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标准 > 火电卷 > 详细内容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__第4部分:电厂化学__DL_T_5190.4-2004
发布时间:2011/1/15  阅读次数:14539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4   原水预处理
  
4.1   一般规定
4.1.1   澄清器(池)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集水槽孔眼中心线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偏差不应超过±3mm。
       b) 集水槽的隔板应焊接严密。
       c) 取样管:
       1) 伸入器内的取样管端头应向下弯垂直深度50mm~100mm;
       2) 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取样阀门应布置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固定牢固。
       d) 加装的蜂窝斜管或斜板,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应排列整齐,相互贴紧,不得松动。组件问的空隙不得大于孔径。
       e) 溢水管及出水管标高应符合要求,其偏差不得超过±5mm。
4.1.2   澄清器(池)、滤池及容器的爬梯应满焊、防腐蚀。
4.1.3   澄清池和滤池的进水分配箱的相邻堰口高度,偏差不超过±5mm。
4.1.4   凡采用水帽的过滤器(池),安装前应进行水帽的完整性及缝隙检查,安装时紧满扣,并作喷水试验,检查水帽有无脱落或损坏。
4.1.5   滤料及承托层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能,级配、粒度、不均匀系数,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2   空气分离器及泥渣悬浮式澄清器
4.2.1   空气分离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壳垂直误差不得大于其高度的0.4%。
       b) 伸入空气分离器的原水管中心线与空气分离器的中心线偏差不得超过5mm,分水盘的上部边沿应水平。
       c) 支撑环与基础之间应有30mm~40mm的间隙。支撑环应水平,其误差应小于0.1%。
4.2.2   泥渣悬浮式澄清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外壳的椭圆度应小于2%,垂直误差应小于0.25%。
       b) 上部集水槽、内筒及内筒集渣管的中心线与澄清器外壳中心线的偏离误差,不得超过其外壳直径的0.5%。
       c) 内部水平及垂直稳流板焊接应牢固,孔径与孔距应符合图纸规定,孔的边缘应光滑无毛刺。
       d) 进水喷嘴的锥形部分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加工,内表面应光洁。喷嘴与套管应安装成水平。两个喷嘴要求相互平行,并与澄清器的锥形部分成切线。
       e) 内、外筒的连接支架应焊接牢固。内筒和锥形部分的人孔应严密不漏。
       f) 内简同层进渣孔的上下边缘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孔的边缘要求光滑无毛刺。
       g) 澄清器的灌水试验应先进内筒,后进外筒。
4.3   澄清池
4.3.1   水力循环澄清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集水槽、喷嘴和反应室中心线的偏离误差不应超过集水槽直径的0.5%,集水槽、反应室喉管喇叭口的椭圆度应不超过1%,反应室垂直度、水平度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b) 喷嘴应按设计图纸加工,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喷嘴与喉管中心线的偏差不应超过3mm。
       c) 喉管上下滑动导杆应在喷嘴、喉管、提升器就位后再行安装,并应保证喉管上下自如,无卡涩现象。
4.3.2   机械搅拌澄清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与澄清池中心线的偏离误差,不应大于澄清池直径的0.25%。
       b) 机械搅拌装置的轴承及传动部分的安装,应按照DL/T5047的有关规定执行。
       c) 搅拌装置的主轴中心线与第二反应室中心线偏离误差,不应大于第二反应室直径的0.5%。
       d) 下列部件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1) 浆板的加工尺寸及连接角度。
       2) 叶轮升降调节器底部冲洗装置的位置整定及喷嘴角度的调整。
       3) 投药管、泥渣浓缩斗、排污管及澄清池底部排污管的插入高度。
       4) 刮泥板与池底的距离。若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5mm,误差+4mm。
       5) 伞形板的水平度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4.4   无阀滤池及虹吸滤池
4.4.1   虹吸辅助管管口、滤池出水口、进水分配箱堰口、进水管U形弯底部以及排水井堰口的标高,应按设计图纸施工,其偏差应不超过±10mm。
4.4.2   滤池顶盖下的挡水板应保持水平,其偏差应不超过±2mm。
4.4.3   安装虹吸辅助管时,不应采用直角弯头;焊接时管口不应伸入虹吸弯管内。而虹吸弯管顶部的抽气管管口则应插入虹吸管内约10mm~20mm。
4.4.4   作强制冲洗用的15º斜管应按设计图纸施工,斜管角度允许偏差为±2º。斜管管口应尽量靠近抽气管,同时,两者应安装在虹吸辅助管的一侧。
4.4.5   虹吸管及其液位计、虹吸辅助管、抽气管、虹吸破坏管,均应严密不漏。
4.5   过滤器
4.5.1   机械过滤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过滤器应安装垂直,外壳垂直误差不应超过其高度的0.25%。壳体找正后,应将支脚、垫铁与基础预埋件焊接牢固后方可进行二次灌浆。
       b) 过滤器的配水系统、排水系统及空气分配系统的支管与母管中心线应相互垂直,支管的水平偏差,应不超过±2mm。
       c) 泄水帽座的中心线,应与支管水平面垂直,泄水帽高度应一致,允许偏差为±3mm。
       d) 过滤器如采用母管支管式配水系统时,孔眼应光滑无毛刺。套裹支管的网布,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绑扎牢固。
       e) 内部设有空气擦洗装置的过滤器,其底部垫层的上平面应与鼓气孔眼或水帽顶部平齐。
       f) 过滤器壳体内部如有防腐层时,装填料前应检查防腐层的质量。
       g) 用于反渗透系统的过滤器,如装填活性炭或其他易碎滤料,其底部垫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
4.5.2   纤维过滤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各条排污管道应单独直通排污沟渠。
   b) 罗茨风机的安装,应按照DL/T 5047的有关规定执行。
  c) 罗茨风机送风管应设倒u形弯,并设排风门,倒U形弯 与纤维过滤器连通管的最高点应高于纤维过滤器的最高点。
  
  
5   锅炉补给水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   离子交换器和除二氧化碳器应安装垂直,其外壳垂直误差不得超过其高度的0.25%。器高5.0m以上,最大垂直误差不应超过12mm。壳体找正后,支脚、垫铁与基础预埋件焊接牢固完方可进行二次灌浆。
5.1.2   离子交换器在装料前,应对内部的防腐层进行检查,如需修补按本标准第13章及3.2.3的有关规定执行。
5.1.3   交换器所用合成纤维网布应用电烙铁裁划。在制作支管网套时,应采用与网套性质相同或耐酸、碱的线缝合。采用聚氯乙烯网套时,必须预留热水紧固的收缩长度。
5.1.4   水帽的安装质量,应按4.1.4的规定进行检查。
5.1.5   填装树脂时,应对树脂逐桶检查,核对牌号,防止混装。装填过程中应防止标签、绳头、杂物落入树脂内。树脂填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5.1.6   填装树脂时离子交换器内应加水垫层,水垫层高度以能保护底部及中间排水装置为宜。
5.1.7   离子交换器采用石英砂作垫层时,必须按制造厂的级配要求分层铺平,其垫层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石英砂的纯度要求二氧化硅不小于99%,其化学稳定性试验合格。石英砂在填装前应用澄清水冲洗干净。
5.1.8   离子交换树脂在储存过程中,应防止脱水和冻裂。当发现树脂脱水时,应先用饱和食盐水浸泡24h,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冬季储存的环境温度应高于5℃。
5.1.9   安装树脂捕捉器时应加装冲洗水管。
5.1.10   离子交换器、酸、碱储存槽及计量箱等设备,应按照DL/T543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5.1.11   系统内的阀门必须经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安装,阀门控制用气应净化,压力稳定,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
5.1.12   设备及管道的防腐衬里应进行漏电性能试验,不合格时应返厂或就地修补。
5.1.13   设备及管道内的锈蚀物、焊渣、泥沙及其他杂物应清理干净。
5.2   离子交换器
5.2.1   离子交换器内部装置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或制造厂)图纸的规定。设计(或制造厂)无规定时,应按下列条文检测校正:
       a) 集、排水装置(进水挡板、穹形多孔板、叠片式水帽等)的装配允许偏差为:与筒体中心线的偏差应小于5mm,水平偏差应不超过±4mm。
       b) 支母管式集、排水装置,其支管中心线应垂直于母管中心线,其水平度应小于4mm/m,垂直度应小于3mm/m,相邻支管间的距离偏差应不超过±2mm,任意二支管间的距离偏差应不超过±4mm。
       c) 再生装置和中间排水装置应安装成水平。再生管和中排管的孔眼方向应与制造图相符。放射形再生管的喷嘴,应垂直向上,通水检查,应无堵塞现象。
5.2.2   逆流再生离子交换器的压脂层,可选用惰性树脂、塑料白球或同型号树脂,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若设计无规定时,其厚度应按200mm~250mm填装,交换器直径大于2500mm时,宜取上限值。
5.2.3   离子交换器内设有空气擦洗装置时,底部垫层平面应与鼓气孔眼或水帽顶部平齐。
5.2.4   离子交换器内各配件用螺栓紧固时,应采用大垫片,防止将防腐层损坏。
5.2.5   装填树脂的水质:阳床用澄清过滤水,阴床用阳床出水,混床用除盐水。
5.2.6   混床填装树脂的牌号、理化性能及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比例,应符合设计要求。
5.3   鼓风式除二氧化碳器
5.3.1   器内所有构件的连接处,应接合严密。内部防腐层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   上部进水分配装置及内部的多孔板(或格栅)应水平,其偏差应不超过±8mm。
5.3.3   进水阀门应采用耐腐蚀材料,不应用其他阀门代替。阀门闸板的开关位置应与浮筒动作正确对应。
5.3.4   风机及送风管的布置,应注意不使器内的水灌入风机。
5.3.5   室内布置的除碳器排气管应伸至室外。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