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表参数可以看出,在引风机入口负压相同的情况下,自空预器出口至分离器入口,#22炉的尾部负压明显要小于其他炉,负压低说明烟气的流动动力低,烟气流速相应降低,因烟气流速较低造成烟气进入分离器后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向下旋转,而是折向向上直接从中心筒飞出,形成短路流,即从进口来的烟气没有经过向下的旋转分离而是直接经中心筒流出,没有离心分离则分离效率
自然就下降。从上表可以看出#22炉分离器阻力偏低(有关资料书上介绍应为1kpa左右),#21、#24炉可以达到1kpa左右,而#22炉只有0.7kpa,阻力低还是说明旋风分离器内存在短路流。从有关资料显示,这种汽冷式旋风分离器的短路流的是较大的,再加上烟气流速的影响,分离效率会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尾部水平段积灰较多或是存在很大的漏风,尤其是在空预器出口至电除尘入口这一段水平段,积灰的可能性最大,再有就是电除尘的阻力较大,这也是#23、#24与#21、#22炉的根本区别,电除尘不同但是引风机相同,故造成整个系统流动动力有差别,但是#21炉就不出问题,可见主要问题不在这里。我们可以运行中作试验来验证这个问题,即提高炉膛负压,从而提高烟气流速,再观察炉内各处的参数变化,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⑵、旋风分离器本身问题。这就是精确测量分离器内各处尺寸的问题了,这个原因的可能性不大。
⑶、回料器的影响,在这几台炉均有过间歇性回料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料腿的料位指示出现波动,如#22炉左侧料位经常在1.2-0之间晃动,会不会是这个间歇性回料造成的烟气或是流化空气的反窜从而对分离器的工作形成了影响呢,这个没有具体的参数分析不太好回答,只能作个假设。
3 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认为#22炉主要原因应为:
由于烟气流速低,造成分离器的分级分离效率低,尤其是对于100-300μm(这部分粒子作为内外循环的主力)分离效率差,所以造成炉内细颗粒逃逸出分离器,而粗颗粒被分离下来回送回炉膛,最后的现象就是炉内颗粒浓度小、物料粒度增大,传热不足,床温升高,负荷带不上。如下图:
可见,#22炉基本不存在d100的粒子,也就是说对于此炉的分离器,没有任何粒度的颗粒能达到全部分离,所以也就形不成足够的循环物料。
4 改进方向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a、分离器效率低,可有三个方法提高分离器效率:中心筒偏心、进口粒径加速、进口段下倾。进口粒径加速,需提高整个系统的动力,不太容易实现。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采用入口段下倾的办法,效果最好,该措施实质上是使入口粗颗粒产生一个向下的初速度,以避免被旋风筒中心上升流夹带出中心筒。#24炉改进采用了突缩加渐扩的方式,可是效果不好,截面缩小提高的风速又在渐扩段降了下来,所以改动不只是缩小截面,还要使整个入口烟道呈下倾方式。同时可以考虑用缩小 分离器入口截面的方法,但是这次改动,最好用全面的改动,不只是缩小高度,更要缩小宽度,以提高烟气的刚性。
b、如不是分离器的问题,就是炉膛的问题,就要考虑为什么烟气的携带能力低,就可以从提高烟气的携带能力入手,那可能就是炉内动力场分布的问题了,分析、改造也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