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标准 > 火电卷 > 详细内容
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__DL_T_934-2005
发布时间:2011/1/18  阅读次数:17007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6     测 试 方 法
  
6.1   表面温度的测试方法
6.1.1   热电偶法
6.1.1.1   将热电偶直接紧密地贴敷在保温结构外表面进行测量,热电偶丝直径应不大于0.4mm,并应有漆、丝或塑料绝缘。这是测试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的基本方法。
6.1.1.2   测量时,热电偶与被测表面必须保持良好的热接触。可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贴敷:
       a) 先将热电偶丝焊在一块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集热块或片上,再整体贴敷到被测表面上,以减少被测表面与热电偶结点之间的热阻,见图1(a);
       b) 将热电偶焊在或埋在专门开的小槽里,以减少外部气流对热电偶的影响,见图1(b)。
             热电偶丝沿等温面紧密接触的长度应不小于100mm。
  
(a)                                                 (b)
图1   热电偶测表面温度时的安装示意
  
6.1.2   表面温度计法
6.1.2.1   将热电偶式、热电阻式等各类表面温度计的传感器直接与被测保温结构外表面接触进行测量。这是测试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的常用方法。
6.1.2.2   测量时,必须保证传感器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
6.1.2.3   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度,减少对被测保温结构表面温度场的干扰,必要时应与6.1.1的方法进行对比。
6.1.3   红外辐射温度计法
6.1.3.1   用红外辐射温度计瞄准被测保温结构外表面以测量其表面温度。这是测试无法接触到的远距离的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受到物体表面热发射率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测量误差较大。在一、二级测试中只能作为6.1.1、6.1.2方法的补充和参考。
6.1.3.2   测试时,应正确确定被测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并选择合适的距离和发射角,一般发射角不宜大于45℃。对于外护层反射力强的被测物体表面,应选择能避开反射的最佳方向测试。
6.1.3.3   在测试现场正确获得被测表面的发射率,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a) 测试之前,首先从有关说明书或参见附录B查出被测表面的发射率值;
       b) 用6.1.2的方法测出表面的真实温度,调节红外辐射温度计上的发射率修正机构,使指示值与真实温度相符,此时发射率修正值即为该表面的发射率。
6.1.4   红外热像法
6.1.4.1   用红外热像仪对被测保温结构外表面进行扫描,获取热谱图,以反映出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被测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场分布的分析,宜在普查或远距离测量时使用。其优点是快速、直观和方便,但与6.1.3方法一样,其测量值易受到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6.1.4.2   在现场测试时,应注意对于外护层反射力强的被测物体,用红外热像仪测出的温度不仅反映了被测物体本身的温度,还包括该物体反射的其他热量。
6.2   表面散热损失的测试方法
6.2.1   热流计法
6.2.1.1   方法
       将热流计的传感器埋设在保温结构内或贴敷在保温结构外表面,可直接测量得到散热损失数值。这种方法是测试保温结构表面散热损失最常用的方法。
6.2.1.2   测试仪器
       a) 热流传感器:见3.9,它是利用在具有确定热阻的板材上产生温差来测量通过它本身的热流密度的装置,其输出电势与通过传感器的热流密度成正比。热流传感器的标定应按GB/T 10295的方法进行。
       b) 测量指示仪表:用于读取热流传感器的输出,其准确度应与所选用热流传感器的准确度相匹配,必要时可选用累积式仪表、记录式仪表或数据采集仪。
6.2.1.3   材料
       a) 附着材料:如压敏胶带、凡士林等材料,可将热流传感器固定在被测表面。
       b) 热接触材料:如双面胶纸、导热硅脂等材料,可使被测表面和所用热流传感器之间保持良好的接触。
       c) 表面材料:如涂料、薄膜或箔等材料,可用于调整热流传感器表面的发射率,并与被测表面的热辐射性能相匹配。
6.2.1.4热流传感器的安装
       a) 安装前应清洁被测表面,保证热流传感器与其附着的保温结构外表面有良好的热接触。
       b) 安装热流传感器时,可用双面胶纸、导热硅脂或其他适当的方法使其附着于保温结构外表面,
             应选择外表面平滑处贴紧、贴平。同时应避免热流传感器过分弯曲,以免损坏内部的测温元件。
       c) 为了避免辐射的影响,应在传感器表面贴附涂料、薄膜或箔等表面材料,尽可能使热流传感器表面的发射率与被测表面的发射率一致。
       d) 应注意风向的影响,避免把热流传感器贴在迎风面。
6.2.1.5   测定步骤
       a) 在保温设备及管道上选择适当的测量区域,并按6.2.1.4所述的方法正确安装热流传感器。如果条件许可,更理想的测试方法是将红外热像仪与热流计配合使用:先用红外热像仪对被测保温结构外表面进行扫描,获取热谱图,找出等温区域(热谱图上同一颜色的区域),然后在每一区域中找适当的点安装热流传感器。
       b) 将热流传感器连接到测量指示仪表或累积式仪表上,当达到亚稳态时读取数据。
       c) 测量靠近热流传感器的气象参数,如环境温度、风速等,以便于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
6.2.1.6   数据读取
       a) 采用适当的测量指示仪表显示热流传感器的输出,按3.10给出的要求判定是否达到亚稳态,然后读取数据。
       b) 由于测试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输出的数据会有波动,则应求取波动范围内的平均值。必要时可使用累积式仪表、记录式仪表或数据采集仪,分析数据变化状况,取累积平均值。
       c) 热流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应取多个位置读取数据,以全面反映保温结构的热损失状况。
6.2.2   表面温度法
6.2.2.1   方法
测试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并根据环境温度、风速、保温结构的表面发射率以及保温结构的外形尺寸等参数,按照传热学理论计算出散热损失数值。
6.2.2.2   测定步骤
       a) 在保温设备和管道上选择适当的测试段及测点,用热电偶或表面温度计测试保温层的表面温度。
       b) 用温度计在被测物1m以外测试环境温度,必要时可在温度计的感温部位包覆通风的铝箔屏蔽套,以防止其他热辐射源的影响。环境温度的测试应与表面温度测试同步进行。
       c) 在进行表面温度测量的同时,用风速计测量风速,并确定风向。
d) 测量保温设备及管道的外形尺寸。
6.2.2.3   表面温度的数据读取
       a) 每个测点应稳定3min~5min,即达到热平衡后读取数据。
b) 每个测点应测量记录3次,按算术平均法求取平均值。
6.2.2.4   散热热流密度的计算
       根据被测物的表面温度、环境温度及表面换热系数,按式(3)计算散热热流密度q:
       q=α(TW-TF)                                                                     (3)
       式中:
     q——热流密度,W/m2
      TW——表面温度,K;
     TF——环境温度,K;
     α——表面换热系数,见6.2.2.5,W/(m2·K)。
6.2.2.5   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
对于二、三级测试,可用下列方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
       a) 对于室内布置的热力设备及管道,在没有外界风力影响时,可按式(4)、式(5)计算表面换热
             系数α:
           1)对平壁为:α=9.77+0.07(Tw-TF)                                                                                           (4)
           2)对圆筒壁为:α=9.42+0.05(Tw-TF)                                                                                         (5)
       b) 对于露天布置的热力设备及管道,可按式(6)计算表面换热系数口:
α=11.63+7.0                                                        (6)
       式中:
       W——风速,m/s。
对于一级测试,表面换热系数口的计算见GB/T 18021--2000的附录A。
6.2.3   热平衡(焓差)法
6.2.3.1   设备散热损失
       可参照GB/T 2588用热平衡方法通过测量和计算得至n保温结构表面散热损失值。按式(7)计算:
                                                                             Qss=Qgi(100-η)/100                                                 (7)
       式中:
       Qss——损失能量,J;
       Qgj——供给能量,J;
         η——设备热效率,对于连续工作的设备,设备热效率是指热稳定工况下的热效率,%。
6.2.3.2   管道散热损失
       可用焓差法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保温结构的表面散热损失数值。焓差法是测量管道散热损失方法中最直接可靠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管道具有一定的长度,且无旁路、无泄漏,同时须在管道上装有测定温度、压力和流量的仪表。可按式(8)计算:    
                                                   (8)
  
       式中:
       q1——单位管长的散热损失,W/m:
       qm——质量流量,kg/s
       L——管道长度,m:
       H1——入口处介质的比焓值,J/kg;
       h2——出口处介质的比焓值,J/kg。
通常可由测得的进出口介质的温度和压力查得比焓值。
6.2.4   温差法
       通过测试保温结构内、外表面温度、保温结构厚度以及保温结构在使用温度下的传热性能,按照传热学理论计算出散热损失数值的方法。
       a)对单层平壁按式(9)计算:
b)对单层圆筒按式(10)计算:
       式中:
         q——热流密度,W/m2
       λ—一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t1——保温结构内表面温度,K;
       t2——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K:
       δ——平壁保温结构厚度,m;
       d1——圆筒保温结构内径,m;
       d2——圆筒保温结构外径,m。
       对于多层复合材料保温,可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计算时需要知道保温材料在热态运行工况下的实际导热系数以及保温层内壁面的温度,因此限制了温差法的应用。
  
  
  
7   数 据 处 理
  
7.1   测试数据处理
7.1.1   管道
       管道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和散热损失均按求算术平均值的方法处理,即按式(11)计算:
       式中:
                      ——管道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或管道保温结构的散热损失,℃或W/m2
                       n——测点数,个;
       x1,x2…,xn——管道各段的表面温度值或管道各段的表面散热热流密度,℃或W/m2
当用表面温度法测试散热损失时,可从平均表面温度计算出表面散热损失值。
7.1.2设备
       设备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和散热损失均按求表面积加权平均值的方法处理,即按式(12)计算:
       式中:
A1,A2,…,An——各区域面积,m2
7.2   不同环境温度下测试值的换算。
对于常年或季节运行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应将测试环境温度下的测试值换算到常年或季节运行时平均环境温度下的对应值。按式(13)换算:       。
       式中:
          ——换算后的散热损失,W/m2
           q——测试的散热损失,W/m2
       ——常年运行、季节运行或设计所取的保温结构外表面平均温度,℃:
         T1——测试时保温结构的外表面温度,℃:
       ——常年运行、季节运行或设计所取的平均环境温度,℃:
         Tm——测试时当地的环境温度,℃。
7.3   单位长度散热损失的换算
       对于管道可将单位面积散热损失换算成单位长度的散热损失值,按式(14)换算:
       ql=qsπD                                                         (14)
       式中:
       ql——单位管长的散热损失,W/m;
       qs--单位面积的散热损失,W/m2
D——保温结构外径,m。
  
7.4   当量长度的计算
       带有接头法兰、阀门、支架和吊架等附件的管道,应按式(15)采用当量长度来确定热损失:
                                                                                     Ld=KnL+Z                                                   (15)
       式中:
       Ld——计算热损失时管道的当量长度,m:
       L——管道的实际长度,m:
       L——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一般一个法兰相当于1m~1.5m,阀门当量长度见表2,m:
       Kn——支吊架修正系数,见表3。
现场测试中,如果对这些附件和支吊架缺乏统计数字,则当量长度可按下列原则考虑,室内管道为实际长度的1.2倍,室外管道为1.2倍~1.25倍。
  
表2     每个阀门当量长度
管径DN
mm
室       内
室   外
管内流体温度,tf=100
管内流体温度,tf=100
管内流体温度,tf=100
管内流体温度,tf=400
100
2.3m
4.8m
4.5m
6.2m
500
3m
7.5m
5.5m
8.5m
注:对于中间值可用内插法求取
  
表3     支吊架修正系数Kn
型   式
室       内
室   外
吊架
1.10
1.15
支架
1.15
1.20
  
8     误     差
  
8.1   测试误差的来源
8.1.1   测试方法引起的误差
       a) 按表面温度法测试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有:
           1) 实际测试条件与本标准规定条件的偏差;
           2) 计算散热损失时,表面换热系数α值的计算误差。
       b) 按热流计法测试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有:
           1) 实际测试时传热状况与一维稳定传热有差别;
           2) 热流传感器原始标定条件与测试条件不一致。
8.1.2   仪器引起的误差
       本标准采用的表面温度计、热流计、风速计等仪器有不同的尺寸、形状、灵敏度和结构,应根据已有的经验、制造厂商的推荐和其他信息来仔细选择测试仪器。测试误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器的正确选择、准确度、校验标定、安装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
8.2   测试误差要求
8.2.1   一级测试应对所测的各项参数做出误差分析,对测试结果作综合误差分析;要求测试结果综合误差不超过15%,重复测试误差不超过5%。
8.2.2   二级测试应作误差估计;要求测试结果的综合误差不超过20%,重复测试误差不超过8%。
8.2.3   三级测试可以不作误差分析或误差估计,但重复测试误差不超过10%。
  
  
  
9   保温效果评价
9.1   验收指标
9.1.1   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保温结构的外表面温度
       当环境温度不高于25℃时,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应不大于25℃。
9.1.2   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保温结构的散热损失
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保温后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见表4。
  
表4       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最大散热损失值
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内介质温度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常年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
W/m2
58
93
116
140
163
186
209
215
244
262
279
296
314
季节运行工况允许最大散热损失
W/m2
116
163
203
244
279
302
  
9.2   保温效果的分析评价
9.2.1   评价依据
       同时满足9.1.1和9.1.2的规定,其保温工程方可视为验收合格。
9.2.2   保温工程质量评价
       保温工程质量评价包括下列内容:
       a) 保温材料使用的合理性;
       b) 保温层的计算经济厚度与实际厚度的差异;
       c) 保温层厚度的均匀性;
       d) 保温材料制品缝隙处理的严密性;
       e) 保护层形式的可靠性以及外观质量;
       f) 保温结构膨胀缝的处理情况;
       g) 保温结构对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安全、可靠运行的影响;
       h) 保温工程施工的综合质量评价。
9.2.3   机组节能降耗评价
       a) 保温工程的散热损失和外表面温度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b) 计算保温工程的总散热量,分析评价节能降耗的建议与措施。
9.2.4   工程投资经济性评价
       a) 按DL/T 5072规定的方法,计算保温工程的经济厚度,与实际使用值相比较,分析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b) 按实测得到的散热损失值按式(9)和式(10)推算出保温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值,与保温材料
             制造厂家提供的数据对比,分析工程选材的合理性、施工质量的好坏和运行维护措施是否得当。
9.2.5   其他
       三级测试可根据需要适当选择评价项目。
  
  
  
10     测 试 报 告
  
       测试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a) 保温工程概况。
       b) 测试概况:主要包括测试目的、测试体系、测试标准及测试对象等。
       c) 测试参数、方法与测点布置(必要时应附图)。
       d) 测试数据处理及计算(测试数据记录表可参见附录C)。
       e) 测试误差分析(必要时分析)。
       f) 保温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g) 结论及建议。
h) 其他。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部分城市室外气象参数
  
部分城市室外气象参数见表A.1。
  
表A.1     部分城市室外气象参数
地   名
年平均大气
压力
hPa
年平均
温度
最热月平均
温度
极端温度平均值
室外风速平均值       m/s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
  
最低
最高
冬季
夏季
  
北京
1009.5
11.4
25.8
-17.1
37.1
2.8
1.9
78
  
天津
1015.7
12.2
26.4
-14.7
37.1
3.1
2.6
78
  
上海
1015.2
15.7
27.8
-6.7
36.6
3.1
3.2
83
  
重庆
982.2
18.3
28.6
0.2
39.1
1.2
1.4
75
  
承德
971.4
8.9
24.4
-21.3
36.0
1.4
1.1
72
  
唐山
1012.8
11.1
25.5
-17.8
36.3
2.6
2.3
79
  
保定
1013.7
12.3
26.6
-16.8
38.9
2.1
2.1
76
  
石家庄
1006.3
12.9
26.6
-16.6
39.2
1.8
1.5
75
  
西
大同
893.9
6.5
21.8
-25.1
34.5
3.0
3.4
66
  
阳泉
929.5
10.8
24.0
-15.3
36.2
2.4
1.5
71
  
太原
926.1
9.5
23.5
-21.4
35.2
2.6
2.1
72
  
运城
972.5
13.6
27.3
-14.7
39.2
2.6
3.4
69
  
海拉尔
941.4
-2.1
19.6
-41.2
33.2
2.6
3.2
7l
  
通辽
993.6
6.O
23.9
-27.7
35.8
3.4
3.1
73
  
赤峰
947.9
6.8
23.5
-25.9
36.1
2.4
2.1
65
  
呼和浩特
895.2
5.8
21.9
-27
34.1
1.6
1.5
64
  
阜新
998.6
7.5
24.2
-24.6
35.3
2.3
2.1
59
  
抚顺
1001.5
6.6
23.7
-30.7
34.3
2.8
2.6
80
  
沈阳
1010.8
7.8
24.6
-26.8
34.0
3.1
2.9
78
  
锦州
1007.8
9.0
24_3
-21.4
34.6
3.9
3.8
80
  
丹东
1014.5
8.5
23.2
-21.4
32.2
3.8
2.5
86
  
大连
1004.3
10.2
23.9
-16.2
31.5
5.8
4.3
83
  
吉林
993.4
4.4
22.9
-35.0
33.7
3.0
2.5
79
  
长春
986.0
4.9
23.0
-30.2
33.8
4.2
3.5
78
  
四平
995.2
5.9
23.6
-29.3
33.5
3.1
2.9
78
  
通化
967.6
4.9
22.2
-32.8
32.5
1.3
1.7
80
  
齐齐哈尔
996.2
3.2
22.8
-32.6
35.2
2.8
3.2
73
佳木斯
1003.5
2.9
22.O
-34.6
33.8
3.4
3.0
78
哈尔滨
993-3
3.6
22.8
-33.4
34.2
3.8
3.5
77
牡丹江
985.4
3.5
22.0
-33.1
34.3
2.3
2.1
76
连云港
1015.7
14.0
26.8
-12.3
36.9
3.O
3.O
81
徐州
1011.3
14.2
27.0
-11.7
37.8
2.8
2.9
8l
淮阴
1014.0
14.0
26.9
-12.4
36.7
3.6
3.2
85
南通
1015.3
15.0
27.3
-7.5
35.5
3.3
3.1
86
南京
1014.6
15.3
28.0
-8.6
37.4
2.6
2.6
8l
杭州
1010.7
16.2
28.6
-6.0
37.8
2.3
2.2
80
宁波
1015.6
16.2
28.1
-6.2
36.9
2.9
2.9
83
金华
1008.3
17.3
29.4
-5.8
38.4
3.0
2.4
74
温州
1014.5
17.9
27.9
-2.4
36.4
2.2
2.1
84
蚌埠
1013.2
15.1
28.1
-10.7
38.3
2.6
2.3
80
合肥
1011.6
15.7
28.3
-9.4
37.6
2.5
2.6
81
芜湖
1013.4
16.O
28.7
-7.8
37.4
2.4
2.3
80
安庆
1013.3
16.5
28.8
-6.9
37.6
3.5
2.8
79
福州
1004.5
19.6
28.8
0.9
37.7
2.7
2.9
78
上杭
990.6
19.9
27.9
-2.O
37.6
2.8
2.0
77
漳州
1010.3
21.0
28.7
1.3
37.6
1.6
1.6
80
厦门
1006.5
20.9
28.4
4.1
36.4
3.5
3.O
81
西
九江
1011.4
17.0
29.4
-5.6
38.2
3.0
2.4
76
景德镇
1007.9
17.0
28.7
-7.4
38.5
2.O
2.0
79
南昌
1009.0
17.5
29.6
-5.0
38.1
3.8
2.7
75
赣州
999.6
19.4
29.5
-2.5
38.2
2.1
2.0
70
烟台
1011.O
12.4
25.2
-10.4
35.2
3.3
4.8
80
德州
1013.5
12.9
26.9
-16.5
38.9
2.8
2.0
76
潍坊
1010.2
12.3
25.0
-15.4
38.0
3.5
3.2
81
济南
1009.4
14.2
-27.4
-13.7
38.6
3.2
2.8
73
青岛
1007.1
12.2
25.1
-10.2
32.6
5.7
4.9
85
荷泽
1009.8
13.6
27.0
-13.1
38.5
2.8
2.4
79
安阳
1006.6
13.6
26.9
-14.3
39.5
2.4
2.3
78
新乡
1006.8
14.0
27.1
-12.4
39.0
2.7
2.3
78
郑州
1002.3
14.2
27.3
-12.5
39.7
3.4
2.6
76
洛阳
998.2
14.6
27.5
-11.3
40.2
2.5
2.1
75
平顶山
1005.6
14.9
27.7
-10.7
39.6
3.3
2.5
78
信阳,
1001.7
15.1
27.7
-10.9
37.6
2.1
2.1
80
宜昌
999.6
16.8
28.2
-4.3
38.6
1.6
1.7
80
武汉
1012.5
16.3
28.8
-9.1
37.4
2.7
2.6
79
江陵
1011.O
16.1
28.1
-6.8
36.7
2.5
2.3
83
黄石
1012.5
17.0
29.2
-6.4
38.3
2.1
2.2
78
岳阳
1007.0
17.0
29.2
-6.0
36.6
2.8
3.1
75
长沙
1009.7
17.2
29.3
-5.4
38.2
2.8
2.6
75
邵阳
985.8
17.1
28.5,
-4.5
37.4
1.5
1.6
75
衡阳
1002.6
17.9
29.8
3.8
38.8
1.7
2.3
71
郴州
993.2
17.8
29.2
-4.7
38.3
1.5
1.9
70
广
韶关
1005.5
20.3
29.1
1.2
38.3
1.8
1.5
75
汕头
1012.7
2113
28.2
2.9
35.4
2.9
2.5
84
广州
1012.0
21.8
28.4
1.9
36.3
2.4
1.8
83
湛江
1008.2
23.1
28.9
5.2
36.2
3.5
2.9
81
海口
1009.2
23.8
28.4
7.0
36.4
3.4
2.8
83
广
西
桂林
994.5
18.8
28.3
-1.8
37.0
3.2
1.5
78
柳州
1001.6
20.4
28.8
0.1
37.6
1.7
1.4
78
南宁
1003.7
21.6
28.3
2.0
37.3
1.8
1.6
82
北海
1009.8
22.6
28.7
4.3
34.9
3.6
2.8
83
南充
978.3
17.6
27.9
-0.9
38.2
0.8
1.1
74
成都
955.5
16.2
25.6
-3.1
34.7
0.9
1.1
85
宜宾
973.5
18.0
26.9
0.6
37.1
0.8
1.3
82
西昌
836.5
17.0
22.6
-2.0
33.8
1.7
1.2
75
遵义
917.5
15.2
25.3
-4.3
35.3
1.0
1.1
77
毕节
847.4
12.8
21.8
-5.7
32.4
0.9
1.1
78
贵阳
892.7
15-3
24.0
-4.6
33.2
2.2
2.0
77
安顺
859.1
14.0
21.9
-5.1
30.9
2.4
2.2
82
昭通
803.4
11.6
19.8
-8.2
31.0
2.9
1.9
78
丽江
761.9
12.6
18.0
-6.0
28.7
3.9
2.2
81
昆明
809.8
14.7
19.8
-2.9
29.5
2.5
1.8
83
景洪
947.2
21.8
25.6
5.8
38.0
0.4
0.7
76
西
那曲
586.5
-1.9
8.8
-32.2
19.8
3.3
2.4
71
拉萨
651.2
7.5
15.1
-14.8
26.0
2.2
1.8
54
日喀则
644.7
6.3
14.1
-19.0
26.0
1.9
1.5
53
西
延安
906.8
9.4
22.9
-20.3
36.0
2.1
1.6
72
宝鸡
944.6
12.9
25.5
-10.6
37.8
1.0
1.4
70
西安
969.0
13.3
26.6
-11.8
39.4
1.8
2.2
72
汉中
955.8
14.3
25.6
-6.7
35.9
0.9
1.1
81
敦煌
886.5
9.3
24.7
-22.9
38.6
2.1
2.2
43
兰州
847.3
9.1
22.2
-18.0
35.2
0.5
1.3
61
天水
886.4
10.7
22.6
-13.4
34.1
1.3
1.2
72
西宁
774.3
5.7
17.2
-20.5
30.6
1.7
1.9
65
格尔木
723.8
4.2
17.6
-25.7
31.4
2.6
3.5
36
玉树
649.0
2.9
12.5
-23.4
25.6
1.2
0.9
69
银川
889.6
8.5
23.4
-22.5
35.1
1.7
1.7
64
吴忠
887.8
8.8
22.9
-21.0
35.1
3.2
2.3
65
固原
823.8
6.2
18.9
-23.1
31.1
2.8
2.7
71
克拉玛依
969.8
8.0
27.4
-30.0
40.4
1.5
5.1
32
乌鲁木齐
913.3
5.7
23.5
-29.7
38.4
1.7
3.1
44
吐鲁番
1013.1
13.9
32.7
-20.1
45.5
1.0
2.3
31
和田
861.8
12.2
25.5
-16.3
38.5
1.6
2.3
40
台北
1012.5
22.1
28.6
4.8
36.9
3.7
2.8
77
香港
1012.6
22.8
28.6
5.6
34.4
6.5
5.3
81
注:本表摘自GB 50264--199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用材料发射率参考值
  
常用材料发射率参考值见表B.1。
  
表B.1     常用材料发射率参考值
  
材料类别和表面状态
温   度
发射率近似值
材料类别和表面状态
温   度
发射率近似值
抛光的铝
50~500
0.04~0.06
玻璃(面)
23
0.94
严重氧化的铝
50~500
0.20~O.30
白色漆
100
0.92
轻度氧化的铝
25~600
0.10~0.20
本色黑漆
100
0.97
磨光的铜
20
0.03
各种颜色的油漆
100
0.92~ 0.96
氧化的铜
50
0.6~0.7
白色涂料
0~100
0.95~0.925
磨光的黄铜
38
0.05
黑色涂料
80~100
0.95~0.97
无光泽的黄铜
38~350
0.22
灰色涂料
0~100
0.95
抛光生铁
0~38
0.16
碳化硅涂料
1010~1400
0.82~0.92
生铁铸件
50
0.81
油毛毡
20
0.93
轧制后被氧化的钢板
0~50
0.56~0.66
石棉板
25~30
0.94~0.96
镀锌的铁皮
38
0.23
水泥
20~30
0.92~0.93
粗钢板
0~38
0.94
混凝土
20
0.92
粗钢板
121~538
0.95~0.98
沥青
25~30
0.95
有光滑氧化层表皮的钢板
20
0.82
粗糙红砖
20
0.88~0.93
有粗糙氧化层的钢板
20~40
0.80
抹灰的墙
20
0.94
磨光的铁
400~1000
0.14~0.38
锅炉炉渣
0~1000
0.97~0.70
磨光的铬
150
0.058
耐火砖
500~1000
0.8~0.9
镍铬合金
52~1034
0.64~0.76
纤维
93
0.93
灰色、氧化的铅
38
0.28
水(厚度大于0.1mm)
0~100
0.95~0.96
磨光的金
200~600
0.02~0.03
人的皮肤
32
0.98
磨光的银
200~600
0.02~0.03
0~100
0.80~0.9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保温测试记录表
  
保温测试记录表见表C.1。
  
表C.1保温测试记录表
电厂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被测设备名称及
测点位置
散热损失
W/m2
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风速/风向
m/s
热谱图
编号
可见光照
片编号
等温区域
尺寸
测试
时间
气象
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测试日期:                                                               测试人员:                                                                 校核人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