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可燃物高原因分析及调整
- 发布时间:2011/11/10 阅读次数:5047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入炉煤煤质工业分析及飞灰可燃物含量见下表:
煤 种 |
入炉煤1 |
入炉煤2 |
收到基全水分Mt(%) |
5.1 |
4.9 |
空气干燥基水分Mad(%) |
1.18 |
1.08 |
收到基灰分Aar(%) |
55.09 |
57.85 |
收到基挥发分Var(%) |
12.43 |
12.10 |
空气干燥基硫分St.ad(%) |
0.6 |
0.6 |
低位发热量Qnet.v.ar(kJ/kg) |
10909 |
12085 |
低位发热量 (kcal/kg) |
2609 |
2890 |
综合灰样飞灰可燃物(%) |
7.24 |
8.91 |
综合渣样炉渣含碳量(%) |
2.3 |
2.67 |
具体分析如下:
(1)由于我公司是在更换煤种后,造成飞灰可燃物增大的,所以,不同的煤种对飞灰可燃物的含量高低是有较大的影响的,一般来讲,燃用挥发分比较高的煤种飞灰含碳量较低,燃用无烟煤等挥发分比较高的煤种飞灰含碳量较高,并且相差很大,燃煤煤质的变化对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及运行参数控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运行中的流化床,当煤质变化时,床温床压将出现大幅波动,虽然可以通过调整配风进行调整,但燃烧工况的恶化必然导致飞灰可燃物的增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燃用无烟煤的锅炉,飞灰含碳量高,而燃用褐煤的锅炉飞灰含碳量较低,对于挥发分含量较高、结构比较松散的烟煤、褐煤和油页岩等燃料,燃烧速率较高,飞灰可燃物较小。对于挥发分含量低,结构密实的无烟煤、石煤等相同条件下飞灰可燃物要高出很多。
(2)入炉煤粒径。炭颗粒的燃烬时间随粒径的增大而延长。而相同的粒径下,温度越高,炭颗粒所需的燃烬时间越短。当颗粒达到0.7mm时,在950℃的条件下燃烬时间为1O.5s,而在800℃ 的条件下燃烬时间为71.5s,两者相差非常明显。对单位质量燃料而言,粒径减小,粒子数增加,碳粒的总表面增加,碳粒的燃烧速度增加,燃烬时间缩短.但如果细颗粒过多,或煤燃烧过程中生成较多的50上左右的细颗粒,其颗粒的燃烬时间远远长于其炉内停留时间,将会导致飞灰可燃物增加。因此保持入炉煤粒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降低飞灰可燃物是有益的。
(3)氧量。氧量增大,流化气体与碳粒子之间传质系数增大,燃烧速度增大,但当氧量增大到某一值后,燃烧速度达到极限。而过高氧量降低了细煤粒在床内的停留时间,导致飞灰可燃物增加。实际运行中控制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1.25左右,既保证碳粒子的充分燃烧,又防止截面流速过大。
(4)床层温度。床温增加,碳粒的燃烬时间缩短,可降低飞灰可燃物。但流化床床层运行温度上限受灰分的变形温度限制,并综合考虑脱硫效果、NO 生成量和结焦,一般认为流化床最佳运行温度为850~950℃。因此为了降低飞灰可燃物,床温应根据运行情况确定运行上限。
(5)均匀布煤。我厂流化床锅炉采用后墙给煤方式,给煤通过一级皮带式给煤机送到两台刮板给煤机后,落入后墙四个返料斜腿中。这种给煤方式如落煤口插班门调整不均匀,会存在布煤不均问题。而入炉煤不均匀,容易造成部分给煤口附近煤量过于集中,形成缺氧区,从而增加了飞灰可燃物。
(6)床层高度。要尽量维持恰当的料层高度,如果料层过高,不仅会增大风机电耗,而且会增大气泡尺寸和扬析损失。料层过薄,又会导致燃烧工况不稳定,燃料在床内的停留时间缩短。
4 采取降低飞灰可燃物的措施
(1)控制入炉煤粒度
入炉煤中(特别是矸石)石头多,一、二级碎煤机磨损大,造成入炉煤粒度大(最大约10cm),为保证床料的正常流化,锅炉一次风量偏大,“扬析”量增加且低负荷时造成锅炉床温偏低,燃烧强度下降,影响碳颗粒的燃烬。为此保证锅炉入炉煤煤质,减少煤中石块,加强煤场管理,组织人员将来煤中的大石块清理出去,在燃料输煤皮带头部落煤管加装箅子,将无法人工分离的大石块清理出去。在斗轮机头部轮斗取煤处加装箅子,防止斗轮机取煤时将石块取入。同时在锅炉煤仓进口处加装细箅子,防止大块石头、杂物进入锅炉煤仓。检查更换一、二级碎煤机环锤,控制入炉煤粒度100%<9mm,为炉运人员的经济调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2)调整配煤方式,稳定入炉煤发热量
由于入厂煤来自多个煤矿,来煤发热量变化大,燃运配煤时很难均匀掌握,造成锅炉入炉煤煤质变化大,入炉煤发热量不稳定,炉运人员调整困难。我们要求入炉煤发热量不高于3000kcal/kg,对于不同的来煤要采用不同的配比,为此,在配煤方法上着手。我厂输煤系统分为#1~#8皮带,其中#1~#7皮带分甲、乙双侧,#8皮带为斗轮机取煤专用。#1~#4将中煤或矸石上入#1、2筒仓(#1筒仓内为中煤、#2筒仓内为矸石),然后根据煤质情况,调整中煤和矸石的配比,以达到控制入炉煤发热量的目的。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手段:
1)每天三次取煤样化验入炉煤发热量,及时调整。
2)运行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对比,总结出一套目测煤质的方法:
a、当发现煤质发灰且石块多时,表明煤质差,发热量一般低于2500kcal/kg,运行人员立即调整配煤比例,多配中煤,控制入炉煤发热量在2600kcal/kg~3000kcal/kg。
b、当发现煤质发黑且石块多少,表明煤质好,发热量一般高于3000kcal/kg,运行人员立即增大#2筒仓下煤量,多配矸石,控制入炉煤发热量在2600kcal/kg~3000kcal/kg之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验证,锅炉入炉煤发热量基本控制在了2600kcal/kj~3000kcal/kj之间,控制入炉煤发热量稳定,不会忽高忽低,稳定锅炉负荷,不仅满足了电厂综合利用的要求,而且降低了燃料成本。
(3)控制风量,控制氧量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设备检修、改造,燃运人员精心调整燃煤配比以后,锅炉入炉煤煤质得到了保证,炉运人员加强了分析、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1)严格控制好锅炉总风量,保证锅炉过剩空气系数,将锅炉氧量控制在6%~7%之间,不低于6%,保证碳粒的完全燃烧。
2)一次风量在高负荷时控制在230kNm3/h左右(流化风),并控制一次风压不低于18kPa,保证燃煤进入炉膛后与床料的掺混,并注意保证床温在900℃~950℃之间,床温调节可由下环一次风来实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床温尽量保持上限。
一次风量在低负荷时控制在150kNm3/h左右(流化风),并控制一次风压不低于14kPa,当发现煤质变化时及时调整,防止床温出现大的波动。
3)下环一次风量在高负荷时,可保证在50kNm3/h左右,具体情况根据床温来细调。
下环一次风量在低负荷时,可保证在15 kNm3/h左右(注意床温变化,及时调整),但必须保证足够的一次风压,以保证风量的横向扰动,防止在燃烧区出现局部缺氧的现象,保证碳粒的均匀燃烧
4)二次风量的调整原则:高负荷时,在保证足够一次风量的前提下,二次风量用于控制锅炉氧量不低于6%,并保证二次风压力不低于6.5kPa。低负荷时,在保证足够一次风量的前提下,二次风量用于控制锅炉氧量不低于6%,并保证二次风压力不低于4.5kPa。
5)上环二次风与下环一次风的风量配比。
由于我厂锅炉下环一次风由一次风机供给,风压高。高负荷时,由于锅炉燃烧强度大,煤量大、床温高,加大下环一次风的风量,即可以增加锅炉燃烧区的横向扰动,又可以防止锅炉燃烧区出现局部缺氧,此时二次风量保持在满足锅炉氧量不低于6%,保证锅炉燃烧区有充足的氧量。
低负荷时,由于锅炉燃烧强度降低,床温下降,下环一次风量不能保持太大(约15 kNm3/h左右,可根据床温水平及时调整),已防止床温下降太多,此时二次风量保持在80kNm3/h左右,满足锅炉氧量不低于6%,保证锅炉燃烧区有充足的氧量。
6)给煤口密封风、给煤机密封风、高压流化风的调整
给煤口密封风:在高负荷时保证每个落煤口风量不低于9kNm3/h,低负荷时保证每个落煤口风量不低于6kNm3/h,即保证热烟气不反窜就可以。
给煤机密封风用于保护一级皮带给煤机,经过调整、观察,不论高负荷、低负荷,只要保证对应负荷下的一次风压,其手动风门开启70%即可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