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力、水(海)浪、水流或潮汐。因风浪会造成测船的摇动,应选择适应测区状况的、抗风浪性能好的测船。避开大风(5级以上)、大浪(1m以上);有潮汐的水域,应掌握潮汐的规律和水的流向,宜安排在高平潮或低平潮的时段进行水上作业。
6.4.8 有码头等时,可直接量测水位,或设置水位尺直接读取。用光电测距观测水位,长度不宜大于400m,超过时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
大面积水下地形测量,宜设置多个水位观测点,保证水位测量的精度。其控制网可与陆上厂区控制网统一布设,或可从厂区引测得到,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其用于测深点定位的测站点不应低于图根点精度。采用差分GPS测量系统、信标差分测量系统的,控制点要求得到WGS84坐标,应达到D、E级精密。
6.4.9 测线布设应与河岸、海岸线垂直,根据岸线的形状可选用平行测线、扇形测线及区域测线,但都应保证测深点的密度。为了适应水下地形变化剧烈或平坦等不同情况的水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工程需要将断面间距、测点的密度适当放宽或加密。
采用差分GPS或信标差分法作业与软件自动导航采集时,可根据测区范围、比例尺设置测线间距,测线上测点间距可按时问、距离设置,计算机能同步自动采集测点的平面位置和水深。
导航软件应具有断面格网设计、作业控制、记录数据回放的功能。断面格网设计一般可设计成横断面形式,断面方向应大致与水流方向(或岸线)垂直,断面间距应由测图比例尺决定。断面格网形式可分为矩形格网、扇形格网两类,扇形格网只限用河道或岸线拐弯处。作业控制包括水深数据的采集,即选择按等时间隔记录或等距离间隔记录,对测深和定位同步的控制,特征点的采集,测线管理。记录数据回放包括平面位置的回放和断面的回放。
6.4.10 采用差分GPS、信标仪系统作业,可经过水(潮)位改正得到测点的三维坐标,直接用数字化成图的方法得到水下地形图。
对水下地形成图软件的规定与一般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规定要求基本一样,但必须具有勾绘等(深)高线的功能。
7 电厂总平面图测量
7.1 一般规定
7.1.1 测量内容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及工作需要确定。
7.1.2 一般为国家坐标系及地方坐标系。
7.1.3 可采用主要建筑物,如:主厂房、主控楼等的地坪标高恢复原高程系统。
7.1.4 圆形建筑物、构筑物按圆心坐标计算得出的半径与实量周长得出的半径的最大较差,或用两组测量圆周点的坐标经计算得出的圆心坐标的较差,均不得超过10cm。
7.1.5 主要细部点测量角度可取至1′,距离测量可取至cm。坐标、高程成果数据均应取至cm。主要细部点测量可采用全站仪、电子记录器记录计算,直接取得测点的坐标、高程。
7.1.6 当管道布置简单且图面不很拥挤时,可绘于一张图上,但管道成果表则应另外提交。
7.2 建筑坐标系统的恢复与建立
7.2.1 检核测量精度与方法按该测区首级控制的要求掌握。
当满足表7.2.1的要求时,应充分利用原成果作为起始数据;不能满足时,可选择靠近主厂房扩建端的一个点及与该点相连的一条边,作为起始坐标和起始方位,重新建立建筑坐标系统。
7.2.2 边长检测可采用钢尺量距,但应为检验合格品,其最后边长值需加尺长改正数。
7.2.4 固定建筑物应选择最可靠的,如:主控楼、锅炉间等。
7.2.5 墙上导线标志应埋设在便于引测的砖石、混凝土结构上。导线标志应成组(不少于两个)设置。
墙上导线点的测设,可根据相应等级的导线精度用极坐标法进行,并量取各标志间的距离进行核对。
7.3 细部测量
7.3.1 角度可用DJ6仪器观测半测回,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施测中或施测后应进行后视方向的检验,其偏差不应大于2′。
7.3.2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角度可半测回测定。仪器精度低于1″高于2″DJ2级,低于2″高于6″按DJ6级。
7.3.4 建筑物的坐标点,一般是指建筑物的外墙角;圆形建筑物及构筑物可以测其圆周上不少于四个点的坐标,经计算推出其中心坐标和半径。
地下管线测量的起、终、转、交点皆测沟管中心,并应与设计人员及业主协商,组织开挖或指定具体位置后施测。
铁路曲线元素,按设计要求提交成果。临时性铁路不测坐标;曲线段高程测内轨,中心线从外轨内侧向里量取轨距的一半;铁路道岔号码的测定参见附录M。
公路干线的交点及起、终点以中心线为准。
7.3.5 建(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直接连接;房门宽在3m以上时,可视需要测绘。圆形建筑物及构筑物应将测点选在圆的同一平面的圆周上均匀分布;经计算后提供圆的中心坐标和半径。冷却塔和烟囱的测点应选在外壁与散水坡顶面的交线上。
7.3.6 可根据沟管情况绘制每种沟管系统图与几种沟管综合的系统略图。
7.3.7 可不绘等高线。
7.4 电厂总平面图的汇编及应提供的成果图(表)
7.4.1 内容应包括细部名称、坐标和高程等,主要是主厂房、汽轮机、锅炉、除尘、主控楼、化学水、油罐、碎煤机室及设计人员提出要求的建(构)筑物。
7.4.2 一般有下列形式:
沟管较少,图面又不很拥挤时,其位置可直接绘在总平面图上,并另行编制成果表。
沟管较多时,可编制沟管网道成果总图,其内容包括有关主要建(构)筑物及沟管网道平面位置。图上应注出细部特征点坐标、高程成果,并另行编制成果表。
沟管拥挤时,可编制沟管网道总图(图上不注出成果数据),并另行编制成果(图)表。成果表的内容名称、坐标、高程、沟管尺寸、材料等,沟管网道检查井的井底、井面高程。
8 其他测量
8.2.3 一般自流管线测量,纵向误差达到1/500,就能满足设计要求,故限制导线最低精度为导线相对闭合差不超过1/1000。
9 计算机辅助成图
9.1.6 计算机辅助成图软件较多,代码设计不一致,宜选用代码设计与国家标准统一或接近的软件,便于建立通用数据库,便于数据交换,提高数据的价值。
9.2.1 地形码是表示地形图要素的代码,运用代码,使计算机在处理、编辑数据时,能正确无误地表示出地形图要素。为便于数据交换,地形码宜采用国标GBl4804--1993的个位数字编码及相应的代码。信息码是表示某一地物要素所有测点之问连接关系的一种代码。信息码的设计原则是便于内业处理、尽量减少中, 间文件。
9.2.2 草图是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编辑时校核、查错必不可少的资料,测站草图绘制一般包括下列项目:测站点号、仪器高、后视点号、测量日期、代码、注记等。
9.2.3 原图数字化采集数据,主要用于图纸更新、修测,也是航测成图的一个工序,更是建立地图数据库时数据录入的重要手段。
9.3.3 原始数据文件指数据采集所生成的文件、图根点成果文件指测区范围内所有图根点的三维坐标成果表、细部点成果文件指细部点三维坐标成果表、绘图信息数据文件指按地物、地貌分类分层存储,并能统计绘图信息的数据文件。
9.5 由于目前没有GIS方面的国家标准可询,因此本标准仅编写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原则性条文。
10 施工测量
10.1.2 施工方格网平面控制点宜同时作为高程控制点主要考虑节省材料和施测方便。
10.2.1 主轴线的端点宜布设在厂区边界上。主要考虑主轴线的端点便于长期保存,一旦主轴线的中间点被破坏,可利用主轴线的端点恢复主轴线。
10.2.2 施工方格网点标桩的埋设深度应至比较坚实的原状土中1m以下。主要考虑在填土区埋设标桩的稳定性。
10.2.4 应检查主轴线的直线度,直线度的限差,应在180º±5″。限差按2倍中误差计算。
10.4.12 沉降监测网基准点,在变形区内,埋深应到达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持力层1m~5m以下。1m~5m范围在实施时主要根据基准点附近的主要建(构)筑物的引起地基变形情况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