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油砂 tar sands
亦称油砂。含有原油(或焦油)的孔隙性岩层。油砂一般呈暗褐色至黑色,多具强烈的油腻感。若钻井中发现油砂,说明其下有含油层。
醇类燃料 alcohol fuel
用作发动机燃料的有机含氧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是醇类物,如工业甲醇和乙醇,用作甲醇燃料或酒精燃料,一般与石油燃料掺合使用,常用掺合比例为3%~20%,以节省车用汽油。掺和后仍保持原石油燃料基本性质,不必改造发动机。单独使用醇类作为车用发动机燃料的工作正在试验。
甲醇燃料 methanol fuel
参见“醇类燃料”内容。
燃料油 fuel oil
重质石油产品,棕黄至棕黑色的黏稠液体,是沸点300℃ 以上的复杂烃类和少量含硫、氮、氧等非烃化合物的混合物。分为内燃机燃料油和炉用燃料油两大类。前者由减压渣油与催化柴油等调和而成,用于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机;后者又称重油,主要由减压渣油、裂化渣油或二者混合制得,必要时经减黏裂化或调入适量裂化轻质油以降低黏度,也可由页岩油和煤液化加工制得,主要用作各种工业加热炉或发电站的锅炉燃料。在欧美,燃料油一词有时指家庭取暖燃料油,它相当于柴油馏分。
燃料油主要性能要求是黏度和含硫量,企业标准对此有具体规定。
石油炼制催化剂 petroleum refining catalyst
石油炼制过程中,用以加速原料的反应,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减少副产物生成的化学物质。对催化剂的基本要求是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石油炼制催化剂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异构化、烷基化和叠合等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是以硅酸铝为载体,分子筛类为主要活性组分的催化剂,有多产液化气、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或多产轻柴油等。催化重整分重整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狭馏分重整生产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加氢精制催化剂主要以三氧化二铝为载体,钨、镍或钼、镍为活性组分制成,不同品种催化剂在氢压下可对油品进行脱硫、脱氮、脱砷、脱烯烃,脱胶质,或使烯烃芳烃加氢饱和等。加氢裂化催化剂以钨镍为加氢组分,在氢压和一定温度下对常压三线、减压一线馏分油,催化裂化柴油馏分等的脱氢、脱硫,烯烃、芳烃加氢,烃类裂化,生产出汽油、喷气燃料和柴油等油品。各类石油炼制催化剂订有企业标准或质量指标,规定了主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等。
油品添加剂 additives for petroleum
一类人工合成的,能溶解于油品中,能显著改进油品使用性能的化学品,添加量约为油品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其品种很多;润滑油添加剂使用最多,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金属物体的腐蚀和磨损,抑制发动机运转时部件内部油泥与漆膜的形成;改善润滑油基础油的某些物理性质。润滑油添加剂主要有:(1)洁净剂(金属洁净剂),用于内燃机油、船用汽缸油,可抑制汽缸内积炭、漆膜形成,防腐防磨损。组成为有机金属盐,如石油磺酸钙、烷基酚钙、硫膦酸钙等外观为褐色透明黏液。(2)分散剂(无灰分散剂),能抑制油路低温油泥和汽缸高温积炭的生成、组成为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双丁二酰亚胺等。外观为棕色透明黏液。(3)抗氧剂,用于工业润滑油,延缓油品在内燃机中氧化,延长使用寿命,主要有2,6 -二叔丁基对甲酚等,外观为白色结晶。(4)抗氧抗腐剂,主要用于内燃机油,抑制其使用时氧化,并防止轴承腐蚀,应用较广的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为琥珀色透明液。(5)黏度指数改进剂,也称增黏剂,用于调配多级内燃机油,提高其黏度,改善黏温特性,主要品种有聚异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为黄色黏液。(6)其他还有降凝剂、极压抗腐剂、防锈剂、钝化剂、抗泡剂等。
石油燃料添加剂主要有用于汽油的抗爆剂和洁净剂,汽柴油的抗氧剂,柴油的流动性改进剂,喷气燃料的防冰剂和抗静电剂等。
生物柴油 biodiesel fuel
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用甲醇或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经酯交换制成。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甘油三酸酯),与甲醇或乙醇反应,生成甘油和长链脂肪酸甲酯或乙酯,长链脂肪酸单烷基酯可用作柴油机燃料,称为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可与石油柴油混用,也可单独使用。
美国和德国已小规模生产生物柴油,美国主要用大豆油为原料,德国用油菜籽油和动物脂肪等为原料。两国并订有生物柴油的国家标准,除了与石油柴油相同的一些项目指标外,还规定了对游离甘油和总甘油量的限制。
中国对生物柴油也有研究,并开始小规模试生产。
初次采油 primary recovery
也称一次采油,利用油层中的自然能量,如油层水的压力,天然气的膨胀力,使石油从油层中经井筒自喷或用机械方法使之举升至地面的方法。
二次采油 secondary recovery
在油田开发早期,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一次采油之后,利用人工方式按照一定的井网和开发层系向油层补充能量的开采方式,如注水或注气等。这是目前的主要开发方式。
三次采油 tertiary recovery
二次采油后从油田地下再进一步采出其中剩余油的方法。目前三次采油的主要方法是往油层中注入聚合物增黏剂以改善地下油水流度比;在注入水中加表面活胜剂,减少油水界面张力;往油层中注入某些溶剂(如液化石油气或二氧化碳)以溶解和稀释剩余油改善其流动能力;注入高温高压水蒸气降低原油黏度等。这类方法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采收率 recovery factor
应用目前的工艺技术,油层中可采出的总油量与地下原始储量的比值。采收率的高低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1)自然因素,如油田的构造型态,油层纵横向的连通性和均质性,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原油的物理性质及油藏的驱动类型等;(2)人为因素,包括油田开发方式,实施的增产措施等。采收率变化范围很大,采用先进技术,合理的开发方案对提高油层采收率特别重要。
裂化 cracking
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工业上,石油馏分裂化过程是在加热,或同时有催化剂存在,或还有氢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石油炼制中常用的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其目的是将重质油裂化生成汽油、煤油、柴油等馏分,以提高轻质油品的收率。单纯的裂化是吸热反应,如在裂化的同时又进行加氢,则成为放热反应。
蒸汽裂解 vapor cracking
石油烃类如乙烷或石油馏分如石脑油(汽油)、瓦斯油(柴油)等在高温 (750℃ 以上)和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分子断裂和脱氢反应,伴随少量聚合、缩合等反应的过程。工业上蒸汽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制取乙烯、副产品丙烯、丁二烯等低分子烯烃,以及苯、甲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另外还生成少量重质芳烃。蒸汽裂解是吸热反应,通常在管式加热炉内进行:原料和水蒸气经预热后入加热炉炉管,被加热至750~900℃,发生裂解,进入急冷锅炉,迅速降温,再去急冷器,和深冷分离装置(-100℃ 以下),先后获得各种裂解产品。蒸汽裂解是生产乙烯、丙烯等低分子烯烃的主要方法,是强大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
催化裂化 deep catalytic cracking(DCC)
又称深度催化裂化。催化裂解是从流化催化裂化发展而来的新工艺。其目的产物是低碳烯烃(特别是丙烯和丁烯)和高辛烷值汽油,同时产出轻柴油。催化裂解所采用原料为重质油,如减压馏分油,或掺兑部分常压渣油、减压渣油、脱沥青油、焦化重质油等。预热后的原料油由水蒸气雾化后先后进入提升管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与再生后的高温催化剂接触发生催化反应,反应产物经分馏分离。自反应器出来的已结焦的催化剂输送入流化再生器烧去积炭后,循环去催化反应器。催化裂解所用的催化剂为改性的具有五圆环结构的中孔分子筛;催化反应温度为520~600℃ 。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催化裂解工艺已在国内外多个石油化工厂工业应用。根据不同原料和操作条件,催化裂解的产物收率约为:干气5 %~11%,液化气32%~47%,汽油馏分22%~32% ,轻柴油馏分10%~20%,焦炭7%~9%。所得裂化气(干气十液化气)中的烯烃含量:乙烯9%~11% ,丙烯35%~40%,丁烯23%~37% ,所得汽油的辛烷值较常规催化裂化汽油高3~5(研究法),但其安定性稍差;柴油的十六烷值较低,芳烃含量高。
煤液化 coal liquefaction
煤经化学加工转化为液体燃料(合成液体燃料)的过程。煤的液化包括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是将煤在高压和较高温度下及催化剂作用下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间接液化是将煤在有水蒸气和催化剂作用下使其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为烃类或醇类液体燃料(汽油、柴油或甲醇燃料)。
页岩油 shale oil
油页岩干馏时,其所含的固体有机物质受热分解生成的一种褐色有臭味的黏稠状液体产物。页岩油类似天然石油(原油),富含烷烃和芳烃,但还有烯烃,并有较多的含氧、氮、硫等非烃类化合物。页岩油可作为燃料油,也可进一步加工成汽油、煤油、柴油等液体燃料(合成液体燃料),其加工方法与天然石油炼制工艺基本相同。中国抚顺、巴西、爱沙尼亚、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有页岩油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