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标准 > 火电卷 > 详细内容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__DL_T_5001-2000
发布时间:2011/1/15  阅读次数:26957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表4.1.10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边长的要求
测图比例尺
最大边长
m
1:500
300
1:1000
500
1:2000
700
  
4.1.11       GPS网的等级划分按表4.1.11的规定执行。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按式(4.1.11)计算,即
  
                                                 (4.1.11)
  
式中:
——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mm。
  
表4.1.11         GPS网的精度分级
等级
固定误差a
mm
比例误差系数
b
最弱相邻点边
长相对中误差
相邻点平均间距
km
C
≤10
≤5
1/150000
10~15
D
≤10
1/80000
5~10
E
≤20
1/40000
0.2~5
注1:C、D、E级GPS测量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等方法,图根测量可采用RTK(实时动态)方法,RTK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1.12。
注2:GPS首级网宣布设为网状,加密网可布设为附合路线。
注3:GPS网中至少应有2个已知同系统的平面控制点。
注4:GPS图根测量时,比例误差系数应不大于80,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超过1/10000。
注5:各级GPS网中相邻点间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倍~3倍
  
4.1.12     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12的规定。
  
表4.1.12           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级别
C
D
E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º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目
≥3
≥2
观测时段数
≥2
≥1.6
≥1.4
时段长度
min
静态
≥60
≥45
≥40
快速静态
≥30
≥20
≥15
采样间隔
s
静态
10~30
快速静态
5~15
注1:当使用双频(L1、L2载波相位)GPS接收机进行快速静态测量时,时段长度、采样间隔可适当缩短。
注2:C、D、E级GPS测量可不记录气象数据,应记录天气状况。
注3:用三角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
注4:观测时段长度,指开始记录到结束记录数据的时间段。
注5:每时段开始及结束前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
注6:RTK测量图根控制点时,宜使用双频Ll、L2载波相位GPS接收机。同时观测卫星数应大于4颗,坐标及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5cm。RTK测量的坐标转换参数应经过校核,记录数据时应保持对中杆水准器气泡居中,并应进行重复测量,两次重复测量的图根点坐标差不应大于3cm
  
4.1.13   布设GPS网的基本原则:
       1   GPS网的布设应根据任务要求,合理选择GPS点位。点位选择的基本要求:交通便利,地面基础稳定;远离高大建筑物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距高压输电线路和微波通道的距离应大于50m;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点;考虑下一级控制网加密,GPS点间应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
       2   首级网宜布设为网状,应与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宜小于3个。加密可采用附合路线等形式。
       3   使用不同品牌(型号)GPS联合布网时,宜各自单独组网,联合平差。整网中适当位置应设置公共边。
4.2   搜集资料、图上设计、选点与埋石
4.2.1   图上设计前,首先应搜集测区已有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收资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包含测区的最新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10000~1:50000为宜);
       2   测区及附近已有的平面控制点成果及相关技术报告等资料。
4.2.2   现场踏勘应在实地寻找搜集到的平面控制点的位置,同时详细了解控制点附近的地形特征,以便在图上设计中拟定合理可行的布网方案。图上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平面控制点成果在搜集的地形图上展绘或标定现场踏勘找到的平面控制点,结合任务书要求设计新网的方案方案;
       2   结合计算机进行控制网优化和精度估算。
4.2.3   实地落实图上设计选定的点位。选定的控制点点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l   埋石点宜选择在土质坚实的地方。点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稳定岩石表面、坚固建筑物顶端或其他易长期保存的稳定地物表面。
       2   对于导线点,要求相邻点位间通视;对于GPS点,应选择交通便利、易于寻找,通信、供电、气象条件较好的点位。
       3   图根点要求视野开阔,便于测图。
4.2.4   各等级控制点一般均需埋石。标石规格和埋设深度可视需要按照附录C确定。
4.3   水平角测量
4.3.1   新购置的经纬仪应进行全面检验。光学经纬仪的分级和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4.3.2   开始作业前,应对经纬仪的2C、i角、光学对点器进行检验。
4.3.3   水平角观测时,四等、一级、二级导线经纬仪对中误差不应超过2mm;图根导线经纬仪对中误差不应超过3mm。
4.3.4   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应变换水平度盘位置,变换角值r按下列公式计算:
  
                                                                       (4.3.4-1)
                                                                 (4.3.4-2)
                                                                         (4.3.4-3)
  
       式中:
               n——测回数。
       各测回起始方向秒数最好均匀分布在测微器的各个部位。对于电子测角仪器,可不作上述设置。
4.3.5   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方向多于3个时应归零。观测方法可按照附录E。
4.3.6   水平角观测应注意下列事项:
       1   水平角观测应在成像清晰和大气稳定的时间内观测。
       2   仪器应避免阳光直晒。观测过程中,气泡位置偏离水准管中心,DJl型仪器不应超过2格,DJ2、DJ6型仪器不应超过1格。否则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某些有纵轴倾斜校正的电子测角仪器不受此项限制。
       3   观测过程中,若某些方向目标不清晰,可暂时放弃,待清晰时补测。放弃的方向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数的1/3。放弃的方向补测时,可只联测零方向。
       4   同一测站上宜将不同等级的点分别进行观测。
       5   照准目标为花杆时,花杆应扶直。当不能看到花杆根部时,应以垂球或仪器整置使其与铅垂线一致。
4.3.7   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4.3.7的规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