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锅炉专业 > 详细内容
UG-75/5.3-M12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系统对运行的影响探究
发布时间:2009/6/12  阅读次数:943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UG-75/5.3-M12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系统对运行的影响探究

摘要:本文 内容 主要论述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系统调节的实质,以及当压在某一负荷下运行,或者碰到入炉燃料品质不稳定的时候,如何对二次风风量、风压及风速进行合理量控制的数据 研究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二次风系统     定量调节     效率     现实意义      

许多热力技术工人在锅炉运行操作中经常只是定性地认为:二次风的投入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接带负荷的能力和优化燃烧室内热力场的风煤配比(同时提高入炉燃料的燃尽程度和减少物理和化学类的热损失),而且还在控制稳定床温、强化传热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压在某一负荷下运行,或者碰到入炉燃料品质不稳定的时候,如何对二次风风量、风压及风速进行合理量的控制,多数人并没有较为统一的见解,而且此类 问题 也鲜有专业 文献 讨论过,此时如果凭经验估摸着进行操作,往往会造成燃料、电力等能源不必要浪费,甚至有些时候会威胁到设备安全运行。缘于此,笔者在对无锡产的UG-75/5.3-M12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操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 分析 与汇总,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二次风系统主风道截面为正方形400mm×400mm,材料为δ5的钢板焊接而成。其中大部风量经数组φ133的风管分三层进入炉膛密相区形成二次风,其余小部风量分三路经九组φ50的风管通入三个给煤管中,作为播煤风进入炉膛。
二次风口被布置于卫燃带上部,进风入射角15°—18°(实测),每路风管都装有控制风门,风压测点被设置在主风道上。

二、  在不同煤种条件下不同运行工况的对比。

笔者所在单位的各个部门对此次专题研究都大开方便之门:燃料科专门配给了不同煤种的、低热值均为5000±200大卡/千克、粒度(0~13mm) >85%的原煤和混合煤;生技部门还专门加装了部门试验所需的仪器仪表;而且,笔者试验中所采集的数据均为阶段性稳定工况下的记录值,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参考 度。
(一)  煤种;当地烟煤(Vr>25%,A>20%):当地次煤(A>40%):山西高硫煤(Vr<13%,A<18%,S= 4%~5%)==1:1:3。


三、  试验数据的 分析 与说明。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次风风量及风压的调整,对试验一所采用的煤种条件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多产出的汽量减去多投入的成本(包括煤和电机耗能),效率提高的十分有限,因此对此类煤种的调整意义不大。
而从表二我们可以明显觉察调整前后的几项重要指标都发生了变化。山西高硫煤并不是该炉型的设计煤种(煤种颗粒细,且有后燃特性),因此最高负荷也只能达到60T/ h左右,且运行中极易发生炉膛灭火和返料器超温结焦的设备事故(见表2中的床温和返料室温两项数据)。通过对二次风风量及风压的调整,热负荷量提高了6%~8%,而包括煤和电机耗能只同比增加了4%左右,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调整后极易发生炉膛灭火和返料器超温结焦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所以,试验总体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笔者认为,锅炉运行中二次风系统调节的实质,就是根据入炉煤种的变化对风量、风压及风速做出调整来适应负荷的变化。如高挥发份的烟煤适合采用风压较低而风量充足的二次风,这样可以使得燃料燃烧更为充分,提高受热面的换热强度,利于提高负荷量,此时通过调节总门和分风阀开度调节使得入炉风速达到15-20M/S为宜;而对于低挥发份的、高热量的煤种,二次风调节的目的是强化料层的储热效果,因此风量不易过大,可以用分风阀开度调节获得25-30M/S的风速提高扰动,优化了燃烧环境。

四、  本次试验 研究 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对如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消耗与环保 问题 重视程度的加强,使得近两年内的煤炭供给呈紧张态势,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年间将会继续加剧。笔者所在工作单位属中小型热电 企业 ,已着实感觉到居高不下的煤价造成的成本压力,而且煤种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差(企业大多时候只能使用山西高硫煤)。在此情形下,就需要借助技术探索、节约挖潜来寻求企业生存之道。笔者照此估算了一下,按照此次效率提高实际量统计,在按设备年运行利用5200小时/年、耗煤12吨/小时和400元/吨的煤炭均价来 计算 ,一年可节约成本比原先减少1~1.5%,约有40~60万元,且运行安全率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五、  结语。

     鉴于笔者能力水平与试验条件有限,且二次风系统的调节仅是锅炉运行众多技术探索中的一小方面,试验数据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更待同行门的批评指正。笔者也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此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为使75T/ H循环流化床锅炉找到更为 经济 、安全的运行工况做出努力。

参考 文献 :
1、  UG-75/5.3-M12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说明书;
2、  刘德昌,阎维平•流化床燃烧技术• 中国 电力出版社,1998;
3、  刘焕彩•流化床锅炉原理与设计•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