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料对炉排工作性能的影响
链条炉排对所用的煤种是有选择性的。它适用于燃烧发热量不低于18841kJ/kg的烟煤和无烟煤,以及发热量在12560kJ/kg以上的褐煤。煤的灰分不宜低于6%,以防炉排过热烧坏,且灰熔点在1250℃以上。由于链条炉排与其上面所承载的燃料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故不适用于强粘结性的煤。
对煤的颗粒有一定要求。最大颗粒不应超过40mm,煤中3mm以下的碎屑含量不宜超过30%。否则,由于通风不均,燃烧效率大为下降。
煤中要保持适当水分,尤其在含煤屑量较多时,能减少漏煤和飞灰,并使煤层疏松,有利通风。但水分过高,着火延迟,炉温下降,排烟热损失增加。所以要求煤中的水分,一般控制在8%~12%之间。
煤中的挥发物,对燃料燃烧过程有很重要影响。煤中挥发物愈高,愈容易着火;挥发物愈少,燃烧也愈困难。无烟煤,挥发物含量少,需要炉温高,燃烧和燃尽的时间延长,
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增加。挥发物高的煤,掌握不好,因着火快,容易烧坏煤闸门。
二、热强度对炉排工作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型式的炉排,在燃用某一类燃料时,各有一个合理的炉排热强度。过分提高热强度,缩小了炉排面积,会使空气流速加快,燃烧时间缩短,造成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反之,热强度过低,炉排面积过大,会使炉温下降,也要增加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三、前、后拱及二次风的影响
为了配合燃料层在炉排上的稳定燃烧,组织炉排上面的灼热烟气和炭粒的合理流动,提高炉膛温度,扰动可燃气体,链条炉的炉膛,通常布置前后拱和二次风。
前拱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新燃料的迅速着火。后拱的作用,一方面促使焦炭燃尽;另一方面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帮助燃料着火。前后拱伸人炉膛中部形成喉口,能增加烟气的扰动能力。
对于燃用劣质煤和难燃煤的链条炉,炉拱的优劣对于锅炉的燃烧效率和出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改善炉拱的布置是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和扩大锅炉燃煤范围的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各地区对链条炉的前后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在借鉴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开发成功一种可强化燃烧的对流拱型。这种拱型克服了抛物线
炉拱的缺陷,提出了以“再辐射”为主的换热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拱长和拱高相同的情况下,辐射拱的换热性能与其形状无关。拱长对传热系统总交换面积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拱高。
根据对流换热原理计算,认为在中小型工业锅炉中采用“超低”的对流拱为佳。并由此开发出使用效果很好的三种超低对流拱型,即带水平出口段的后拱,超低超长的双人字形后拱和中拱以及双人字型前拱。
二次风的良好应用对炉内的燃料的引燃;延长炭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过藕与可燃气体的混合以防止炉内结渣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炉排送风的影响
煤炭在炉排上的燃烧是沿长度分段进行的,因此炉排供应的一次风必须按炉排长度,根据燃烧情况送风。需要分仓送风,分区调节,以使炉前干燥着火区和炉后燃尽区的风量要少,中间燃烧旺盛区的风量要大。一般链条炉排下分为5—6个风室,单独小风门调节。各个风室之间必须严密不漏,以防短路而失去调节作用。为使炉排宽度上的风量分布均匀,采用炉排双面进风比单侧进风要好。由于炉排是不断运动的,与两侧墙板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隙,若不加密封,必然造或严重漏风而影响正常燃烧。链条炉排的侧密封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