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厂化学 >
规章制度 > 详细内容
-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导则
- 发布时间:2011/4/28 阅读次数:5396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资料性附录)
电除尘器验收文件及资料
B.1标准
B.2商务合同、技术协议
B.3技术资料
B.3.1电除尘器设计参数、图纸、资料和电缆清册等。
B.3.2电除尘器供货清单和备品备件清单。
B.3.3电除尘器使用说明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a)产品名称和型号;
b)执行的标准编号;
c)主要用途及使用范围;
d)工作原理;
e)主要参数;
f)操作说明;
g)一般故障处理方法;
h)修正曲线;
i)外形及安装尺寸;
k)质量;
l)安装主要技术要求;
m)注意事项等内容。
B.3.4 电除尘器主要部件说明书包括:
a)电除尘器高、低压电器设备说明书;
b)烟尘连续监测系统说明书;
c)上位机控制系统说明书;
有振打、卸灰、电加热、仓壁振动器、温度计、料位计等主要部件说明书。
B.3.5 电除尘器气流分布均匀性模型试验报告。
B.3.6振打加速度试验报告。
B.3.7电除尘器出厂检验合格证。
B.4电除尘器的冷态试验报告
B.5电除尘器热态性能调整试验报告
B.5.1热态性能考核试验报告。
B.5.2烟尘连续监测系统标定报告。
B.5.3上位机控制系统运行优化调整试验报告。
B.6电除尘器运行日志
B.7电除尘器的检修记录及相关分项试验报告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电除尘器性能验收试验
C.1 气流分布均匀性试验
C.1 执行标准
GB/T13931。
C.1.2 测量截面选择及测点布置
测量截面选在第一电场进口处,与末端气流均布板距离应大于8d~10d(d为均布板圆形开孔的孔径)或500mm处,测点布成网格状,约1m[sup]2[/sup]布置一点。测点应避开影响测试结果的障碍物。
C.1.3 测试仪器及测量方法
测试仪器一般用QDF型热球风速仪。用上、下挂线且可左右移动的测量网格,按顺序逐点往复测定。
C.1.4 气流分布均匀性的评判标准采用相对均方根值法
C.1.4.1 计算公式
式中:
σ'——截面气流速度相对均方根值;
n——测量截面上测点总数;
v[sub]i[/sub]—i点上测出的气流速度,m/s;
v——测量截面上各测点气流速度的算术平均值,m/s。
C.1.4.2 评判标准
σ'≤0.1 优止
σ'≤0.15 良
σ'≤0.25 及格
C.2 振打性能试验
通过振打性能试验,测定振打力在收尘极板、放电极线及槽板上的加速度值及分布规律。
C.2.1 执行标准
GB/T13931。
C.2.2 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选择被测板排(或极线),对新安装电除尘器的收尘极板排进行全面测定时,在每块极板高度方向上每隔1.5m~2m布置一个测点;对已投产的电除尘器,由于放电极框架不易移动,只对电场进、出口端各一块极板进行测定,测点布置与上述相同。
C.2.3 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采用冲击振动测量仪。该仪器由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和冲击电压表(或示波器;或采集板配计算机测量)三部分组成。
C.2.4 试验方法
根据不同的被测对象,选择合适的加速度传感器;根据不同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响应,选定电荷放大器上限截止频率以及冲击电压表的量程。
测定振打力时,注意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方法,固定传感器时要用力均匀,使用仪器时防止过载,要避开强磁场、高噪声及其他振动源的干扰。传感器及电荷放器间必须用屏蔽电缆连接。
C.2.5计算公式
式中:
σ[sub]r[/sub]——相对均方根系数;
a[sub]i[/sub]——测点加速度,m/s[sup]2[/sup];
a——被测截面上测点的平均加速度,m/s[sup]2[/sup];
n——被测截面上的测点数。
C.2.6 评判标准
收尘极板最小加速度值不小于1470m/s[sup]2[/sup],且不大于1960m/s[sup]2[/sup],螺旋线框架各边上最小加速度值不小于1960m/s[sup]2[/sup],且不大于2450m/s[sup]2[/sup]。管型芒剌线半圆管上最小加速度值不小于490m/s[sup]2[/sup],且不大于980m/s[sup]2[/sup]。
测试平面内相对均方根差系数σ[sub]r[/sub]小于或等于0.40为合格。
C.3 伏安特性试验
伏安特性试验目的是了解电源的电气特性和异极距离的变化。
C.3.1执行标准
GB/T13931。
C.3.2 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为:
a)测定各电场起晕、闪络时的电压、电流值。
b)测算各电场的板电流密度及线电流密度值。
c)考核高压硅整流全套设备供电性能。
d)测定各电场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C.3.3 试验方法
C.3.3.1 静态升压试验:
振打系统不投入,引风机不运行,电场处于静止状态、无烟气通入情况下进行静态升压试验。
C.3.3.2 动态升压试验:
振打系统投入,引风机运行,高、低压电气设备投入情况下进行动态升压试验。
C.3.3.3 空载升压试验结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异极距为150mm的供电设备,其最低的闪络输出电压应大于55kV。
b)其他不同极距型式的电除尘器,其异极距每增加10mm,则输出二次电压应相应增加2.5kV。
c)对高海拔地区的电除尘器进行空载升压试验,需进行大气压力的修正,修正方法如下:当海拔高于1000m时,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输出二次电压值允许降低1%。
C.4 漏风率试验
C.4.1 漏风率定义
式中:
Q'——电除尘器进口标准状态下的烟气量,m[sup]3[/sup]/h;
Q″——电除尘器出口标准状态下的烟气量,m[sup]3[/sup]/h。
C.4.2 执行标准
GB/T13931。
C.4.3测定方法
C.4.3.1 用分析仪测量电除尘器进、出口烟气中三原子气体成分的变化,根据进、出口烟气中RO[sub]2[/sub]的变化,依式(C.4)计算除尘器的漏风率。
式中:
——除尘器进口烟气中RO[sub]2[/sub]成分,%;
——除尘器出口烟气中RO[sub]2[/sub]成分,%。
C.4.3.1 用氧量计测量除尘器进、出口含氧量差,用式(C.5)计算,即
式中:
——除尘器进口烟气中含氧量,%;
——除尘器出口烟气中含氧量,%;
K——当地大气中含氧量,%。
C.4.4 评判标准
电除尘器本体漏风率要求为:小于300MW机组的电除尘器,△α<5%;大于300MW机组的电除尘器,△α<3%。
C.5 压力降测定
C.5.1 电除尘器压力降计算
电除尘器压力降是指烟气通过除尘器后总能量的损失,用式(C.6)表示,即
式中:
——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动压,Pa;
——除尘器进、出口烟气静压,Pa;
——除尘器进、出口烟气静压测点标高,m;
ρ′, ρ″——除尘器进、出口烟气密度,kg/m[sup]3[/sup];
ρ[sub]k[/sub]——烟道周围的空气密度,kg/m[sup]3[/sup];
g——重力加速度,m/s[sup]2[/sup]。
当除尘器进、出口烟温相差不大、静压测点标高也相差不大时,式(C.6)可简化为
C.5.2 执行标准
GB/T13931。
C.5.3 评判标准
电除尘器本体压力降一般小于295Pa。
C.6 电除尘效率
C.6.1 执行标准
GB/T13931。
C.6.2 试验方法
按GB/T13931试验。试验前,所有试验仪器必须经过计量认证检定后方可使用。
C.6.3 计算
C.6.3.1 按浓度法计算除尘效率
式中:
C[sub]1[/sub]——电除尘器进口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g/m[sup]3[/sup];
C[sub]2[/sub]—一电除尘器出口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g/m[sup]3[/sup];
△α——漏风率,%。
C.6.3.2 按质量法计算除尘效率
式中:
m[sub]1[/sub]——电除尘器进口粉尘质量流量,kg/h;
m[sub]2[/sub]——电除尘器出口粉尘质量流量,kg/h。
C.7 烟气含湿量
执行标准为GB13931。
C.8 烟尘排放浓度
C.8.1 执行标准
GB13223。
C.8.2 试验方法
按GB/T13931试验。
C.8.3 计算浓度
式中:
C——烟气含尘浓度,g/m[sup]3[/sup]:
m——烟尘质量,kg/h:
q[sub]V[/sub]—烟气流量,mm[sup]3[/sup]/h。
C.8.4 排放浓度的换算
式中:
α'——实际测量的除尘器出口过量空气系数;
α——标准值对应的过量空气系数,α=1.4;
C'——实际测量的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mg/m[sup]3[/sup](标干);
C——换算到α为1.4时,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排放浓度,mg/m[sup]3[/sup]。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电除尘器热态性能调整及考核试验主要内容
D.1热态试验的目的
D.1.1热态性能考核试验测定电除尘器的效率、本体压力降、漏风率及噪声,检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正确评价除尘器的性能。
D.1.2通过热态性能调整试验,制定出合理的运行方式,使电除尘器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D.1.3检查烟尘排放浓度是否符合GB13223的规定。
D.2热态试验的基本条件
D.2.1锅炉燃烧设计煤种。
D.2.2机组在额定负荷(或MCR)下,且运行稳定。
D.2.3电除尘器各电场高压硅整流设备、振打系统、卸灰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并运行正常。
D.2.4测孔、平台、电源、仪器齐备。
D.3热态试验测试方法
执行GB13931。
D.4热态性能考核试验内容
D.4.1 测定额定负荷(或MCR)下的除尘效率。
D.4.2测定额定负荷(或MCR)下的电除尘器本体压力降。
D.4.3测定额定负荷(或MCR)下的电除尘器本体漏风率。
D.4.4测定额定负荷(或MCR)下的电除尘器的噪声。
D.5保证效率的修正内容
D.5.1烟气流量的修正。
D.5.2烟气温度的修正。
D.5.3入口烟气含尘浓度的修正。
D.5.4燃煤中硫含量的修正。
D.5.5飞灰中K[sub]2[/sub]O、Na[sub]2[/sub]O含量的修正(不作要求)。
D.5.6飞灰比电阻值的修正(不作要求)。
D.5.7烟气含湿量的修正(不作要求)。
D.6热态性能调整试验主要内容
D.6.1热态伏安特性试验,绘制各电场热态伏安特性曲线。
D.6.2振打周期试验,确定工况条件下的最佳振打周期。
D.6.3确定最佳火花率。
D.6.4锅炉负荷与除尘效率的关系。
D.6.5确定最佳供电方式。
D.6.6测定烟气含湿量、流量及流量分配偏差。
D.7燃煤及飞灰的理化特性分析
D.7.1燃煤的工业和元素分析。
D.7.2飞灰的成分分析。
D.7.3飞灰比电阻测定。
D.7.4飞灰粒度测定。
D.7.5飞灰密度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