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3.6 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
仪器型号 |
测回数 |
指标差互差
(″) |
垂直角测回
互差
(″) |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 |
附合或环形
闭合差
m |
四等 |
DJ2 |
中丝法3
三丝法2 |
≤10 |
≤7 |
0.045 |
±O.02 |
一级 |
DJ2 |
中丝法2
三丝法1 |
415 |
≤15 |
0.2s |
+0.07 |
二级 |
DJ6 |
— |
≤30 |
0.4s |
±0.1Hd |
注1:表中,s为测距边水平距离,km;L为路线总长,km;n为边数:风为测图等高距,m。
注2:补点时用两个以上方向交会求得之高程较差与对向观测高差较差相同。
注3:计算高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
5.3.7 三角高程测量应优先使用电子记录方式,记录方法与要求可参照CH/T 2004、CH/T 2005执行。用于电子记录的程序应符合本规程3.0.7的要求。
5.3.8 三角高程内业计算的规定如下:
1 外业原始记录和起算数据均应进行严格检查。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时,应打印出原始观测数据检查校对。计算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2 内业计算的取位:四等三角高程测量的记录计算垂直角取至0.1″,一级、二级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取至1″;最后平差成果取位:四等三角高程取至毫米级,一级、二级三角高程取至厘米级。
3 计算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和全中误差MW:
1) 用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计算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即
(5.3.8-1)
式中:
MΔ——每千米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mm;
d——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S——测高边水平距离,km;
n——d的个数。
2) 用附合或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全中误差Mw,即
(5.3.8-2)
式中:
Mw——每千米高差测量全中误差,mm;
fh——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S——每个闭合环(附合)长度,km;
N——闭合环(附合)的个数。
4 高程网平差应优先使用计算机程序,单一路线平差可按边长成比例配赋。用于平差计算的程序应符合本规程3.0.7的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应进行核对。
5.4 全球定位系统(GPS)高程测量
5.4.1 在采用几何水准测量布设测区高程控制网或进行高程联测确有困难的测区,可采用GPS高程测量方法布设各级高程控制或进行高程联测。
5.4.2 GPS高程网的等级划分按表5.4.2的规定执行。相邻点间大地高差精度按式(5.4.2)计算,即
(5.4.2)
式中:
mH——大地高差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km。
表5.4.2 GPS高程网的精度分级
等级 |
固定误差a
mm |
比例误差系数b
ppm |
重复基线大
地高差较差
mm |
图形闭
(附)合差
m |
相邻点
平均间距
km |
四等 |
≤8 |
≤5 |
≤2 mH |
≤2 mH |
1~5 |
一级 |
≤10 |
≤10 |
0.2~1 |
注1:表中,mH为相应等级大地高差中误差,mm;n为闭(附)合图形边数。
注2:四等、一级GPS高程测量采用静态、快速静态方法。
注3:计算图形闭合差的mH时,d用闭合图形中的平均间距。
注4:图根高程可采用RTK(实时动态)测量方法,观测宜使用双频L1、L2载波相位GPS接收机。同时观测卫星数应大于4颗,高程精度指标应小于5cm。RTK测量的坐标转换参数应经过校核,记录数据时应保持对中杆水准器气泡居中,并应进行重复测量,两次重复测量的图根点高程差不应大于5cm |
5.4.3 GPS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1.12相应等级执行。
5.4.4 GPS高程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
1 各级GPS高程网宜与GPS平面网同点位。单独布设GPS高程网时按本规程4.1.13的原则执行。
2 GPS高程网一般采用网连式或边连式布网,并包含较多的闭合条件;单一附(闭)合GPS高程导线可采用点连式。GPS高程网中不允许出现自由基线。
3 GPS高程控制网内互为最远点的距离不得大于15km。
5.4.5 使用GPS联(引)测高程的基本原则:
1 联测精度应不低于四等水准的精度。
2 宜将接收机直接安置于已知高程点上,确有困难时,可将已知高程点引测至满足GPS观测条件的良好位置再作联测。
3 无论测区高程控制为何种等级,联测边均应使用双时段,联测边长宜小于5km,否则应进行高程异常值改正。其联测边最长不得超过20km。
4 联测已知高程点的数量:平丘地区不宜少于3点,并力求均匀分布于网中且能控制本网,当GPS高程网成狭长带状时,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量;高海拔测区、高山区联测点不宜少于5点。
5 在己知高程点稀少的特殊困难地区,经检测确认一个可靠的高程已知点联测至测区,作为高程起算点。
5.4.6 GPS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
1 GPS仪器的选用、外业观测、外业数据质量检验、重测与补测、基线解算、GPS网平差的基本要求按4.5节的相关规定执行。
2 按式(5.4.6)计算GPS高程测量每千米边长的大地高差中误差MH,并应符合表5.4.2的规定。
(5.4.6)
式中:
MH——每千米边长GPS高程测量的高差中误差,mm;
WH——闭(附)合图形大地高差闭合差,mm;
L——每个闭(附)合图形边长总和,km;
N——闭(附)合图形个数。
3 GPS高程网平差应慎用国外GPS厂家随机所带的高程平差软件,推荐使用经过鉴定的国产GPS高程网平差软件。平差方案:当高程联测点数,n≥6时,宜使用二次曲面拟合,当3<n<6时使用曲面拟合。
4 当仅联测到一个已知高程点时,可将联测点作为起算高程点,用平面网平差所得的坐标反算出网中各边长,并利用各边的WGS-84大地高差,以距离定权,按常规高程网平差。
5 在进行GPS高程控制网平差时,应预留适当的已知点作为高程检查用,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后,选择符合精度要求的平差方案进行计算。
6 地形测量
6.1 一般规定
6.1.1 地形图的测绘应根据工程性质、测图比例尺、测区地形条件,合理取舍。
6.1.2 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和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测量技术报告书中注明。
6.1.3 地形图宜采用矩形(40cm×50cm)或正方形(50cm×50cm)分幅。图幅可采用顺序编号,亦可采用西南角坐标千米数编号。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见附录K。
6.1.4 绘制图廓格网线及展绘控制点的误差不应超过表6.1.4的规定。
表6.1.4 图廓网格线及控制点展绘的要求
限差项目 |
限差值(图上mm) |
图廓格网线段与理论长度之差 |
O.2 |
图廓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 |
0.3 |
控制点对邻近格网线的纵横距离误差 |
0.2 |
两控制点的距离与计算值之差 |
0.3 |
6.1.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选用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表6.1.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地面倾角口 |
比例尺 |
L:500 |
1:1000 |
1:2000 |
1:5000 |
a≤6º |
0.5 |
0.5,1 |
1 |
1,2 |
6º<a≤15º |
1 |
2 |
5 |
a>15º |
1 |
2,5 |
5 |
注:一测区内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
6.1.6 地物测量的基本要求:图上地物点对于邻近解析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由等高线插值求得的高程点相对于邻近图根解析图根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表6.1.6的规定。
表6.1.6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点位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
mm |
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mm |
主要地物 |
次要地物 |
a≤6º |
a>6º |
±0.6 |
±0.8 |
0.5Hd |
1Hd |
注1:风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注2:在树林、隐蔽地区可按上表放宽O.5倍,特殊困难地区放宽1.0倍。
注3:主要地物指重要的、外廓明显规整的地物 |
6.1.7 测图方法可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成图法、光电测距仪测绘(记)法、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测绘法和平板仪法,以及RTK GPS测量、摄影测量等方法。
6.1.8 地形测图所用的仪器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电测距的棱镜常数应作改正。
2 望远镜视距乘常数应在100±0m1以内。
3 垂直度盘的指标差不应超过1′。
4 比例尺的长度误差不应超过0.2mm。
5 量角器半径不应小于10cm。
6 RTK GPS测量精度一般不低于5cm。
7 摄影测量应符合相关规程的规定。
6.1.9 测地形图时,设站及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站点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O.05mm。
2 测图板的方向,应以一个较远的测站点进行标定,另一测站点进行检查。在施测中和施测结束前应进行图板位置的检核。其偏差在图上每15cm均不应大于0.2mm。用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测绘时,应检核任意两个以上测站点间的角度。在施测中和结束前应进行后视方向的检核。其偏差均不应超过3′。
3 用另一控制点检查本站高程时,其较差不应超过1/5等高距。
4 测图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自检。相邻测站应有重复测点进行检核。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将测绘的地物、地貌与实地进行对照。
6.1.10 地形测绘的技术要求
1 测量地形点的距离可用光电测距或视距测定,水平角、垂直角均读至1′,当垂直角大于3º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2 地形点的高程注记,当等高距为0.5m时,可注至厘米级,其余均注至分米级。
3 地形点测距和视距的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6.1.10-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