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网站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锅炉专业 > 详细内容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性能检测技术规范__DL_T_986-2005
发布时间:2011/1/14  阅读次数:1648  字体大小: 【】 【】【
本广告位全面优惠招商!欢迎大家投放广告!广告投放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湿法烟气脱工艺性能检测技术规范
DL/T   986-2005
  
  
  
  
2005-11-28发布                                   2005-06-0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文)的安排制定的。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在火力发电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湿法脱硫的工艺性能、检测内容、流程和方法有统一技术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可比性,制定本技术标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明、薛建明、陈焱、韩琪、李忠华、金定强、张荀、许雪松、许月阳、徐凤彬、张亚伟。
本标准适用于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的性能考核和验收检测,其他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和其他类似脱硫工艺也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脱硫效率
       烟气脱硫系统脱除的能力,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烟气脱硫系统脱除的量与进入脱硫系统时烟气中的量之比。
排放质量浓度S02 effluent-quality concentration
烟气经脱硫系统脱除后,将实际测量的S02排放体积浓度折算为标准状态下干烟气(1013kPa,273K,湿度为零)和氧量为6%状态下的质量浓度。
钙硫化学计量比calcium-sulfur stoichiometric proportion
投入脱硫系统中钙基吸收剂与脱硫系统脱除的摩尔数之比,它同时表示脱硫系统在达到一定脱硫效率时所需要的脱硫吸收剂的过量程度。
吸收剂利用率
脱硫系统用于脱除的吸收剂占加入脱硫系统吸收剂总量的质量分数。它在数值上等于脱除的摩尔数与加入的钙基吸收剂摩尔数之比。
单位体积烟气流量在脱硫吸收塔中用于循环的碱性浆液的体积流量,它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吸收剂浆液喷淋量和单位时间内脱硫吸收塔入口的标准状态湿烟气体积流量之比。
脱硫副产物的氧化率oxidation rate of the desulfurated accessory substances
       脱硫副产物固体物料中亚硫酸钙氧化成硫酸钙的程度,它在数值上等于脱硫副产物的固体物料中硫酸根离予的摩尔数除以硫酸根离子摩尔数与亚硫酸根离子摩尔数之和。
脱硫副产物的含湿量moisture content of the desulfurated accessory substances
       脱硫副产物固体物料中水的质量分数,但不包括固体物料中的结晶水。
除雾器出口烟气中携带的液滴量dripping content of the demister outlet gas
系统可利用率
系统压力降system differential pressure
电能消耗
4.1.1   环境指标包括:脱硫效率和排放质量浓度;烟尘排放质量浓度和烟气排放温度;除雾器出口烟气携带液滴的质量浓度;脱硫副产物的氧化率、主要成分和含湿量;脱硫褒水的主要成分和质量流量;脱硫系统噪声及其对厂界噪声环境的影响。
4.1.2   经济指标包括:可利用率、压力降、电能消耗、工艺水消耗量、吸收剂利用率和吸收剂的消耗量、脱硫副产品的产量和需要堆放的场地面积、压缩空气消耗量。
功能指标包括:脱硫系统在启停和运行状态时,对机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的影响;脱硫系统对机组运行负荷变化的跟踪特性和适应性;脱硫系统报警时,脱硫系统解列的能力和对机组的影响;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二次污染的程度。
性能考核检测主要检测性能指标,验收检测对性能指标和功能指标均应检测。
5.1.1 机组的主要运行参数应每隔15min~30min记录一次,每个检测工况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燃煤的工业分析和硫分分析,必要时进行燃煤的元素分析,并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系统。
5.1.2   主要运行参数在机组的主控室由专职的技术人员进行记录,应记录的参数参见附录A中表A.1。
5.1.3 燃煤煤样在进入锅炉炉膛的煤粉管道上或给煤机的出口进行采集,应记录的煤样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参见附录A中表A.2和表A.3。
5.2.1 烟气成分的在线检测以检测方提供的车载流动式检测系统为主,以脱硫系统自身配置的检测仪表为辅。
5.2.2   检测位置:脱硫系统吸收塔进、出口烟道。具体位置的选择见
5.2.3
5.2.4   检测点数:脱硫系统进出口烟气中的体积浓度、体积浓度、氧量等气态物的参数采用靠近烟道中心的单点非等速检测。
5.2.5   计算参数:脱硫效率、标准状况下干态氧量6%时的排放质量浓度和排放质量浓度、单位时间内的排放质量流量。
b) 脱硫系统的运行参数以脱硫系统自身的监测为主,,采用手动记录的方式,要求每15min~30min记录一次。
c)
d) 脱硫吸收剂理化特性分析,包括成分、粒径、形态和比表面积等,记录的参数参见附A中表A.5和表A.6;
e) 脱硫副产品的理化特性分析,包括成分、粒径、形态、比表面积等,应记录的参数参见附录A中表A.7;
f)
5.3.1   烟气流量的检测为在线非连续检测,采用检测方提供的仪器,根据试验工况的要求进行测定。
5.3.2   检测位置:脱硫系统吸收塔进、出口烟道;具体位置的选择见GB/T 16157的规定。
5.3.4   检测点数:见GB/T 16157的规定。圆形烟道测量孔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附录A中表A.9所列的数量,矩形烟道测量孔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附录A中表A.10所列的数量。
5.3.5  
5.3.6 计算参数:烟气密度、流速、工况和标准状况下干态体积流量、系统压力降和系统漏风率。
5.4.1   烟尘浓度的检测为在线非连续检测,采用检测方提供的仪器,根据试验工况的要求进行测定。
5.4.2 检测位置:脱硫系统吸收塔进、出口烟道;具体位置的选择见GB/T 16157的规定。应设置的最少检测点数应满足附录A中图A.1的要求。
5.4.5   计算参数:标准状况下干态烟尘质量浓度、标准状况下干态氧量6%时的烟尘质量浓度和单位时间内的烟尘排放质量流量。
5.5.1 检测位置:电能消耗在脱硫电气控制系统的电动机控制中心;水量消耗在脱硫供水系统出口的分配母管。
5.5.2  
       吸收剂的固相样品在石灰石或石灰粉的运输车或运输车输入粉仓的管道上和粉仓的下料管道上定期采集;吸收剂的液相样品在其新鲜浆液槽或新鲜浆液的输送管道上定期采集。
直接在石灰石(或石灰)粉料运输车上或在气力输送管道的采样口进行采集。要求:每辆粉罐车抽取5份样品,根据其输送时间进行五等分,每间隔一等分时间取一次样,每份样不少于300g,取得的粉样应立即装入密闭、防潮的容器中。
将采集的粉样充分混合,然后采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到300g~400g,并将缩分后的混合样立即放入密闭、防潮的磨口广口瓶中。
若每天入库的攒料作为一个批量进行分析,应将上述采集的每辆粉罐车的缩分样再进行混合,并再次根据四分法缩分到300g~400g。保存方法不变,标签上注明采样日期、采样人员、采样点。
若每半天的下料作为一个批量分析,则应间隔0.5h~1h采集一份样品,每份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300g,共需抽取5份样;若以一天的下料作为一个批量分析,则应间隔1h~1.5h采集一份样品,每份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300g,共需采集5份样品。采集的样品应立即装入密闭、防潮的容器中。
缩分方法、保存方法同前。标签上需注明采样日期、采样人员和采样点等信息。
样品的采样口应开设在输送管道易于下料的直管段上,且距离管道连接口或弯管处至少应有2D~3D的距离。
采集容器必须是洁净的硬质玻璃瓶或塑料制品。采样前应用浆液冲洗2~3次,采样后应迅速盖上瓶盖。
在新鲜浆液槽中采样时,应在液面下50cm处采样;在浆液管道中采样时,应在泵出口或流动部位采样,且必须先放掉500mL~1000mL浆液冲洗采样瓶后再采样,每次采样不小于500mL。
若每半天分析一个样,则间隔0.5h~1h采集一份样品;若每天分析一个样,则间隔1h~1.5h采集一份样品,共采集五份,将采集的五份样混合。
从充分混匀的混合样中分别取出100mL,500mL。1OOmL浆液样用于测固体质量分数,500mL浆液用定性滤纸过滤,滤液用于测定pH、钙、镁离子。
成分分析:石灰石主要包括碳酸钙和碳酸镁;石灰主要包括有效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镁、总钙。
活性分析:石灰石采用溶解速率法;石灰采用ASTM 3min温升值,4mol/LHCl粗粒滴定5min或者10min耗酸量法。
试剂:主要有蔗糖、1%酚酞乙醇溶液和0.5mol/L的HCl标准溶液。
分析步骤:准确称取试样0.5g置于250mL带磨口的锥形瓶中,将事先已称好的4g蔗糖覆盖在表面(以减少试样与空气的接触),放入干燥清洁的玻璃珠数粒,加入40mL~50mL新煮沸并己冷却至常湿的蒸馏水,并立即加塞,然后摇动15min,再打开瓶塞,用蒸馏水冲洗瓶塞及瓶壁,加入2~3滴1%酚酞指示剂溶液,以0.5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的红色消失并在30s内不再复现为止。
5.7.4.2  
5.7.4.3  
5.7.4.4  
5.7.4.7  
5.7.4.8
5.7.4.9
       液相部分的检测参数主要有、、、、Cl-、F-、pH值;固相部分的检测参数主
       见5.7.2c)中的1)~3),之后从充分混匀的混合样中分别取出100mL,500mL。100mL浆液样用于固体质量分数的检测,500mL浆液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滤液用于液相测定,滤纸上的滤渣用无水乙醇洗涤两次,并于65℃下干燥24h,用于固相分析。
5.8.4.1   循环浆液中钙、镁离子的测定,见GB/T 3268.1;pH值的测定,见GB 6904.1。
5.8.4.2 循环浆液中硫酸根的测定:见GB/T 6911.1~6911_3。
5.8.4.3  
5.8.4.4循环浆液中氯离子的测定:见GB/T 6905.1~6905.3。
5.8.4.5  
5.8.4.6   循环浆液固相成分分析:准确称取0.5g干燥的灰样于100mL烧杯中,在通风柜中加入1:1的盐酸约5mL,不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为止,用定量滤纸过滤,滤液移入500mL的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后,可测定、、。测定方法同上。
       环境状况评价系统主要是对脱硫系统的整体形象、脱硫系统投入运行后环境指标的实现能力,产生二次污染的状况等进行评价。
整体形象:指脱硫系统安装完毕和装饰后的外观水平、程度以及总体效果,所有设备、仪表、
       管道等布置的合理性、整体性,系统中是否设置了必要的标记和招牌,系统中是否采用了国家

       严禁使用的、有害人身健康的材料,是否设置了必要的隔音、隔热、防火、防电击、防机械伤

环境指标:指脱硫系统投入运行后与环境因子有关的环境指标,主要有: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脱硫废水的排放量、抛弃的脱硫副产物量、系统噪声等。
二次污染:指脱硫系统投入运行前后,在脱硫吸收剂和脱硫副产物的运输及输送过程中以及在脱硫吸收剂的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物尘、噪声,以及脱硫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跑、冒、滴、漏、噪声等污染。
环境指标:根据烟气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烟尘浓度检测系统、脱硫废水检测系统和噪声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采用与相关标准或设计指标进行比对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次污染:通过现场观察、摄像与各检测系统实际检测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与相关标准或设计指标进行比对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包括整理、传输、贮存、分析、检索和输出等过程。采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准确地处理信息,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保持各种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最终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
6.2.1  
概述:介绍项目的由来和脱硫系统的建设状况及主要设计参数和工艺参数。
检测条件:包括机组、燃煤和脱硫系统等在检测期间实际达到的运行状况。
检测结果:应列出所有检测指标的实际检测结果和将其修正到合同或设计文件规定条件下的最终检测结果;列出最终检测结果与合同或设计文件规定保证值的相对偏差。
结论:采用分项对照法,将欲评价的指标和各项检测因子与其设计指标或质量标准中对应的指标值逐项进行比较,以评价其能否达到规定功能的要求,然后根据分项对照的结果,对脱硫系统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g) 附件:包括脱硫系统流程图、检测位置和测点布置图、有关检测的原始数据和表格等。
试验工况:                                                           试验时间:年     月   日
记录:                                                                                       审核:
A.5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A.6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B.1 脱硫系统的检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是准确检测并运用和解释检测信息,为业主方、供应商和环境管理者判断脱硫工程实施后,在允许的时间和最大的投资限度内,达到预期环境目标、技术目标和经济效益可靠的技术依据。
B.3   检测单位应严格按照检测系统的要求和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检测任务。
C.2   检测组织应成立检测领导小组和若干个检测工作组,检测的组织机构见图C.1。
C.3.2 业主方为检测的参加方,业主方应派专责代表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检测,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机组和脱硫系统检测工况的调整、运行和维护,确保脱硫系统包括所有设备、子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满足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保i=正值的要求;
C.3.3   供应商为检测的参加方,供应商应派专责代表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检测,其主要职责是:
确认检测方提交的检测计划;在业主方的配合下,负责脱硫系统相关就地和在线检测仪表的校正和标定。
c) 指导业主方的运行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脱硫运行手册》进行正确的工况调整和运行操作,确保检测工况符合或达到设计工况的要求。
D.1   完整的检测流程包含检测计划、检测网络、检测准备、现场检测、样品分析、数据和信息处理、
在检测过程中机组运行的工况及稳定性、燃煤煤种及稳定性、脱硫吸收剂的质量、脱硫系统的运行方式、同一工况检测的时间和检测次数;
机组、脱硫系统、检测设备等发生意外故障时,检测计划的应对措施;
脱硫检测网络由样品采集、自动在线连续检测和手动非连续检测3个站组成;
各组成部分样本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位置、检测点数、样本采集量和检测方案。
D.4.2 由业主采购、贮备足够量的试验煤种,保证试验煤种等于或接近设计煤种,且煤种的波动小,
D.4.3   由业主采购、贮备足够量的脱硫吸收剂,并保证吸收剂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D.4.4   业主将机组调整到正常连续运行状态,确保机组能在各种检测工况下正常稳定(机组负荷上下波动不超过3%~5%)地运行。
D.4.5 供应商在业主的配合下,将脱硫系统调整到较好的运行状态,确保脱硫系统在检测期间能正常、稳定地运行。
D.4.6 供应商在业主的配合下,对脱硫系统以及与脱硫系统有关的就地和在线检测仪表,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标定。
D.4.7  
或者                                                         (E.3)
、——脱硫系统进、出口烟气中折算到标准状况下干态和氧量为6%时的瞬时质量浓度。
E.3   )
       系统可利用率
环境指标:指脱硫系统投入运行后与环境因子有关的环境指标,主要有: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脱硫废水的排放量、抛弃的脱硫副产物量、系统噪声等。
二次污染:指脱硫系统投入运行前后,在脱硫吸收剂和脱硫副产物的运输及输送过程中以及在脱硫吸收剂的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物尘、噪声,以及脱硫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跑、冒、滴、漏、噪声等污染。
环境指标:根据烟气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烟尘浓度检测系统、脱硫废水检测系统和噪声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采用与相关标准或设计指标进行比对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次污染:通过现场观察、摄像与各检测系统实际检测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与相关标准或设计指标进行比对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包括整理、传输、贮存、分析、检索和输出等过程。采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准确地处理信息,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保持各种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最终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
6.2.1  
概述:介绍项目的由来和脱硫系统的建设状况及主要设计参数和工艺参数。
检测条件:包括机组、燃煤和脱硫系统等在检测期间实际达到的运行状况。
检测结果:应列出所有检测指标的实际检测结果和将其修正到合同或设计文件规定条件下的最终检测结果;列出最终检测结果与合同或设计文件规定保证值的相对偏差。
结论:采用分项对照法,将欲评价的指标和各项检测因子与其设计指标或质量标准中对应的指标值逐项进行比较,以评价其能否达到规定功能的要求,然后根据分项对照的结果,对脱硫系统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g) 附件:包括脱硫系统流程图、检测位置和测点布置图、有关检测的原始数据和表格等。
试验工况:                                                           试验时间:年     月   日
记录:                                                                                       审核:
A.5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A.6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分析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分析:                                                                                           审核:
B.1 脱硫系统的检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是准确检测并运用和解释检测信息,为业主方、供应商和环境管理者判断脱硫工程实施后,在允许的时间和最大的投资限度内,达到预期环境目标、技术目标和经济效益可靠的技术依据。
B.3   检测单位应严格按照检测系统的要求和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检测任务。
C.2   检测组织应成立检测领导小组和若干个检测工作组,检测的组织机构见图C.1。
C.3.2 业主方为检测的参加方,业主方应派专责代表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检测,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机组和脱硫系统检测工况的调整、运行和维护,确保脱硫系统包括所有设备、子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满足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保i=正值的要求;
C.3.3   供应商为检测的参加方,供应商应派专责代表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检测,其主要职责是:
确认检测方提交的检测计划;在业主方的配合下,负责脱硫系统相关就地和在线检测仪表的校正和标定。
c) 指导业主方的运行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脱硫运行手册》进行正确的工况调整和运行操作,确保检测工况符合或达到设计工况的要求。
D.1   完整的检测流程包含检测计划、检测网络、检测准备、现场检测、样品分析、数据和信息处理、
在检测过程中机组运行的工况及稳定性、燃煤煤种及稳定性、脱硫吸收剂的质量、脱硫系统的运行方式、同一工况检测的时间和检测次数;
机组、脱硫系统、检测设备等发生意外故障时,检测计划的应对措施;
脱硫检测网络由样品采集、自动在线连续检测和手动非连续检测3个站组成;
各组成部分样本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位置、检测点数、样本采集量和检测方案。
D.4.2 由业主采购、贮备足够量的试验煤种,保证试验煤种等于或接近设计煤种,且煤种的波动小,
D.4.3   由业主采购、贮备足够量的脱硫吸收剂,并保证吸收剂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D.4.4   业主将机组调整到正常连续运行状态,确保机组能在各种检测工况下正常稳定(机组负荷上下波动不超过3%~5%)地运行。
D.4.5 供应商在业主的配合下,将脱硫系统调整到较好的运行状态,确保脱硫系统在检测期间能正常、稳定地运行。
D.4.6 供应商在业主的配合下,对脱硫系统以及与脱硫系统有关的就地和在线检测仪表,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必要的校准和标定。
D.4.7  
或者                                                         (E.3)
、——脱硫系统进、出口烟气中折算到标准状况下干态和氧量为6%时的瞬时质量浓度。
E.3   )
       系统可利用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广告

甄长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1-2019 青果园电厂化学资料网 ( www.qgyh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09001450号

申请链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在线留言

网站由中网提供技术支持