氧化变质,应该选用高质量等级的润滑油,并添加抗氧剂、防锈剂、防腐剂和抗乳化剂。
  
       使用油壶、油芯、油杯、油绳、油链等润滑方式,可选用质量等级较低、粘度较高的全损耗系统油。
  
1.6 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温度直接影响选用润滑油脂。一般说,使用温度低于60 ℃时,氧化反应不明显;但是,超过60℃时,每提高10℃,氧化速率成倍增长,润滑油的寿命也可能减半。
  
       为降低润滑部位或润滑系统内的润滑油温度,可以考虑加装冷却器或散热片,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大气中的湿度对选用润滑油也有一定影响。在大气中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容易引起机械部件金属表面生锈,应该选用防锈剂的润滑油。大气中含盐分较高时,应该选用对海水具有防锈能力的润滑油。
  
1.7 制造商的规定
  
       对于进口的或国产的机械设备,应当遵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使用润滑油。若说明书同时列出国内外主要供应商的润滑油品牌、品种、质量等级等,由于对于同一润滑部位各品牌油品质量大致相近或相当,应该详细研究不同品牌的说明书及规格,由厂方和供应商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决定,更为妥当。
  
    
润滑脂更换参考指标
  
   润滑脂
锥入度变化 45
滴点变化 15
含油量(旧脂/新脂之比) 70
铜片腐蚀     不合格
其它
混入杂质
氧化变质
有水乳化现象    
(砂尘、金属粉末等)
有腐臭气味
润滑油更换参考指标
用油换油参考指标
常见的理化性能项目
  常见的理化性能项目
  
(1)密度和相对密度(Density and Relative density)
  
密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以g/cm3kg/m3表示。
  
相对密度亦称比重,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标准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之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也就没有单位。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1884GB/T 2540,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4052D941、英国IP 160、德国DIN 51757ISO 3675等。
  
(2)色度(Colourity)
  
色度是在规定条件下,油品的颜色最接近某一号标准色板的颜色时所测得的结果。色度是用来初步鉴别油品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氧化变质程度的标志。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555GB/T 6540,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156D1500、英国IP 196ISO 2049等。
  
(3)粘度(Viscosity)
  
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也是评价油品流动性的最基本指标。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运动粘度(Kinematic viscosity)
  
运动粘度是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mm2/s表示。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65GB 11137,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455、英国IP 71、德国DIN 51562ISO 3105等。美国常用的条件粘度是赛氏(Saybolt)(SUS),而雷氏(Redwood)秒则是英国常用的条件粘度。
  
(5)动力粘度(Dynamic viscosity)
  
动力粘度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所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Pa·s表示,习惯用cP表示。1cP=10-3Pa·s。在低温下测定的动力粘度可以表示油品的低温启动性。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506,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2983、英国IP 230267、德国DIN 53018等。
  
(6)粘度指数(Viscosity index)
  
粘度指数是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的一个约定量值。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越小。一般以VI表示。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19952541,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2270、英国IP 226、德国DIN 51564ISO 2909等。
  
(7)闪点(Flash point)
  
开口闪点是用规定的开口±-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闪点,以℃表示。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加热,其油蒸气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一般说,闪点越高,油品的使用温度也越高。但是,闪点不等于高温使用极限。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536,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92、英国IP 36、德国DIN 51376ISO 2592等。
  
(8)倾点和凝点(Pour point and Solidification point)
  
倾点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凝点是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以℃表示。
  
倾点或凝点是一个条件试验值,并不等于实际使用的流动极限。但是,倾点或凝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性越好。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535(倾点)GB/T 510(凝点),相应的国外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D97、英国IP 15、德国DIN 51597ISO 3016等。
  
(9)酸值(Acid number)
  
中和lg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酸值,以mgKOH/g表示。酸值用来反映油品中所含有机酸的总量,如环烷酸和油品?-氧化而生成的有机酸性产物。油品氧化越严重,其酸值增值越大,因此,它是油品变质的主要指标。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64
  
(10)中和值(Neutralization value)
  
中和值是油品酸碱性的量度,也是油品的酸值或碱值的习惯统称,是以中和一定重量的油品所需的碱或酸的相当量来表示的数值。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4945,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974、英国IP 139、德国DIN 51588(1)ISO 6618等。
  
(11)总碱值(Total Base Number, TBN)
  
总碱值表示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存在于lg油品中全部碱性组分所需的酸量,以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总碱值是测定润滑油中有效添加剂成分的一个指标,表示内燃机油的清净性与中和能力。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SH/T 0251,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28964739、英国IP 276、德国DIN 51537ISO 3771等。
  
(12)皂化值(Saponification value)
  
皂化值表示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并皂化lg物质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8021,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94、英国IP 136、德国DIN 51559(1)ISO 6293等。
  
(13)康氏残炭(Conradson carbon residue)
  
康氏残炭是用康拉-德逊残炭测定器所测得的残炭。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由于受热蒸发,燃烧后残余的炭渣称为残炭。残炭值的大小与油品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变质程度有关。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68,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189、英国IP 13、德国DIN 51551ISO 6615等。
  
(14)水分(Water content)
  
水分是指油品中的含水量。油品中一般不允许含水。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60,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951123、英国IP74、德国DIN 51582ISO 3733等。
  
(15)灰分(Ash)
  
灰分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油品被碳化后的残留物?-煅烧所得的无机物,以%表示。油品中的灰分会增加发动机内的积炭,加大机件的磨损。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508,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1119ISO 6245等。
  
(16)硫酸盐灰分(Sulfated ash content)
  
硫酸盐灰分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油品的碳化残留物?-硫酸处理,转化为硫酸盐后的灼烧恒重物,以%表示。此方法适用于测定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的硫酸盐灰分。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433,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874、英国IP 163、德国DIN 51575ISO 3987等。
  
(17)机械杂质(Mechanical impurities)
  
机械杂质是存在于油品中所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511

润滑课堂------润滑及润滑油基本知识讲解(3)
(18)不溶物(Insolubes)
  
将油品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通过过滤残留在滤纸上的杂质即为不溶物。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8926,适用于测定用过的润滑油中正戊烷和甲苯不溶物。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893D4055、德国DIN 51365E51392E等。
  
(19)泡沫性(Foaming characteristics)
  
泡沫-性是在规定条件下测定的油品泡沫-倾向性和泡沫-稳定性,可判断其中混入空气后油气的分离能力。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12579,相应的国外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892、英国IP 146、德国DIN 51566EISO DP 6247等。
  
(20)抗乳化性(Demulsibility)
  
抗乳化性是油品和水形成的乳化液分为两层的能力。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80227305,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27111401、英国IP 19、德国DIN 51599ISO 6614等。
  
(21)苯胺点(Anline point)
  
油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等体积的苯胺完全混溶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苯胺点,以℃表示。苯胺点越低,说明油品中芳烃含量越高。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87,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611、英国IP 64、德国DIN 51787ISO 2977等。
  
(22)硫含量(Sulfur content)
  
硫含量是存在于油品中的硫及其衍生物(硫化氢、硫醇、二硫化物等)的含量,以%表示。它主要反映油品的精制深度和所加工原-油的组成特性。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87,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1552、英国IP 243、德国DIN 51400ISO 4260等。
  
(23)腐蚀试验(Corrosion test)
  
腐蚀试验是在规定条件下测试油品对金属的腐蚀作用的试验,以定性地判断油品中含酸性物质的多少。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391SH/T 0195,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130、英国IP 154ISO 2160等。
  
(24)防锈性(Rustpreventing characteristics)
  
防锈性是油品阻止与其相接触的金属生锈的能力。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11143,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665、英国IP 135、德国DIN 51585ISO 7120等。
  
(25)馏程(Distillation range)
  
馏程是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馏所得到的、以初馏点和终馏点表示其特征的温度范围。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255,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86、英国IP 123、德国DIN 51567ISO 3405等。
  
(26)氧化安定性(Oxidation stability)
  
氧化安定性是油品抵抗大气(或氧气)的作用而保持其性质不发生永久变化的能力。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12581,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943、英国IP 54、德国DIN 51587ISO 4263等。此外,还有旋转氧弹测定方法SH/T 0193,相应地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2272等。
  
(27)蒸发损失(Evaporation loss)
  
蒸发损失是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发后其损失量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GB/T 7325,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ASTM D 972D2887、德国DIN 51581
  
  
  
  
  
  
小常识
  
如何鉴别润滑油中是否含水  
  
  当润滑油中混有水分时,不但使油膜强度降低,而且会产生泡沫或使机油乳化变质。轻则使机件生锈,重则引起拉缸、烧瓦等严重的机械事故。
  
  润滑油中进水量超过规定值的原因有三。一是保管不当,二是使用中油汽、水汽冷凝污染,三是水套破损等其它原因造成冷却水渗入。在使用中怎样鉴别润滑油中是否含有水分呢?
观察法。发动机起动前抽出机油尺观察机油尺上粘附的机油。若机油尺上有许多小水泡则说明油中含有水分。也可将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若油中含有水分,润滑油将会变成乳白色并伴有泡沫。含水量越多其泡沫就越多。
放水法。发动机起动前或熄火后(待油温完全冷却),松开放油塞,如有水放出说明油中含有较多水分。
燃烧实验法。在烧热的铁棒或铁网上浇上润滑油。若有"噼噼啪啪"的响声,说明机油中含有较多的水分。也可放出少量润滑油,倒入杯中加热实验。若随着油温升高而油中的小气泡逐渐消失,说明油中含有水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