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
检查汽、水系统各阀门符合下表位置:
序号 阀 门 名 称 数量
(单炉) 点火前 升压中 正常运行 水压试验 备 注
1 给水流量孔板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开
2 主给水电动门 1 关 关-开 开 关 大于30%负荷开
3 给水旁路电动一次门 1 关 关-开 关 开 大于30%负荷关
4 给水旁路调节门 1 关 开,调节 关 开 大于30%负荷关
5 给水旁路电动二次门 1 关 关-开 关 开 大于30%负荷关
6 给水母管总门前疏水一、二次门 2 暧管后关 关 关 关
7 给水母管压力表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开
8 省煤器再循环电动门 2 开 上水时关 关 关
9 省煤器再循环疏水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10 给水母管压力表远传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开
11 省煤器入口集箱疏水
一、二次门 2 上水前暖管后关 关 关 关
12 省煤器出口集箱放空气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13 汽包压力取样一次门 3 开 开 开 开
14 事故放水电动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水压试验时一次门关,二次门开
15 汽包加药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关
16 汽包单室平衡容器一次门 6 开 开 开 开
17 汽包满水平衡容器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开
18 汽包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开 A、B侧各1个
19 电接点水位计水侧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开 超压试验时关
20 电接点水位计汽测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开 超压试验时关
21 汽包电接点水位计排污门 2 关 关 关 关
22 双色水位计水侧一二次门 2×2 开 开 开 开 超压试验时关
23 双色水位计汽测一二次门 2×2 开 开 开 开 超压试验时关
24 汽包双色水位计放水门 2 关 关 关 关
25 汽包酸洗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26 汽包连续排污一次门 2×1 关 开 开 关 A、B侧各1个
27 汽包连续排污调节门 2×1 关 开 开 关 A、B侧各1个
28 饱和蒸汽引出管空气
一、二次门 6 开 开,关 关 关
29 炉水取样一、二次门 4 开 开 开 关 A、B侧各2个
30 饱和蒸汽取样一、二次门 4 开 开 开 关 A、B侧各2个
31 给水取样一、二次门 2 开 开 开 关
32 过热蒸汽取样一、二次门 4 开 开 开 关 A、B侧各2个
33 再热蒸汽取样一次门 8 开 开 开 关 A、B侧各4个
34 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至连接管疏水一、二次门 6 开 开,关 关 关
35 旋风分离器上集箱对空排汽一、二次门 6 开 开,关 关 关 水压试验时一次门关,二次门开
36 旋风分离器至尾部侧包墙连接管空气一、二次门 4 开 开,关 关 开,关
37 左侧包墙管下集箱疏水
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38 右侧包墙管下集箱疏水
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39 前包墙管下集箱疏水
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0 后包墙管下集箱疏水
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1 前、后包墙管汇合集箱
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2 低温过热器入口集箱
疏水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3 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
数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4 屏式过热器进口集箱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5 屏式过热器中间集箱疏水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6 屏式过热器出口集箱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7 高温过热器进口集箱
疏水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48 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
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开、关
49 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对空
排汽电动一、二次门 4 开 开,关 关 关 水压试验时一次门关,二次门开
50 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
反冲洗手动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51 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开 A、B侧各1个
52 高温过热器出口PCV阀 2
53 高温过热器出口PCV阀信号及疏水 4
54 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压力讯号及压力冲量一次门 4 开 开 开 开
55 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疏水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关
56 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充氮一、二次门 2 开 开 开 关
57 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2 开 开 开 关
58 低温再热器出口集箱放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开,关
59 屏式再热器入、出口集箱疏水一、二次门 4 开 开,关 关 关
60 屏式再热器出口集箱空气一、二次门 2 开 开,关 关 开,关
61 屏式再热器出口集箱排汽电动一、二次门 4 开 关 关 关 A、B侧各1组水压试验时一次门关,二次门开
62 屏式再热器出口集箱就地压力表一、二次门 2 开 开 开 关
63 再热器减温水进口总门 1 关 开 开 关
64 再热器减温水反冲洗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65 再热器减温水过滤器疏水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66 再热A侧减温水电动一次门 1 关 关,开 开 关
67 再热B侧减温水电动一次门 1 关 关,开 开 关
68 再热器A侧减温水电动调门 1 关 关,调节 调节 关
69 再热器B侧减温水电动调门 1 关 关,调节 调节 关
70 再热器A侧减温水截止门 1 关 开 开 关
71 再热器B侧减温水截止门 1 关 开 开 关
72 再热器减温水操作平台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关
73 过热器减温水电动总门 1 关 开 开 关
74 A一级减温水电动门 1 关 关,开 开 开,关
75 B一级减温水电动门 1 关 关,开 开 关
76 A一级减温水调节门 1 关 调节 调节 调节
77 B一级减温水调节门 1 关 调节 调节 关
78 A一级减温水截止门 1 关 关,开 开 开,关
79 B一级减温水截止门 1 关 关,开 开 关
80 过热器减温水过滤器疏水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81 过热器减温水过滤器反冲洗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82 过热器减温水就地压力表一次门 1 开 开 开 关
83 汽包水冷蒸发屏排污手动一、二次门 2 关 关 关 关
84 包集中下降管排污
手动一、二次门 4 关 关 关 关
85 底部加热分配集箱进汽
一、二次门(A) 2 开 关 关 关
86 底部加热分配集箱进汽
一、二次门(B) 2 开 关 关 关
87 水冷壁下集箱排污一、二次门 14 关 关 关 关
88 水冷壁集箱排污电动总门 8 关 关 关 关
89 底部加热分配集箱疏水
一、二次手动门 2 疏水后关 关 关 关
挡板位置 状态
引风机进口挡板 开
一、二次风机进口门 开
上二次风总门 开
播煤增压风机入口手动截止阀 开
播煤增压风机旁路截止阀 关
给煤机出口电动截止阀 开
给煤机入口电动截止阀 关
床下油点火器及炉膛流化风 开
J阀上、下料腿流化风 开
J阀底部流化风 开
下二次风 开
燃料吹扫风 开
给煤机密封风 开
滚筒冷渣器进口电动闸板阀 关
4.3启动前的试验
4.3.1事故按钮试验
依次合上高压流化风机、引风机、二次风机、一次风机、播煤增压风机。按下列顺序用事故按钮停掉一次风机、二次风机、引风机、高压流化风机,每停掉其中一台,其相应的操作开关红灯熄灭,绿灯亮,事故喇叭响。如有不动作或误动作或CRT显示不正确,应联系消除。
4.3.2汽包水位保护试验
由热工人员满足水位+115mm,A、B事故放水门依次自动打开;水位+50mm,A、B事故放水门同时超驰关。
4.3.4 对空排汽门试验
在操作员站和硬操盘上手动开启过热器、再热器、旋风分离器向空排汽一二次门应正常。
4.4点火前的准备
4.4.1锅炉点火前试验全部结束,联系电气送上动力电源;
4.4.2接值长点火准备命令后,按点火检查卡进行全面检查,恢复系统,并将检查结果汇报值长;
4.4.3投入辅机闭冷水系统,检查各辅机冷却水正常;
4.4.4启动空压机,投入仪用气源;
4.4.5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向锅炉进水,上水前水质必须合格,水温与汽包壁温不超过40℃,进水时间夏季不少于2小时,进水时间冬季不少于4小时。注意:上水速度应均匀缓慢,控制汽包上、下壁温差≤40℃,给水温度与汽包温度差小于40℃;
4.4.6上水至-100mm,停止进水,开启省煤器再循环;
4.4.7根据情况,联系汽机,投入邻炉加热,邻炉加热投入后应加强对锅炉各部的监视。
(1) 蒸汽加热的投用操作:
A. 联系汽机开启邻炉加热蒸汽总阀;
B. 通知汽机开启邻炉加热减温减压阀;
C. 开启邻炉加热总门前疏水阀,对管道进行充分暖管后关闭门前疏水;
D. 开启邻炉加热总阀,开启邻炉加热左右侧电动门进行暖管;
E. 开启邻炉加热左右侧电动门,开启邻炉加热混合联箱疏水门,对集箱进行暖管;
F. 关闭邻炉加热集箱疏水阀,逐只缓慢开启下联箱各加热阀。
(2) 蒸汽加热的停用操作:
A. 逐只缓慢关闭下联箱各加热阀;
B. 关闭左右侧底部下联箱加热蒸汽电动门;
C. 开启邻炉加热集箱疏水;
D. 通知汽机关闭邻炉加热减温减压阀;
E. 关闭邻炉加热蒸汽手动总阀;
F. 开启各段疏水阀对管道进行充分疏水,疏水结束后关闭各疏水门。
(3) 炉底蒸汽加热装置投停注意事项:
A. 投入蒸汽加热后,锅炉水位上升超过正常水位时,可开启紧急放水阀至正常水位;
B. 投入蒸汽加热前后,均应全面记录各部膨胀指示器,并注意各部件膨胀是否均匀正常;
C. 投入蒸汽加热后,应加强对汽包上下壁及两端壁温差的监视,必要时加强排污。
4.4.8 启动燃油泵,投入油循环,调整油压,检查油系统无泄漏。根据需要,可投入启动锅炉系统对汽机供汽。
4.4.9在DCS保护控制画面上或者联系热工投入FSSS及必要的联锁,并解除影响机组启动的保护。
4.4.10检查火检冷却风系统是否正确。
4.4.11锅炉启动风机,装填床料,料层厚度700~800mm(约200 吨)。
4.4.12装填床料结束后,锅炉必须检查床料流化的均匀性,检修打开观察人空门,运行主值、值长检查床料的平整,除落料口有轻微的凸起之外(不超过150mm),其他部位应均匀平整,没有显著的凸起之处,否则重新做流化试验。
4.5锅炉冷态滑参数启动
4.5.1 接值长点火命令;
4.5.2 通知汽机、电气、灰控及邻炉值班员;
4.5.3 视检修情况预先启动风机试转;
4.5.4 检查空气通路建立,烟气走旁路。启动一到二台高压流化风机,检查调整各舱室风量,调整风压在 50-60KPa之间;备用风机打到联锁位置。各风室风量及压力调节投自动。置各充气管路阀门开度为65%。
4.5.5 启动引风机,炉膛压力维持在-127至-245Pa,根据炉膛压力自动控制先启动可以投入压力控制侧的引风机;
4.5.6 启动二次风机,将二次风量调到合适,总二次风量控制在最小流量,所有控制挡板投自动,使二次风箱风压为12.5KPa(调节风机入口挡板),同时调整各分二次风挡板,确保各喷口的最低风量,以避免一次风机启动时,床料反窜到二次风道及燃烧器中。去上层二次风口的风量为18×1500=27000Nm3/h;去下层二次风口的风量为14×1500=21000Nm3/h;满足吹扫风量需要;
4.5.7 启动一次风机,两台一次风机应全部启动以保证炉内最佳流化,维持一次风量大于170000Nm3/h,检查给煤机各冷却、密封风量符合要求。锅炉刚启动时流化速度不要太大,一般为1.2m/s, 调整一次风门以建立 170000Nm3/h的最小流化风量,使床料沸腾,床压约为5-7Kpa然后进行炉膛炉通风吹扫。调整总风量在25﹪—40﹪。
(1) 在锅炉每次冷启动前或当所有给煤线均跳闸(床温低于650℃)且无任何启动燃烧器在运行时,必需对炉膛进行吹扫;
(2) 当床温高于650℃时,锅炉保护闭锁对炉膛进行吹扫,即使手动强行吹扫,也无效时;
(3) 通风吹扫是保证烟气通道的清洁,保证有足够的风量将燃烧气体带出,保证所有的给煤处与炉膛隔绝;
(4) 炉膛吹扫的条件:
a. MFT发生后15S;
b. 无热态启动条件;
c. 无引发MFT的信号;
d. 所有给煤机均停;
e. 总风量风量>20%且小于40%BMCR;
f. 所有点火进油速关阀关状态;
g. 石灰石旋转给料阀均关状态;
h. 二次风挡板未关闭;
i. 任二台J阀风机运行;
j. 至少一台引风机运行且入口调节门没有关;
k. 至少一台一次风机运行且入口调节门没有关;
l. 至少一台二次风机运行且入口调节门没有关;
m.播煤增压风机运行或旁路门没有关闭;
(5) 调整一二次风量,全开二次风箱各调门,全开一次风所有电动门以及调门,检查所有设备直至满足炉膛吹扫条件;
(6)“吹扫请求”指示灯亮,按“启动吹扫”,自动吹扫5分钟,“吹扫完成”指示灯亮;
4.5.8 复位MFT和OFT,根据情况做“油系统泄漏试验”。并进行下列操作:
(1) 检查所有二次风调节挡板关闭到规定的停止状态;
(2) 调整一次风机出力,以维持170000Nm³/s的最小流化风量(相当于1.2m/s);
(3) 风道点火器和炉膛流化风调节挡板就位;
(4) 关闭再热器侧烟气挡板,开启过热器侧烟气挡板;
(5) 确认省煤器再循环门开启,稍开半圈各饱和蒸汽后一二次汽受热面疏水。
4.5.9 以上条件满足时锅炉以作好点准备,并进行锅炉点火暖炉:
(1) 建立火检冷却风,并建立适量风量;
(2) 锅炉点火满足,“允许点火”指示灯亮,以最小的燃烧率投入一只床下启动燃烧器,观察火焰特征,监视氧量变化情况,调整燃油/风量的比率,燃油压力和雾化压力,保持燃烧稳定,然后按同样的方法启动另一只启动燃烧器,根据温升情况,依次启动另外两只启动燃烧器,控制升温速率在允许范围内;
(3) 点火后根据温升及风室温度情况调节油燃烧器燃烧功率,每隔30分钟按先投后停的原则切换对角油枪或增投油枪;
注:点火后调节油枪进油阀和油枪风门以及回油压力,将床下油点火器烟道壁温控制在980℃以下;床下油点火器出口烟气温度控制在870℃以下,在温升到350℃以前的期间风室温升控制在0.5-1.5℃/min,最大不超过2℃/min。当风室温度在400℃以上时可适当增大升温速度,注意汽包壁温变化率△t<56℃/h,并注意过、再热器金属管壁不超温;
(4) 锅炉点火后,根据炉膛温度及烟温联系汽机开启一、二级旁路;
(5) 点火初期升温升压过程应缓慢均匀,严格控制升压速度0.03-0.05Mpa,最大≯0.15MPa/min,控制床温变化率不应超过1.5-2℃/min。饱和温度升温≯1℃/min,汽包上、下壁温差< 50℃。若有越限趋势,应立即减慢升压速度或停止升压。
升炉过程中,按照下列曲线控制汽包升温升压速度,并通过调整燃烧控制升温升压速度。
0.0―0.2 Mpa时升温速率为: 0.5℃/min;
0.2―2.0 Mpa时升温速率为: 1.0℃/min;
2.0―13.8 Mpa时升温速率为:1.0℃/min。
(6) 当锅炉起压后进行如下操作:
A. 汽压升至0.07MPa~0.15MPa,关闭各空气门,过热器入口、再热器入口、包墙过热器、旋风分离器疏水门,保留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以及蒸汽连接管上的各疏水阀开启,以保证蒸汽回路的水被及时疏走。关闭过热器向空排汽门投入旁路系统,冲洗汽包水位计,核对水位,进行定排一次;
B. 汽压升至0.3MPa~0.5MPa,联系热工冲洗压力表管,检修热紧螺丝;
C. 根据汽压上升情况(0.1MPa)及时停止邻炉加热;
(7) 据汽包水位情况,及时联系汽机启动给水泵。根据汽包壁温差情况,开启下联箱各排污门,间断排污,使各部受热均匀,尽快建立水循环。
(8) 检查各部膨胀指示器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应停止升压,查明情况,进行调整,正常后方可继续升压。在下列工况下记录各部膨胀指示器。
(1)上水前后:(2)汽压0.5MPa;(3)汽压2.0MPa;(4)汽压6MPa;(5)汽压10MPa;(6)达额定参数。
按照下表控制好蒸汽温度以满足汽机要求:
压力---饱和温度对照表
表压力 温度 表压力 温度 表压力 温度
MPa ℃ MPa ℃ MPa ℃
0.098 99.09 1.078 183.20 5.292 267.52
0.1176 104.24 1.176 187.08 5.488 269.8
0.1372 108.74 1.274 190.71 5.684 272.09
0.1568 112.73 1.372 194.13 5.86 274.28
0.1764 116.33 1.47 197.36 6.075 276.42
0.196 119.62 1.666 203.36 6.664 282.53
0.2156 122.64 1.764 206.15 6.86 284.47
0.2352 125.45 1.862 208.82 7.056 286.38
0.2548 128.08 2.546 224.99 8.428 298.68
0.2744 130.55 2.744 228.98 8.624 300.31
0.294 132.87 2.94 232.76 8.82 301.91
0.3136 135.08 3.136 236.35 9.016 303.48
0.3332 137.18 3.332 239.77 9.212 305.03
0.3528 139.12 3.528 243.04 9.4 306.44
0.3724 141.09 3.724 246.17 9.6 307.97
0.392 142.92 3.92 249.18 9.8 309.48
0.4116 144.68 4.116 252.07 10.6 316
0.4312 146.37 4.312 254.86 11.6 323
0.4508 148.01 4.508 257.56 12.6 329
0.47 149.58 4.704 260.17 13.2 332
0.49 151.11 4.9 262.69 13.8 335.6
0.586 158.07 6.272 278.50 15 342.2
0.686 164.17 6.468 280.54 16 347.4
0.784 169.61 7.252 288.24 17 352.3
0.882 174.53 7.448 290.06 17.2 353.3
1.568 200.43 7.644 291.85 17.4 354.2
1.96 211.39 7.84 293.61 18 358.85
2.156 216.24 8.036 295.33 19 361.5
2.352 220.76 8.232 297.02 20 365.8
(9) 根据汽温投用减温水,投用前进行反冲洗,避免汽温过低;当再热器有汽流通时,调节再热器侧烟气挡板调节再热汽温。
(10) 当锅炉主汽参数具备下列值时,汇报值长,联系汽机冲转:
A. 主汽压力3-4 MPa,主汽温度320-360℃;
B. 再热汽温度280℃以上,左右侧温差≯20℃;
C. 主汽过热度50℃以上;
D. 化学化验主蒸汽品质合格,汽包水位正常;
E. 各设备无重大缺陷,锅炉运行正常、燃烧稳定、水位正常。
(11) 汽机从冲转到全速并列需约180分钟,汽轮机冲转后,逐渐关闭一、二级旁路;机炉加强联系,保持参数稳定,保证机侧要求。
(12) 给水流量稳定后。当蒸汽流量大于7%后,关闭省煤器再循环阀。
(13) 蒸汽量达到10%以上时,关闭高过出口高再出口集箱及以后管道疏水
(14) 升压过程中,根据化学要求,开启加药、取样门,投入连排。
(15) 在汽机额定转速没有达到以前,必须控制燃烧速率,防止旋风分离器出口烟气温度超过 650℃,以保护再热器。机组并入电网,负荷自动升至5%左右额定负荷。
(16) 当炉膛密相区中部处炉膛温度达到600℃时,启动两台给煤机(左右炉膛区域各一台),以最小速率“脉动”投煤三次运行5分钟,运行人员现场检查给煤机运转,确保煤进入到炉膛。投煤间隔为5分钟,投煤后观察床温变化,在头几分钟时间里,平均床温应总体降低,随后再升高,而氧量已开始维持不变,随后在平均床温升高之前,开始减小,当床温逐渐升高而氧量持续减少时,可以认定煤已经燃烧,为了使燃料在床面播散均匀,应先从中间给煤管投煤。在增加给煤量的同时,含氧量会降低,逐渐增加一次风量达到最小流化风量,同时调整二次风量使总风量合适,当启动燃烧器标高处炉膛温度达到760℃时,逐渐减少油枪出力,到830℃时,待燃烧稳定后,启动燃烧器可以完全停运。
(17) 启动初期,没有蒸汽进入再热器时应密切注意再热器的保护:
A. 关闭再热器侧烟气挡板,同时监视低温再热器蛇形管壁温,可起到保护作用;
B. 屏再位于炉膛上部,暖炉和启动过程需检测屏再壁温和屏再底部烟温,在启动初期没有再热蒸汽时,屏再底部烟温应控制在650℃以下,只要屏再壁温控制小于650℃,允许干烧;
C. 及时投入旁路,保护再热器。
(18) 石灰石可根据SO2排放需要投入。
(19) 继续按滑参数启动曲线升温升压,严密监视床温、各段汽温和各段管壁温度,防止超温,及时观察调整炉内燃烧,加强对各设备的巡回检查。
(20) 床压大于6KPa,联系汽机调整滚筒冷渣机冷却水流量,床压到达7KPa以上时锅炉投入排渣系统运行。排渣初期要求尽量少排、勤排。进行充分暖管。
(21) 锅炉负荷大于50%时,一旦所有允许参数满足就可投入自动控制系统,对锅炉全面系统地检查一次,将情况汇报值长,做好记录。
(22) 联系热工投入锅炉主保护并根据需要在DCS保护控制画面上运行人员投入相应保护.
(23) 根据需要即使投入吹灰装置,必要时对空预器进行吹灰。
4.6锅炉温态启动
4.6.1 温态启动是指床温小于650℃,不能直接投煤情况下的锅炉启动。
4.6.2 温态启动前检查、准备和冷态相同,但不必进行炉内检查,联锁试验。
4.6.3温态启动的锅炉吹扫操作与冷态启动相同。
4.6.4 投入床上启动燃烧器。
4.6.5点火后投I、II旁路,投旁路时应暖管15-20min,暖管时过热器、再热器向空排汽门及疏水门应开启,待一、二级旁路投入后再关闭。
4.6.6其他按冷态启动的方式升负荷。
4.7锅炉热态启动
4.7.1指床温(下排热电偶测得平均温度)大于650℃,向炉内可以直接投煤启动。当风机启动后,如果床温大于650℃,无须炉膛吹扫和投启动燃烧器,给煤机最低转速下直接投煤着火后,锅炉(90min内)即可带到满负荷,不必考虑炉内耐火材料的升温速率限制。如投煤5min后锅炉未着火或床温下降过快,则进入温态启动,投启动燃烧器。
4.7.2 热态启动的检查准备工作与泠态相同,但不必进行炉内检查及联锁挡板试验。
4.7.3热态启动冲转参数主要取决于汽机缸壁温度,要求锅炉主蒸汽温度比汽机高压内缸壁温高50℃,并至少有50℃的过热度,再热汽温应与主蒸汽温度力求一致,或至少高于汽机中压内缸壁温30℃以上。
热态启动操作:
4.7.4 给水泵投运,备用给水回路可用;
4.7.5启动流化风机,回料阀的流化风投入。
4.7.6 高旁系统投自动,最小阀位定值在20%,且压力定值在当前值。使蒸汽流过过热器,马上进行以下操作,以避免锅炉泄压:
4.7.7启用一台引风机,将炉膛负压控制系统投自动;
4.7.8启动二次风机,保持去炉膛喷口的二次风量为90000 Nm3/h以上。
4.7.9启动一次风机,通过布风板的一次风量为170000Nm3/h。
4.7.10 监视燃烧室温度的变化以及温度变化率的趋势,当床温≥650℃时,且温升速率大于5℃/min,调节给煤机速度以维持燃烧室温度持续上升。
4.7.11 只要床温稳定上升,给煤机以15%的给煤量连续投运,调整“锅炉负荷”给定值至实际负荷,然后将给煤机转速投自动。
4.7.12 主汽压力稳定在汽机冲转所需的参数,由高旁调节主汽压力;由低旁调节再热汽压。
4.7.13 主汽温度稳定在汽机冲转所需的参数,由减温水量控制过热汽温,由烟气挡板及微量喷水调节再热汽温。
4.7.14升参数时尽量提高主汽温度,以满足汽机冲转的要求,如压力和温度上升速度不匹配,则应提前打开高、低压旁路(投入前充分疏水),使主、再蒸汽参数达到冲车要求。
4.7.15热态启动注意事项:
(1) 汽包压力:从开始锅炉通风直到机组并网,压力的快速变化会引起饱和汽温乃至汽包温度的迅速变化,为避免汽包升温速率过快。热态启动时将限制初期燃烧率必须低于30%。
(2)汽包水位:热态启动过程中,一次风投入后,锅炉蒸发量快速增加,这会造成汽包水位膨胀。因此,在投运一次风机前,必须控制给水回路,控制水位不要高于给定值。
(3) 再热器及过热器回路的调节:热态启动过程中,所需蒸汽的参数取决于汽机的状态,原则上是避免冷却热态汽机。为了得到较高的汽温,因此燃烧强度必须足够大,所以在热起过程中,初始燃烧强度应快速大于20%。
(4) 高、低旁投入后,应保持再热系统较低汽压,机组启动前应逐渐关小一、二级旁路,并注意汽包水位变化。
(5)采用高中压缸联合启动方式时,控制高压和低压旁路,维持主蒸汽参数稳定,控制再热汽压力不大于0.1Mpa。
(6)将燃烧风调至 25%BMCR 工况。当所有风机投运后,重新投运给煤机再次建立相对应的风量。由于床温可能会迅速降低,因此建立合适的风量和燃料给料率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床温和氧量不会获得相应的响应。如果机组未能对合适的风量和给料量作出相应的反应,中断热态启动并开始温态启动。在对床下油点火器点火前,要确认已进行了吹扫。
(7)如果热态重新启动期间,向流化床供给了过量的燃料,床温高且没有完全燃烬。此时,床温可能迅速上升,氧量迅速下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流化床处于稳定状态之前,不得再向炉膛增添燃料,如果床温出现有迅速上升并达到 950℃以上的趋势时,在床温达到 950℃以前,应执行下述各条:
a. 减小向床供风,以扼制燃烧过程。
b. 如氧量和床温趋势显示机组不稳定, 关闭炉底一次风道挡板,使燃烧缺氧。
4.8锅炉的运行与调整
4.8.1运行调整的主要任务
(1) 保持锅炉蒸发量在额定值内,并满足机组负荷的要求。
(2) 保持正常的汽压、汽温、床温、床压。
(3) 均匀给水,维持正常水位。
(4) 保持炉水和蒸汽品质合格。
(5) 保持燃烧良好,减少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
(6) 及时调整锅炉运行工况,尽可能维持各运行参数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4.8.2运行中控制的主要参数及限额
序号 项目 单位 额定值 调整范围 备注
1 蒸发量 t/h 1065
2 汽包压力 MPa 18.87 ±0.2
3 汽包水位 mm 0 ±30
4 过热蒸汽压力 MPa 17.5 ±0.2 滑压运行
5 过热蒸汽温度 ℃ 541 530~545 机侧温度
6 再热蒸汽入口压力 MPa 3.882
7 再热蒸汽出口压力 MPa 3.706
8 再热蒸汽出口温度 ℃ 541 530~545 机侧温度
9 再热蒸汽入口温度 ℃ 330.4
10 给水压力 MPa 19.2 滑压控制
11 炉膛负压 Pa 0 -127~+245
12 给水温度 ℃ 281
13 床温 ℃ 904 790~920
14 床压 KPa 7--11
15 排烟温度 ℃ 135
16 氧量 % 3.5 3-6
17 冷渣器排渣温度 ℃ <150
18 回料阀物料温度 ℃ 850
19 回料阀风箱压力 KPa 35-40
20 水冷风室压力 KPa <19.6
21 燃油压力 MPa 3.0 1.0跳闸
22 旋风分离器入口温度 ℃ 876 <920
4.8.3额定负荷下的风量分配
项 目 容积流量
Nm3/h 百分数% 高低偏值Nm3/h 风源
一次风 426800 45 ±20000 一次风 预热器热风
给煤机密封风 1800 一次风冷风
播煤增压风 50000 1 一次热风
高压风 18840 0.5 高压流化风
燃烧器冷却风 900 一次风冷风
床上燃烧器点火风 140000 1.5 二次风热风
二次风喷口 总风量 493650 46 二次风预热器热风
上层 313990 31
下层 149660 15
火检冷却风 600 高压风/压缩空气
4.8.4 J阀空气喷嘴充气量(单个回料器)
温度(℃) 93 383
下降管空气流量(Nm3/h)
风帽 616.1 378.7
充气孔(上层) 102.5 72
充气孔(中层) 102.5 72
充气孔(下层) 269.5 189.4
小计: 1090.6 712.1
上升管空气流量(Nm3/h)
风帽 3177 2051.7
充气孔(下层) 337 236.7
充气孔(上层) 103 72.4
小计: 3617 2360.8
总计: 4707.6 3072.9
4.8.5燃烧调整
(1) 在运行中,应根据锅炉负荷需要调整一、二次风量,在安全基础上,尽量达到最佳经济值,使锅炉热损失趋于最低值;
(2) 炉内流化工况、燃烧情况、返料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
(3) 炉增加负荷时,应先增加风量后增加煤量,减负荷时,应先减煤后减风,按该次序交替进行,并采取“少量多次”的调整方式,避免床温产生大的波动。通过床温的变化达到增减负荷的目的;
(4) 一、二次风的调整原则是:一次风调整流化和料层差压,二次风控制总风量及氧量;
(5) 经常监视各部位的温度和阻力的变化,有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6) 及时了解入炉煤、灰渣、飞灰可燃物的化验分析结果,以便调整燃烧,达到经济调整,同时将锅炉SO2 排放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7) 不定期对床压、床温、炉膛负压等测点进行吹扫。以提高其指示的准确性,提高燃烧调整质量。
4.8.6水位调节
(1) 运行中,汽包水位应保持在O位(即汽包中心线处),正常波动范围在±30mm, 以就地水位计指示为准。正常运行时至少要有两只指示正确的远传水位计;汽包水位限制:汽包水位达-270mm或+115 mm时DCS声光报警;汽包水位升至+115mm事故放水门自动打开,水位降至+50 mm自动关闭;汽包 水位达—370mm或+ 190mm时延时5秒MFT动作;
(2) 汽包就地水位计和各远传水位计应定期核对,高低水位报警应定期试验,有异常应联系热 工处理。定期冲洗水位计,以保证其准确可靠运行。水位计中应有轻微的波动,如果呆滞不动或模糊不清,应进行冲洗;
(3) 调整汽包水位时,无论“自动”或“手动”调节,均应注意给水流量、蒸汽流量是否相平衡,并尽量避免给水流量大幅度的变化;
(4) 给水自动投入时,若汽压和给水压力正常而汽包水位超过允许波动范围±30mm时,应及时切换为手动调节,查明原因通知热工人员进行处理,以防造成缺、满水事故;
(5) 由于汽包就地水位计内部水温与汽包内部水温不同,因此汽包就地水位计指示数值一般比实际水位偏低,运行中这两种水位的差异随着汽包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运行中应加强对水位的比较,在出现水位异常情况的处理时,应将该差异考虑进去;
就地水位计的正常水位示值和汽包实际零水位的差值△h
汽包压力(Mpa) 16.14~17.65 17.66~18.39 18.40~19.60
△h(mm) -76 -102 -150
(6) 任何情况下,下降管及水冷壁疏水不可作为放水阀使用。
(7) 严防锅炉缺水和超温超压运行,严禁在水位表数量不足(指能正确指示水位的水位表数量)、安全阀解列的状况下运行。
(8) 下列情况应加强对水位的监视与控制
A. 启、停炉及升降负荷时;
B. 燃烧不稳时;
C. 锅炉受热面泄漏时;
D. 定排污时;
E. 排汽门、安全门动作时;
F. 切换给水管路或切换给水泵时;
G. 投、切Ⅰ、Ⅱ级旁路时。
4.8.7汽压调节
锅炉正常运行中,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应维持在17.5±0.1MPa范围内,再热器出口压力维持在3.706±0.2MPa范围内,采用定—滑—定运行方式时, 30%~ 90%额定负荷时,采用滑压运行,低于30%负荷时,恢复定压运行方式;而实际运行中根据负荷的变化滑压调整。
(1) 汽压变化时应及时分析扰动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迅速处理,防止汽压波动过大;
(2) 加强对给煤和石灰石系统运行调整,保证煤、石灰石给量均匀稳定;
(3) 正常运行时压力调整通过改变给煤量来进行。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一二次风量及称重给煤机转速来控制压力迅速变化;
(4) 在非事故和压力保护未动作情况下,禁止使用安全门和对空排汽门等手段调整汽压;
(5) 锅炉运行中,定期对汽包、一二次蒸汽压力表指示值进行核对,如有误差联系热工人员。
4.8.8汽温调节
(1) 正常运行时,应严格监视和调整主、再热汽温度为530-545℃,主、再热汽温温差不大于 30℃,两侧汽温偏差不大于20℃;
(2) 根据汽温变化趋势,及时调节减温水量,并尽量避免减温水量大幅度变化;
(3) 根据汽温变化趋势,合理调整燃烧用风,在运行中应定期进行受热面的吹灰;
(4) 运行中应加强对再热汽温的监视和调整,尽量避免用事故喷水的方法来降低再热汽温;
(5) 运行调整中,应监视减温水量及减温器前、后的蒸汽温度,确保减温后的汽温要高于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11℃;
(6) 汽温调整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过热器各段管壁温度在允许范围内;
(7) 下列情况应加强对汽温、汽压的监视与控制:
A. 负荷变化时;
B. 燃烧不稳时;
C. 投停高加时;
D. 煤质变化大时;
E. 给水压力变化较大时;
F. 进行吹灰时。
4.8.9床温调节
(1) 锅炉正常运行时,应控制床温一般为820℃~920℃之间;床温升至960℃时DCS声光报 警,床温升至990℃时MFT动作;床温低至760℃时DCS声光报警,床温低至650℃且点火燃烧器没有投入运行时MFT动作,床温低至 600℃无论点火燃烧器是否投入运行MFT均动作;
(2) 通过改变一、二次风率调节床温。增大一次风量,减小二次风量,可降低床温,反之,可提高床温;
(3) 增加床料量,提高物料的循环量,可降低床温。增大排渣量,床压下降,物料量减小,可使床温升高。;
(4) 床料平均粒度过大,造成床温升高时,可通过增大排渣量,排除较大粒径的床料,同时加入合格的床料,使床温恢复正常。
4.8.10床压调节
(1) 锅炉正常运行中应维持床压在9KPa,波动范围为 7-11KPa;
(2) 床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一、二次风率、排渣量、飞灰再循环量、石灰石量来调节;
(3) 下层床压为控制值,中、上层床压为参考值,运行中可用两层测点的床压值之差,判断出床料的粒度组成。
4.8.11 SO2、NOX排放浓度调节
正常运行中,SO2排放值小于200mg/Nm3 NOX排放值小于150 mg/Nm3
(1) SO2的放浓度调节
A. 当SO2排放值高于规定值时,及时增加石灰石量,反之,低于规定值时,减少石灰石量;
B. 控制床温在850--920℃之间,以取得良好的脱硫效果;
C. 控制石灰石粒度在0--1mm之间。
(2) NOX排放浓度调节
A. 控制床温在850--920℃;
B. 通过改变一、二次风比率,改变NOX排放值,二次风率增加时,可降低NOX排放量。
4.8.12配风调节
风量调整原则是:
a. 一次风调整床料流化、床温和床压。
b. 二次风控制总风量,在一次风满足流化、床温和料层差压的前提下,在总风量不足时,可逐渐开启二次风门,随负荷的增加,二次风量逐渐增加。
c. 当断定部分床料尚未适应流化时,临时增大一次风流量和排渣量。
d. 注意床内流化工况、燃烧情况、返料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清除。当床温升高或降低,应及时调整一、二次风量比率、给煤量等。
4.8.13双色水位计运行及维护
(1) 水位计正常投运操作:
A. 开启放水门;
B. 开启汽、水一次门,稍开汽、水二次门,暖管20分钟;
C. 关闭放水门,缓慢开启汽、水二次门,观察水位计内有出现水位并轻微波动时,表明水位投入正常。
(2) 水位计冲洗:
A. 关闭汽水二次门,再稍开1/4-1/2圈,开启水位计放水门,冲洗水位计本体后关闭放水门;
B. 关闭水位计水侧一次门、二次门;
C. 打开水位计汽侧一次门和汽侧二次门;
D. 打开水位计放水门,用蒸汽冲洗,冲洗时间3分钟,然后关闭水位计放水门;
E. 打开水位计水侧一次门;
F. 关闭水位计汽侧一次门,打开水位计放水门,用高温高压水经集水管进入水位计冲洗,冲洗时间3分钟,然后关闭水位计放水门;
G. 缓慢打开水位计水侧二次门,开启水位计汽侧一次门。水位计冲洗结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3) 水位计操作注意事项:
A. 水位计照明应齐全充足;
B. 暖管应正确,防止水位计云母及金属因温度骤变而损坏泄漏;
C. 水位计定期冲洗和校对,但水位不稳定是严禁冲洗;
D. 操作要缓慢,切勿正对水位计观察窗,应站在侧面,操作完毕对各阀门进行检查,确认阀门处于全开状态;
E. 禁止两个水位计同时冲洗。
(4) 运行维护:
A. 运行中每班对水位计全面校对一次;
B. 若水位计内水质混浊或结垢使水位显示模糊及摄像显示色调变暗,应加强水位冲洗;
C. 运行中发现水位计导管阀门等泄漏或照明故障时,应及时通知检修处理。
(5) 叫水
A. 缓慢开启水位计放水门,水位线有轻微下降,则可判明为轻微满水;
B. 若不见水位下降,可关汽侧门,再关放水门,水位线有轻微上升,则可判明为轻微缺水;
C. 若仍不见水位,可关进水门,打开放水门,水位线有轻微下降,则可判明为严重满水;否则可判为严重缺水。
4.9锅炉辅机运行与维护
4.9.1转机运行通则:
新安装或检修后的转机机械,必须进行试运转。试运良好,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1)转机启动前的检查:
a. 地脚螺丝齐全、牢固,转动部分防护罩完整、齐全,靠背轮、销子连接牢固,转动机构无变形,位置指示正确。
b. 电机绝缘合格,电机接线盒完好,仪表接线、接地线正确,事故按钮完好,电动机上及其所带机械应无人工作。
c. 设备周围照明充足完好,无杂物、积粉、积灰、积水现象,各人孔、检查孔关闭,系统及设备防爆门完整无损,无妨碍其正常动作的杂物。
d. 设有轴承冷却水的轴承,其冷却水畅通,压力正常。各风机单个轴承冷却水量1-15 m3/h,水温小于33℃时,水压约0.2-0.4MPa。
e. 各轴承座油位正常,油质良好,具备投入自动的条件。
f. 各门开关试验及设备联锁试验良好,具备投入自动的条件。
(1) 转机的试运行
a) 转动机械的试转工作应在安装或检修工作已结束,工作票收回或有试转单的情况下进行。试运时,有关的检修负责人应到场,运行人员负责检查。
b) 盘动联轴器1~2转,机械无异常,轻便灵活。
c) 启动后应注意旋转方向是否正确,有无异常摩擦声,检查其振动和串轴情况应在规定的范围内,轴承温度上升应缓慢平稳,电动机不应有焦臭味及冒火花的现象。
d) 对于新安装或大修后的转机:
i. 在马达同机械部分连接前,应进行马达单独试转。检查转动方向,事故开关正确可靠后,再带机械试转。转机做空载试验时,其连续运转时间不得在轴承温升稳定后少于60分钟,轴承温升不得超过环境温度40℃,其绝对温度不得高于80℃。
ii. 电动机在远方操作合闸时,负责电动机运行的人员应留在就地,经检查设备满足启动条件后,方可联系启动,启动时值班员应站在事故按钮处,若发现异常,及时用事故按钮将其停止。当转机转速升至额定转速并检查正常后,方可离开。
iii. 转机进行第一次启动,当转机达全速后用事故按钮停止运行,观察轴承及转动部分,记录惰走时间,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正式启动。
e) 各转动机械的启动,应在最小负荷下进行,以保证设备的安全;风机试运时,应进行最大负荷的试转,运行中保持炉膛负压正常。
f) 同一母线设备不可两台同时启动,6kv设备应汇报值长和通知控制员,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启动。
g) 转机试运时间要求:新装机械不少于8小时;大修后的一般≥2小时,特殊情况下也不小于1小时,引、二次风机,一次风机的连续试运行时间一般不应少于4小时;其它转动机械的试运行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h) 鼠笼式电动机在冷态下允许启动次数,应按制造厂的规定执行。若制造厂无规定的,可根据所带动机械的特殊性和启动条件验算确定。
i) 对于高压异步电机,启动时间少于或等于3秒电机的转速/功率小于等于下列值的电机可以启动4次:
i. 800KW转速3000转/分
ii. 1600KW转速1000转/分
iii. 其他电机可以启动2次
iv. 对低压异步电机,启动时间少于3秒的电机可以启动4次,其他电机可以启动3次
v. 对直流电机,启动时间少于2秒的电机可以启动6次,其他电机可以启动4次
vi. 对上述电机,如果试验是在冷态状态下进行的启动,可增加一次启动次数
(2) 转机试运合格标准:
a) 风机:
i. 转动方向正确。
ii. 轴承及转动部分无摩擦和其它异音、振动值均在规定范围内,电机电流正常。
iii. 轴承油位正常可见,油质合格,无漏油、漏水现象,具有带油环的轴承,其油环工作正常。
iv. 轴承温度最高允许温度,应符合制造厂规定。无制造厂规定时,可按下列标准
v. ——对于滑动轴承,机械侧不得超过70℃,电机侧不超过80℃
vi. ——对于滚动轴承,机械侧不得超过80℃,电机侧不超过100℃
vii. 转动设备振动值不超过下表
转速rpm 3000以下 1500以下 1000以下 750以下
振动mm 0.05 0.085 0.10 0.12
viii. 转动设备串轴不超过2~4mm.。
ix. 风门、档板及连接机构的安装正确,并能关闭严密,停用中的风机不倒转;
x. 风门、档板应有就地开度指示位置,并与集控室内的开度指于核对一致;
xi. 电动机的运行情况应符合《厂用电动机运行规程》的有关规定。
(3) 转动机械的事故处理:
a) 发现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用事故按钮停止设备运行:
i. 危急人身生命安全时;
ii. 电机及所带机械损坏至危险程度;
iii. 电动机冒烟,接线盒打火花,有严重的焦臭味;
iv. 出现强烈的振动,严重超过规定值;定子电流超过额定值;
v. 轴承温度不允许的升高并超过极限值;
vi. 大型水冷却电机,冷却水中断。润滑油中断。
注:除1、2、3条外,可以允许先启动备用转机后立即停止故障转机。
b) 振动剧烈:
i. 原因:
电动机和其所带动的机械之间的中心不正;
机械转动部分和电动机转子失去平衡,转动部分与静止部分摩擦;
轴承损坏或轴颈磨损,联轴器及其连接装置损坏;
所带动的机械损坏,轴承、端盖等松驰,底座和基础的连接不紧固;
电机转子铁芯损坏或松动,转轴弯曲或开裂;
轴承、端盖等松驰,底座和基础的连接不紧固。
框、架和机械部分共振
ii. 处理:
加强振动情况的监视,检查机座和基础固定处的址脚螺栓的紧固情况,如不紧或折断,应立即通知检修处理。
仔细倾听轴承的声音,注意轴承上有无敲击声(特别是滚轴轴承),并将情况及时汇报给主值或值长。
当振动严重超过规定值时,则停运该转机。
检查平行和耦合器同心度。
如是框架共振,全面分析振动后加强或者改变框架重量分配。
配合检修人员查找振源。当拆开联轴器后,空转电动机,如振动正常,说明引起振动的是电机所带致力的机械,否则,振动是由电动机本身引起。
c) 转机轴承温度高
i. 原因:
供油不足,滚动轴承油脂不足或过多;
油质不合格:油种用错、油中有水、油质不清洁、油粘度大等;
传动皮带拉得过紧,轴承盖盖得过紧,轴瓦面刮得不好,轴承的间隙太小;
中心不正;
环境温度太高;
有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小或者中断。
ii. 处理:
当轴承温度不正常升高。但在极限范围内,允许运行一段时间,但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并通知相关检修人员检查,运行人员应加强轴温的检查;
当轴承温度已超过极限值,有上升趋势,应停运;
检修处理好后,重新恢复运行。
4.9.2 转动设备加油一览
设 备 名 称 加 油 型 号 加油标准
引风机轴承 #32机械油/三个月更换 油窗1/2-2/3
引风机液偶 TSA32汽轮机油 油窗2/3
一次风机轴承 冬季№32/夏季№46(GB443-89) 油窗1/2-2/3
二次风机轴承 冬季№32/夏季№46(GB443-89) 油窗1/2-2/3
高压流化风机轴承 汽轮机油、一年更换,更换量20L/台 油窗1/2-2/3
播煤风机 冬季№32/夏季№46(GB443-89) 油窗1/2-2/3
链斗输渣机 4号钙基(EG-4)润滑脂
加料斗提机/渣仓斗提机 N150极压工业齿轮油
皮带给煤机减速机 0-40℃ L-CKC68至L-CKC220
-10-0℃ L-CKC68至L-CKC46
吹灰器变速箱 合成极压蜗杆油680
空压机 复盛专用空压机油
所有油脂润滑的部位,均选用#3二硫化钼基脂或4号钙基(EG-4)润滑脂。
一般液偶停机状态加油油位2/3,运行状态下油位为一半左右。液偶加油时,用扳手打开加油孔加油,由两个人员配合加油。
罗茨风机加油时,用扳手打开排烟孔,从排烟孔下风机本体加油孔加油,由两个人员配合加油。
4.10 空压机及冷干机运行及典型故障
4.10.1空压机及冷干机的运行检查及常见异常原因;
(1)启动前的检查与准备
a) 检查并确定所有管路无泄漏,电气接线完好,电机外壳接地完好。
b) 开启油水分离器后部冷冻式冷却器排污阀,排除冷凝水后关闭。
c) 检查油水分离器油位正常(H~L),油质良好。
d) 空气入口滤网清洁,阻塞指示器指示正确无堵塞情况。
e) 检查空压机及干燥器冷却水畅通,进水压力合格保证进口弹簧式进水电磁阀被顶起。
f) 检查排气通道畅通。
g) 在安装、检修或长期停机后,开机,测量电动机绝缘应在6MΩ上,应先从油水分离器加油空补足润滑油,并用手转动空压机几圈。
h) 检查各仪表及指示灯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检查各储气罐安全门无卡涩。
i) 空压机启动前阀门状态
(2) 启动运行
j) 检查主电源开关投入,就地检查空压机具备启动条件。
k) 在DCS 操作画面上调出空压机系统控制画面,用鼠标点击待启空压机图标,激活其启停操作站;用鼠标点击启动按钮后点击确认键,启动空压机运行;
l) 检查空压机启动运行正常,确认进口电磁阀开启且空压机大压正常,检查机体排气温度在70~95℃之间,将空压机置出口压力控制。
m) 待系统压力大于0.5Mpa时,用鼠标点击空压机联锁按钮,激活联锁控制站;在操作站确认不同压力时需要启动的空压机的编号。保障在母管压力降低时及时投运备用空压机。
n) 空压机投运正常后立即投运冷冻式干燥器,并将排污阀投连续方式手动方式排污1分钟。
o) 空压机系统起压后对储气罐及各仪用服务空气分配箱进行充分排污后关闭排污门。同时检查各分配箱前过滤器完好。
(3) 运行维护
p) 保持机身内润滑油在规定油位内。
q) 定期排污。
r) 运行中每2小时检查各仪表读数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机体出口压力0.6Mpa—0.8Mpa,当供气母管压力<0.5Mpa,处于备用的空压机自动启动,油压>0.4Mpa,排气温度在70~95℃,空气经后部冷却器的出气温度<40℃。
s) 检查油过滤器、空气滤清器及油气分离器指示灯是否正常,当油过滤器两端压差>0.015Mpa时,指示灯亮,应及时通知维护人员更换滤芯。当空气滤清器两端压差>0.05Mpa时,指示灯亮,必须更换滤芯。
t) 检查机组运转声及振动是否异常。
u) 检查电机温升及电流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v) 检查系统气、水、油管路是否泄漏,冷却水出水温度<40℃。
w) 随时注意空压机的安全设备是否可靠。
x) 经常检查空压机的控制面板,发现空气滤清器堵塞、油过滤器阻塞、油气分离器阻塞、三种指示灯其中之一亮时,应及时通知维护更换备件,以免影响空压机的性能。
(4) 紧急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条件:
y) 电动机电流过高或过低,超出正常值。
z) 排气温度>100℃。
aa) 冷却水中断。
bb) 电动机发生严重火花时。
cc) 空压机有异音及不正常振动时。
dd) 长期运转中油位计上看不见油且油温逐渐上升时。
注意:排汽高温、电气故障,系统启动回路即被切断,此时无法再次启动系统,必须关闭紧急停止按钮/复位按钮,方可重新按顺序进行启动操作。
(4)空压机的停止
A. 按下“停机”按钮后,电磁阀关闭,放气阀全开,将油分离器内的空气排至大气,待分离器内的压力降至定值时,电机停转;
B. 当排气温度>100℃或电机过流保护动作时,电源自动被切断;当系统使用的空气量减少,压缩机保持在无负荷状态运转,若无负荷状态运转时间超过设定时间,空压机也会自动停转;
C. 只有当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才允许按”紧急停机”按钮,否则会造成系统失灵。
4.10.2 干燥机的运行
冷干机工作原理:
开机后,A塔作吸附运行,B塔作脱附运行(再生),在预先设定的时序控制下,截止阀A1、A2相继打开,待处理的潮湿压缩空气经过A1进入A塔,潮湿气流在至上而下的运动过程中,内部所含的水蒸气被充满塔内,表面有无数选择性小孔的吸附剂(活性氧化铝或分子筛)所吸附,压缩空气本身得到干燥。约占总处理量85﹪的干燥空气经过单向阀a进入用气管网,另外15﹪的干燥空气经过节流降压后,从上部进入B塔,作自上而下运动,原先已被B塔内吸附剂所吸附的水蒸气在低压环境中得以释放(脱附)并随低压气流经过A2消声器E进入大气,B塔内的吸附剂由此得以再生而获得活性。
在A1进气阀关闭前约20秒A2先行关闭,使得B塔得以充压,约再经过14秒B1进气阀打开,再约6秒的时间里,A、B两塔同时作吸附运行,保证供气的连续性。A塔工作5分6秒后A1关闭,系统进入B塔吸附运行,A塔作脱附运行的下半个周期循环。
(1) 冷干机开机检查:
对照干燥机铭牌数据,核对下列工作条件:
A. 电源 220V/50HZ
B. 环境温度:≤49℃
C. 供气压力≥0.7MPa
D. 进气温度≤40℃
E. 处理气体流量在额定范围内
F. 前置过滤器处于有效工作状态,排水器上的手动阀处于“开”位置
G. 管网中各阀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开机运行
a.开机初期应先通气并缓慢升压,检查管路有无泄漏情况;
b.合上电源;
c.调节再生气量调节阀,使得再生在额定值内。
d.干燥塔外型完整,管道和阀门连接良好;
e.控制系统正常,各表计均已投入。
(3)干燥塔的投运
A. 合上闸刀,性能监控仪电源显示灯亮,表示电加热器已经开始工作,8小时后才能启动电源开关,电源显示绿灯亮,此时冷干机开始空载运行;
B. 冷干机运行大约15分钟,将分离器底部自动排污前球阀关闭,打开手动排污阀,再带载运行;
C. 确认管道内脏物排尽,关闭手动阀,再打开自动阀前的球阀,使其恢复自动排污功能;
D. 调整热气旁通阀或膨胀阀,以控制制冷剂吸入压力0.38-0.46 MPa。
(4)干燥器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a、冷冻式干燥器注意冷媒高压和冷媒低压正常。
B、注意冷冻式干燥机的自动排水装置和过滤排水器的工作情况正常。
C、注意冷冻式干燥器的蒸发温度正常(一般在0—8度)可以用冷却水来调节,防止内部结冰。
D、注意吸附器A、B塔的工作情况正常。
E、注意控制面板上有无报警信号发出,系统无泄露。
(5)关机
先关闭空压机,再关闭干燥机出气阀,最后关闭电源。
(6)空压机冷干机常见故障及处理
序号 故障情形 原 因 处 理
1
电流大
1.排气压力高。
2.油分离器堵。
3.空压机本体故障。
4.电压太低。
5.皮带传动松。
6.润滑油规格不正确。 1.查看压力表,如超过设定压力,调整压力开关。
2.更换油细分离器。
3.联系检修。
4.联系电气人员检修。
5.检查并调整。
6.检查油号,更换油品。
2
电流低于
正常值 1.空气过滤器堵
2.进气阀动作不良
3.空气消耗量太大
4.压力设定不当 1.联系检修清洁或更换
2.拆卸清洗并加注润滑油脂
3.检查消耗量,必要时增开压缩机
4.重新设定压力
3
排气温度低 1.环境温度低
2.温控阀故障
3.油流量过大
4.排气温度表不正确 1.减少散热面积
2.联系检修更换温控阀
3.跳小油流量调节阀
4.更换排气温度表
4
排气温度高
1.润滑油量不足
2.空气过滤器堵塞
3.温控器故障
4.润滑油规格不正确
5.冷却风扇故障、油流量过少
1.检查油量,若低于定值应及
时加油
2.联系检修清洗过滤器
3 检查油号,更换油品
4.更换冷却风扇
5.调大油流量调节阀
5
无法全载
运转 1.压力控制器故障
2.电磁阀故障:延时继电器故障
3.进气阀动作不良
4.控制管路泄露 1.联系检修处理
2.检查泄漏位置并锁紧
3.拆卸清洗后加注润滑油脂
4.检查泄漏并锁紧
6
无法空车
运转 1.压力控制器故障
2.进气阀动作不良
3.放气阀故障 联系检修处理
7
风量低 1.进气过滤器堵塞
2.进气阀动作不良
3.压力维持阀动作不良
4.油分离器堵塞
5.放气阀泄漏 1.清洗过滤器
2.联系检修更换
8 空、重车
频繁 1.管路泄漏
2.压力开关压差太小
3.空气消耗量不稳定
4.压力维持阀阀芯密封不严,弹簧疲劳 1.检查泄漏位置并锁紧
2.重新设定(一般0.2脚a)
3.增加储气罐容量
4.检修或更换阀芯、弹簧
9 再生塔与吸附塔不切换 多用电磁阀不关 联系检修更换电磁阀
10 再生塔
压力不复零 1.再生气量偏大
2.切断阀泄漏
3.止回阀泄漏 1.适当减少再生气量,
2.联系检修
甄长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