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技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5.1 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
5.1.1 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以及热设备的保温、保冷际准,应按GB4272,GB11790的有关规定执行。
5.1.2 当环境温度为25C时,工业锅炉外壁表面平均温度不得超过50C。
5.1.3 工业锅炉排烟温度应符合附录A表A4的要求。
5.1.4 附录A表A6中列出各种炉涡的工业炉温的炉体外表面温度指标,作为设计建造与维修工业炉 窑时,评价炉体保温性能的依据。
5.2 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
为掌握热设备的热损失状况•定期进行保温,保冷状况的测定与分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与设备的热平衡测定与分析结合进行。
5.3 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5.3.1 对热设备及其附件和保温、保冷结构定期进行检查与缝维修避免由于设备和保温、保冷结构损坏而引起载热体流失及热损失的增加。
5.3.2 对炉体及孔门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其气密性,减少炉逸出或冷空气吸入。
5.3.3 对蒸汽疏水阀热力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蒸汽疏水阀及热力管网无明显的蒸汽泄露现象。
5.3.4 明确检查技术要求并建立检查与维修档案。
5.4 减少热损失的措施
5.4.1 热设备的砌体(外壳)包括炉底、掉挂炉顶、炉门等、均应具有完好有效的绝热层。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绝热层的厚度,采用多层绝热,采用耐火纤维等新型保温材料,以提高热设备的隔热性能,降低间歇工作热设备的蓄热损失。
5.4.2 尽量减少工业炉窑内水冷或汽化冷却构件的数目及尺寸 炉内的冷却构件均应可靠的绝热,在可能的条阵下适当提高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减小流量,以降低冷却造成的热损失。
5.4.3 减少炉门等孔口的数目和面积,提高其严密性,或采用双层密封孔门,减少孔门的开启次数、时间与幅度,以减少辐射及沪气逸出或冷空气吸入等热损失。
5.4.4 炉墙必须有良好的气密性,尽可能包以钢板,以减少炉气外逸或冷气吸入造成的热损失。
5.4.5 控制炉内压力,减少炉气朴邀或冷空气吸入造成的热损失。
5.4.6 热设备中的连接,旋转部分应可靠密封,防止载热体泄露损失。
5.4.7 合理布置输送载热体的管路,减少散热面积。输送载热体的管路,要采取管道保温措施,不得用裸管输送载热体。
5.4.8 输送高温物体的设备、采用开放型利用蒸汽或热水的设备,应加盖或罩,以减少散热损失。
6 余热的回收利用6.1余热回收利用的管理要求
6.1.1 对于排出烟气的各种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的具体要求。表A7为工业炉窑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控制指标。
6.1.2 对于排出冷凝水及其他低温液体的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物体温度,数量,范围等制定具体要求。
6.1.3 对于排出液态,固态的高温物体和 废物的热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物体温度、数量、范围等制定具体要求。
6.1.4 对于排出具有可燃成分的固、液、气态废物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范围的要求。
6.1.5 对于排出具有余压的气体、液体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余能范围的要求。
6.1.6 对于高温产品的显热(物理热)应尽量回收利用。
6.2 余热回收利用设备的设置
6.2.1 根据余热的种类,排出的情况,介质温度、数量及利用的可能性,进行综合热效率及经济可行性分析,决定设置余热回收利用设备的类型及规模,并应符合GB1028的有关要求。
6.2.2 余热回收应优先用于设备系统,例如预热助燃空气或煤气、预热被加热物体等,以提高设备的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
6.2.3 在余热余能无法回收利用于加热设备本身•或用后仍有部分可回收时,可用于生产蒸气或热水、产生动力等方面,也可作为其他加热设备的热源。或进行综合利用。
6.3 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
6.3.1 为掌握余热介质的温度与数量、可燃物质的成分(或发热量)与数量,以及余能载体的压力与流量等参数,应进行有关的测量与记录。
6.3.2 应对余热、余能回收利甲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测量与记录。
6.4 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6.4.1 对回收利用余热余能的热交换器、余热锅炉、热泵等设备进行检查,清除热交换面上沉积的尘渣,修补泄漏载热体的部位,更新损耗的物件等,保持设备完好,运转正常,并建立检修记录档案。
6.4.2 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计量、测试仪表•使之正常运行。
6.4 改善余热回收利用的措施
6.5.1 输送余热载热体的烟道、管道及其闸阀等,应尽可能保持严密,防止吸入冷空气及渗入地表水,并应改善其保温性能,以减少载热体的温降及热损失。
6.5.2 改善余热回收设备的传热面的佳能和形状,增加其表面积,以提高余热的回收率。
6.5.3 研制开发并积极采用余热回收率高,预热温度高或产生蒸汽压力高,消耗耐热金属少,占地少,漏损率低的新型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及能将低品位热能转换成高品位热能或电能的余热回收装置。
7 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7.1 有条件的企业应实行热、电、冷并供,或热电并供。
7.2 在用热系统配置时应考虑对高品位热能的梯级开发,多次利用,如多效蒸发系统。
7.3 在热设备负荷变化较频繁而又无法从生产调度获得平衡的情况下,可采用苔热器,实现热源和用热设备的合理匹配。
7.4 在生产工艺允许条件下,灾避免采用间断加热和重复加热等方式。
7.5 改善系统的保温与保冷设计,迸一步降低系统的热、冷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